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現代阿美族生計方式的轉型

2017-07-20 16:14:39曾涎
魅力中國 2016年45期
關鍵詞:農業

曾涎

【摘要】阿美族作為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生活在毗山臨海的臺灣東部地區。花蓮縣是其主要聚居地之一,境內奇美部落和馬太鞍部落分別為阿美族山地部落和平地部落的代表。近現代阿美族在外來文化和交通條件改善的情況下,逐步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其生計方式也隨之發生轉型。不論是農業、手工業、服務業,還是其傳統文化都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發生變化。交通條件和社會經濟大環境的良好發展都吸引著大量部落人口外流,阿美族人就業也呈現出階段性變動。

【關鍵詞】近現代;農業;人口流動;經濟環境;傳統習俗

一、農業生產的轉型

1.傳統的阿美人農業生活

馬太鞍部落生于平地,養于濕地。馬太鞍地區位于河流的交匯地帶,溝渠池沼密布,地下水源可謂相當豐富,正是如此該地區成為了魚蝦生存繁殖的絕佳場所。傳統的馬太鞍部落領地河川湖泊為公共漁區,是男人們的工作地,部落女性則從事私人園地的耕作,因此野菜和魚蝦為馬太鞍居民的日常飲食來源,這也符合阿美族人自稱的“食草的民族”。

而奇美部落位于山區,交通多有不便,其農業多為旱作,主要種植小米等糧食作物,同時也種植洛神花用于釀酒和制作飲品。臨近的秀姑巒溪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漁業資源,奇美居民則多捕食魚蝦乘船逆流而上至瑞穗鄉鎮集市上換取玉米、水稻等食物。

2.經濟作物的引進

1900年至1945年面對外來文化和飲食習慣沖擊,馬太鞍人和奇美人都選擇自己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段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從接觸外來文化至日據中期,阿美族人接觸了荷蘭人、漢人和日本人,在這段時間馬太鞍人非強制的接受了水田耕作,開始種植水稻等農作物,而位于山區的奇美部落則是在外力作用下搬至相對較低的河谷地帶,自此開始改旱作農業為水田農業,接受水稻種植。

第二個階段是1930年至1945年,其間阿美族人接受到的外來農業文明都是強制的、被動的和日本有計劃進行的,從原住民社會過渡到農民社會。馬太鞍人種植甘蔗、香芋、水稻等經濟作物以換取錢幣謀求生存。奇美部落則種植洛神花、水稻、檳榔來換取錢幣。

3.農業的綠色革命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回歸,1945年至1969年,臺灣當局在臺灣地區實行減租,農業技術被廣泛引進馬太鞍和奇美部落,大量興修水圳水渠嚴重影響了河流水和湖泊水的交換,再加上大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導致了馬太鞍水源的污染,在增加了收入的同時卻付出了環境的代價,位于山區奇美部落受到的破壞略少一點。

4.經濟社會影響下的農業變遷

1970年至1980年臺灣當局在臺灣實行現代化政策,促使原住民部落居民和社會大環境相融合,也使得馬太鞍部落和奇美部落受到經濟社會的影響,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外界經濟環境的吸引推動了原住民勞動的對外輸出。勞動力大量減少使得大量田地荒蕪,在政策的支持下,人們開始農業、牧業、漁業多元化經營,開展一種相對“循環”的農業模式。正如廣東地區的循環農業一樣,人們將農田改為魚塘,在魚塘的上邊養豬,以豬糞為飼料養魚。這種看似合理的粗放式循環農業在實際運用之中卻帶來了諸多問題,最為嚴重的是大量豬糞的排放使得河川湖泊魚塘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草急劇減少,生態環境破壞,而河川中的魚蝦也遭受污染。

5.農業發展休閑化

1980年至2008年,由于臺灣農產品的價格遠高于西方現代化農業產品,臺灣當局為了加入WTO并能站住腳,推行休耕政策以犧牲當地農業為條件換取更大競爭優勢。在休耕政策影響之下,馬太鞍水田稻作農業大幅度減少,推動農田向其他更高經濟價值的利用轉變。而奇美部落休耕的推行還與自然災害有很大關系,臺風導致了奇美部落水圳的大量毀壞,水利設施無法繼續使用,奇美居民也開始轉變土地利用類型。

