張冉冉 姜媛
【摘要】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載體作用。作為一種媒介,它具有自身的敘事特征,本文從敘事內容、敘事時距、敘事符號三個角度,結合浙江部分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消息對其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官微;敘事特征
微信公眾平臺在近年備受青睞,具有公開性及大眾傳播的媒介特性。據調查,每所高校及所屬二級學院至少擁有一個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另外還有學校團委、各部門等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因而在高校中它發揮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作用。
文章選取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工業大學這五所高校,對其2016年9月份發布的微信消息從內容結構、敘事主體、話語符號等進行了分析,發現微信平臺的敘事區別于傳統報紙、電視以及微博,它不僅具有交流、傳播的功能,也具備區別于其它新聞媒介的敘事特征,是充分調動聲音、文字、視覺的各種要素綜合構建起來的敘事系統。
一、敘事內容大眾化
在各高校官方微信的推送內容中,呈現出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即推送內容以學校近期發生的重要事件為節點,例如開學、校慶、重要學術會議、周邊吃喝玩樂、甚至與學校所在城市相關的重要內容為主。與學校官方網站相比,這類消息推送的內容更具生活化氣息,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能夠與讀者產生交流與情感上的共鳴,閱讀量高。
(一)內容構成分類
根據“表達即敘事”的原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消息內容構成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學習類、生活類、人物類、校本大事類、會議類。其中生活類包括上文所說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風景、生活便利信息等,此類信息最受學生及讀者所關注;學習類主要指一些重要學習信息公告如考試、選課等與學生關系密切的事件,這類內容即使內容單一,但由于是學習必需品,往往閱讀量大;而人物類微信消息所日的推送的不僅是老師,更有身邊的同學或某一集體,廣受身邊同學所關注,同時,轉發量、點贊數也多;相較之前幾類消息,會議類消息在微信平臺的推送中占據一小部分篇幅,但是會議類往往采取傳統新聞事件的敘述方式,閱讀量相對較低。而最后一類校本大事類,主要包括涉及學校重大榮譽事件的消息內容,此類消息能夠激發廣大同學的集體榮譽感,形成讀者與微信平臺本體的強烈歸屬感,因此閱讀量高,轉發量高,點贊數高。如浙江大學2016年9月25日的微信推送《重大突破!浙大教授竟用小蘇打“餓”死了癌細胞!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社等媒體頭條競相報道!》雖然內容屬于學術攻關,但由于牽動了數以萬計校內外浙大學生的心,閱讀量相比較于其他有非常大的提升。
這種生活化的敘事內容區別于傳統媒體如高校官方網站信息的新聞,往往集中于學校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敘事的本質是生活”,當敘事回歸到生活本質上來,也往往能夠打動人心。
二、敘事時距擴大化
(一)多媒體手段綜合應用
網絡信息載體的不斷更新,使得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消息傳播途徑可運用手段增多。經過統計和分析,現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中除了傳統文字信息傳送,視頻、新聞鏈接的運用遠高于以往。在一篇信息中,往往采用視頻加文字、鏈接加文字,有些消息是視頻、鏈接、文字三者均有。這種媒體運用的方式可以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更加詳細得了解消息背后的內容,擴大了信息容量,降低了讀者在看到一篇信息再去獨自搜素尋找相關消息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也使得敘事的時間軸跨度變長,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跨度再現新聞事實。視頻、音頻等可視化新聞調動了人體感官器官參與其中,強化了圖像和數字敘事符號的功能,降低了文字符號的原始出現頻率。
(二)敘事主體的選擇
當然,這種敘事時距的擴大不僅在于多媒體手段的應用,還在于敘事主體。在高校微信的敘事主體中,公開的敘述者主體的選擇。而在公開的敘述者中,又多選擇概述。“故事的發生一旦進入人們的認知總是以時間作為存在的維度,敘事必然涉及時間的問題。故事段變化不定的時距和在敘事中敘述這些變化的偽時距之間的關系是敘事時距研究的內容”,如果說描寫是將敘事時距縮小,那么概述則和其是相反方向,它是拉大敘事時距的重要方法,它通過較短的文字將事件進行快速描述,而將全文概要放置在文首、段首或頁面端推送,壓縮了文本的物理空間。在所統計的高校一個月的官微新聞中,70%以上都是概述。
三、敘事符號多樣化平民化
(一)多樣化的敘事符號
所謂的敘事符號不僅包括文字,還包括圖片、漫畫、方言俚語,音頻、視頻等,也包括我們現如今所流行的各類表情符號,諸如O(∩_∩)O哈哈~之類。
例如,微信公眾平臺中插入的語音,它改變了敘述者與受述者以往單純依靠文字和圖片進行交流的狀況。如尼采所言,現代人為缺失的可能就是傾聽的能力。微信推送中,首先通過語音進行新聞播報,不僅拉長了敘事的時距,也使敘述者與受述者的交流方式回歸至聲音,這一最原始的交流方式,通過“聽”觸發人們對事件的感知。
另外,微信中的表情符號敘事也充分留有網絡科技時代的印記。如浙江大學9月23日的微信推送《在卡通漫畫中,萌化你的網絡安全知識》,該篇用視頻、漫畫的形式,將看似枯燥的網絡安全內容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傳達給受述者,形象而傳神,有效地彌補了文字語言上的不足和表達的局限性。通過漫畫,間接以故事形式生動傳達,充分體現了網絡時代的特點。
(二)大眾化、平民化的文字語言
敘事符合平民化除體現在語音功能的使用、漫畫、表情符號的使用外,還體現在語言本身的平民化中。微信敘事的敘述話語多感性,與傳統媒體新聞相比,并無太多條框所約束。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消息文本中,經常出現方言俚語、網絡用語以及拼音等,如“藍瘦香菇”、“狗帶”、“小目標”、“吃貨”、小鮮肉”等,尤其是在標題中出現的比率更大。這種將漢字的音形義充分融合的形象化語言制造出親切的話語表達效果,也體現表達主體對網絡語言和大眾文化的認同。
可見,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敘事,除了文字,多樣化的話語符號如音頻、圖片、視頻、表情符號等都呈現在讀者面前,彌補了單一文字所無法避免的“隔閡”和“疏離”,變得充實、有血有肉起來。而在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所面對的讀者中,尤其是面對大學生群體,這種貼近生活原型的敘事符號糅合在一起進行新聞的敘事,則更能拉近與受述者的心理距離,發揮其載體的教育作用。
美國敘事學家伯格認為,敘事現象無處不在,就是一種強有力的表達方式。它是人類社會化活動的表現形式和特有的行為,也是一種“跨文類、跨媒介現象”,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的條件下,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微信敘事便在這種條件下以其獨特的魅力應運而生,它具有自身區別于傳統媒介的特征和特性,發揮敘事功用,成為交流、宣傳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熱拉爾·熱奈特(法).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2]再部落化與微信敘事.劉碧珍.新媒體.[J]2016年第1期
[3]微信新聞的敘事探析.趙利利.新聞研究導刊[J]第6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