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剛
增強電視語言的感染力是靠多種手段來實現的,如畫面的造型、敘事的結構、情緒的把握等,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畫面節奏處理。節奏的處理不僅會影響節目的質量,更多的它還會大大提高電視作品對受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畫面節奏的處理一題,筆者略作淺議。
一、注重視覺規律,把握鏡頭長短
鏡頭構成的景別由于視距的不同會有變化,一般規律下,全景、遠景的鏡頭內容復雜、信息量大,如果鏡頭剪得太短,受眾看不清楚,理解不了畫面的含義;近景、特寫鏡頭反映的內容簡單,觀眾一目了然,如果鏡頭剪得太長又易造成受眾的厭煩心理和疲勞感,因此鏡頭的剪輯必須尊重視覺規律。
在實際工作中,剪輯者還要考慮依據景別來確定鏡頭的長度。相同的景別由于畫面物體的造型、同期音響復雜程度不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眾的注意速度和看清畫面的時間,因此剪接畫面時要考慮綜合因素而決定鏡頭的長短,必須讓鏡頭在屏幕上停留時間保持一個最低的、能讓觀眾看明白的限度,既讓鏡頭的意義得到充分的表達,又能形成一種需要的節奏。例如,剪輯者通常用剪輯速度來制造節奏,合理而有意義的一連串短鏡頭剪輯會使電視作品產生令人激動、興奮的效果。在2016年河北承德電視臺十佳欄目評選中,有這樣的一個縣級臺推介的節目《灤平映象》,它是以主持人全程參與體驗民俗的方式進行的,其地方區域性的收視率和網絡點擊率不斷攀升,節目風格頗受觀眾喜歡。總結這檔節目,除了節目表現方式接地氣或親和力強大之外,它的鏡頭剪輯效果是最成功的,畫面的長短處理緊密配合故事情緒和音樂節奏進行,剪輯者更加善于運用鏡頭的生命力,不斷在作品中用鏡頭節奏去感染觀眾,最終達到了聲畫同步、心靈共鳴的效果。與之相反,在我們實際的后期制作過程中還發現,一些剪輯人員在后期對節目剪輯缺乏理性,并沒有深入研究故事情節和觀眾口味,而一味地追求剪輯速度而不考慮每個鏡頭的實際意義,持續時間又長,則使人產生了一定的迷茫感,不知編輯者所云何意。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鏡頭的剪輯中不僅僅要展現適合觀眾明白的“長短”問題,還要考慮信息量的傳播。上面說過的,如果鏡頭剪得太長就會造成受眾的厭煩心理和疲勞感,但并不是說鏡頭長了就會造成視覺疲勞,疲勞是因為畫面的信息量太少了,就是說觀眾所看見的鏡頭信息能夠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情況下,鏡頭要考慮剪輯長短;如果信息量不足以表達完全,觀眾一時半會還不能夠明白或感知未來將要發生的事,那么這個鏡頭就要保持足夠的長度。
二、變換剪接率,增強電視作品感染力
剪接率是指在一定長度的放映時間里包含的鏡頭個數,它是鏡頭轉換的速率。用剪接率改變節奏可以增強電視節目對觀眾的感染力。如:制作一部電視散文作品,一定長度舒緩優美的鏡頭可以連接出特定的節奏,在視覺、聽覺和心靈感應上集多種信息于一體傳輸給觀眾,按照作品的情緒把握鏡頭的長短,讓畫面節奏擬人化,悲則鏡頭凝滯、喜則畫面跳躍,最終達到與觀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靈相通的共鳴效果。比如我于五年前在灤平廣播電視臺創辦了民生類節目《感動》,所拍攝的人物都是最平凡的基層勞動者,有平凡堅守的環衛工人、有無怨無悔的山村教師、忠于職守的鐵路道口值班員、有賣油條炸燒餅的鄉民等等,節目用最樸實的聲畫語言記錄了一個個人性的偉大。其中有一期節目叫作《背著丈夫去打工》,記錄了一位打工妹為了照顧身患重病的丈夫外出打工的故事。在節目后期制作中我用了歌曲“愛是你我”的陪襯音樂,畫面用的是這位打工妹照顧丈夫起居生活的一系列慢動作的長鏡頭,讓音樂與故事的情緒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節目播出后打動了上萬名觀眾,同時這位打工妹也陸續的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
剪接率的高低的確可以控制一部電視作品感染力,在制作抒情或歷史的作品中,音樂與長鏡頭相互配合完全可以營造出一個動人的世界。而在制作一個緊張劇烈的場面時,就可以用一連串的短鏡頭營造情節的高潮,比如表現縣懸疑、戰爭故事,短鏡頭在音樂的襯托下會一步步在生理和心理上吸引住觀眾的眼球,為大家帶去刺激和興奮的感受。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一個鏡頭段落中一成不變的剪接率會形成一種負作用,它會造成觀眾心理上的抵制情緒。根據這個特性,在剪輯電視節目時就應該適時變換剪接率,張馳結合、抑揚頓挫,讓畫面節奏“動起來”,不斷為觀眾制造出最新奇的感受和最新鮮的味道。
三、實現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的變化統一
節奏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連續而又間歇的運動,它既依附于運動的圖像,又依附于聲音,是視覺與聽覺節奏的有機結合。節奏的基本形態有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內在節奏是情節發展的內在矛盾沖突或人物內心情緒起伏而產生的節奏,而外在節奏則是由畫面上的一切主體的運動及鏡頭轉換的速度產生的。內在節奏表現為一種內在的敘述觀念,只有通過審美的直覺去感知才能獲得,蒙太奇剪接的外在節奏對內在節奏有依附性。
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必須在剪輯這項工作中實現一種變化中的統一和深層次的吻合。剪輯中,控制蒙太奇式的外在節奏,既要考慮到鏡頭段落的相對獨立性,又要保持與情節敘述的目的意義相呼應,從而使觀眾獲得更多的美感和寓意。如:內在情緒低落時,外在節奏的鏡頭組接表現就要遲滯舒緩;內在節奏情緒激昂時,外在節奏的鏡頭組接就要表現的快速跳躍。因此,處理節奏問題必須依據作品的內容結構,認真體會事實本質、人物心理、情緒變化等方面因素,把握作品的內在節奏脈搏,準確地剪接好與之相匹配的外在節奏,最終實現內外節奏的對立統一。
總之,節奏源于運動。它不僅是電視作品藝術形式美的重要內容,也是剪接者的一種內心感受,控制好了節奏就等于捕捉到了作品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