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敏輝
【摘要】目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與網絡技術發展脫節,實驗內容、實驗環境與網絡的實際需要不匹配等問題,在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應重視基礎授課環節,并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和階梯型作業環節。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應用型人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1.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計劃更新慢。教學計劃是指導教學開展的指南和依據,但是往往制定的教學計劃要連續用上幾年,計劃的更新及新內容的添加的時間間隔都比較長,這同樣影響課程的整體安排。比如現在的網絡課程的開展應該是循序漸進,從計算機網絡課程、網絡規劃課程、網絡布線課程、網絡安全課程到網絡測試課程,各個環節中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計劃將直接影響著網絡課程及課程實際教學環節的效果。
1.2 實驗教學環境不匹配。由于實驗室項目中硬件的經費不足,造成網絡環境更新滯后,致使實驗室開出的實驗內容過時,內容還基本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以鞏固概念為目的,學生在實踐方面提高不大,另外,實驗教學隊伍力量較薄弱,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影響著實踐教學;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實踐課程指導教師不能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
1.3 教學內容與網絡發展脫節。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教材內容與現實技術相比有嚴重滯后的現象,一些新技術已經有了較成熟的發展,但在教材中還沒有體現,不能及時反映網絡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另外,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有慣性的習慣,如一些教師連續幾個教學年選擇同樣內容的教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重視已成熟理論的講解,而忽視新技術、新理論的補充。為滿足社會對網絡管理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許多高職院校在原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設置獨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存在諸多共性問題。
2.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2.1 多媒體輔助教學。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從原來的板書式教學轉變為計算機輔助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教師一般采用PPT的教學課件代替常規的板書。教師在備課時,對課件的設計要突出重點,課件內容應該是提綱式、層次式,內容為本次課程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內容的展示時間要適宜,達到視覺停留的效果,講解的要點能提供給學生集聲音、圖像、文字及動畫一體的課件。探索建立“教師科研下企業,工程項目進課堂,師徒方式傳技能,學生在學如上崗”的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并考慮設計導向和綜合能力。以具體的產品為載體,確定綜合性學習任務。產學研結合、校企互動,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開發優質核心課程,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根據企業要求和技術發展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適應能力,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
2.2 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教學法,選擇典型的案例,給學生以真實的感覺,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進行思考,通過案例的分析和討論,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運用理解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 IP地址分配章節,可以提出一個案例需求,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劃分IP地址#如何分配IP 地址,設置子網掩碼。為什么劃分子網及如何設定網關,從而掌握不容易理解的這部分
內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根本上講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就計算機網絡管理專業而言,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計算機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階段,第二階段是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實踐階段。根據這兩個階段的特點,我們需要建立單元實驗——
綜合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基地的一體化實踐體系。一方面,鼓勵教師加大對學生實踐的指導力度,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及企業的科研項目,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2.3 加強網絡專業主干課程的建設。計算機網絡專業必須圍繞崗位群設置課程群支撐體系,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綜合步線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與安全、組網技術以及網頁制作、網站開發綜合實訓等的建設力度。高職院校應給及時準確的提供網絡技術發展及行業發展的相關信息,發揮專業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為教師提供一個網絡管理專業教學和研究的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秀的學習網絡技術的虛擬課堂。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補充通信基礎知識,對于大三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但是,沒有開設通信原理課程,因此對于數據通信技術方面的學習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將涉及到的通信原理知識補充到課堂中,并引入相關實例,例如,信道帶寬的計算,信道復用技術和數字傳輸系統等。適當精簡教學內容。簡化了OSI參考模型七層協議體系的介紹,在不影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知識的前提下,取消了對幀中繼和 ATM這些不常用網絡技術的介紹。
3.結論
通過對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次的改革與創新,提出以職業崗位就業為導向,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努力探索計算機網絡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形成了比較合理的計算機類專業課程培養體系,提高了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理論水平,總結出一套專業建設的理論和成果,構建更完整更有效的課程體系,使之更能體現“厚基礎、寬口徑”的教學改革思路,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加強。在培養“管網”能力方面辦出特色,深度融合典型企業,聘請資深企業專家,共同研究工學結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的“證書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冬,楊文安,李繼良等.網絡技術及工程課程群建設改革與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8,(31).
[2]劉德恩.論高職課程特色[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7,(16).
[3]顧志良,劉智.高職教育教學基本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