1991年花蓮縣農會學習臺南種植蓮花的經驗,在境內包括馬太鞍部落地區開發出五公頃農田為蓮花種植基地,同時贈送肥料推動民眾在濕地積極種植蓮花。而民眾卻只是為了免費的肥料用作他途疏忽對蓮花的管理,導致土壤酸化,蓮花種植推廣以失敗告終。但另一方面卻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馬太鞍人利用廣闊的濕地經營休閑養殖。比如“魚池餐廳”,人們在魚塘里人工養殖魚苗,讓懷念傳統捕魚抓蝦的阿美族人或外地人在魚塘里抓魚,在餐廳里現場煮魚,感受傳統文化的樂趣。再比如利用自家養殖家畜經營野營和燒烤,類似于內地的農家樂。而奇美部落的休閑農業發展相對較晚,規模也相對較小。

6.迎合現代人綠色飲食的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近年來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興起的追求健康飲食的農業類型。與傳統農業生產不同的是,有機農業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特征。而原住民部落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區也出現向有機農業轉變的趨勢。

2004年在世界展望協會的幫助之下,無毒耕種的觀念被帶到了馬太鞍部落地區,2008年馬太鞍的有機農場就開始雇用阿美族婦女以保護環境、利于健康的方式推動有機農業具體實行。在原住民學院促進會的幫助下嘗試開發“綜合野包菜”等作物,共同育種、合作開發、整合營銷的農作方式極大推動了馬太鞍地區的農業發展。

奇美部落在近年來推動了部落青年就業的同時兼顧中老年人,希望他們也能在部落中找到工作可做。奇美位于山區,水源污染小,土壤肥厚營養充足,非常適合無毒無害的有機農業發展。

自臺灣加入WTO以來,出于對外貿易需要,政策鼓勵部落農民休耕并給予補助,再加上水圳被臺風災害破壞,部落居民逐漸放棄農耕,出現大片的可自由流轉的荒地,為有機農業規模化生產創造了條件。外加水土保持局的幫助,年久失修的水圳得以修繕,水稻又一次廣泛種植。此外他們還種植純天然的洛神花以作蜜餞及其他飲食加工品原料。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奇美文化發展協會將會進一步推廣有機水牛養殖,采用天然放養的形式,在牧草無污染地區推廣有機水牛。

隨著科技發展,小型耕作機器在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被廣泛利用,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農業種植技術也得以改良,阿美族人利用米糠來除草,效果顯著。通訊手段進步和廣泛應用加強了部落和外界的聯系,使商品流通更加容易。

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促使有機農業產品成為供不應求的商品,市場極為廣闊,有機農業產品在臺灣地區非常吃香。有機農業的在部落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文化發展協會的促進,農會的幫助。農會和文化發展協會在有機農業的對外流通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者通過互聯網和電話等對外聯系與客戶達成一致,再通過收購農產品參與對外貿易。相對文化發展協會的商業性質而言,農會具有統一定價、收購農戶糧食產品、統一銷售的職能,為農戶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問題。農戶也可以自由選擇交易方式、選擇客戶自助交易。有機農業成為了留在部落的人群一個絕佳的生計方式。

7.阿美族部落的農業現狀分析

馬太鞍部落和奇美部落分別為平地部落和山地部落的代表,二者農業生產均處于生產的初級階段,其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和技術方面都面臨很大挑戰。山區的奇美部落問題更大,其農業整體上為粗放式,產量有限,質量待改善,部分優勢農產品在管理和營銷上存在短板,雖然能夠盈利,但尚未廣泛應用和打造農業品牌。二者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農業需要通過改良技術,改善管理,擴展市場來打造農業品牌,使其在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再能擴大就業和增加盈利。

二、部落人口外流與生計變遷

臺灣回歸之后,臺灣當局便在臺灣推行現代化政策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繁榮,進而推動了原住民部落與社會大環境的接觸融合。平地的馬太鞍部落和山區的奇美部落也不斷受到外來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沖擊,部落居民逐漸擺脫自給自足的生計方式,并產生對經濟社會的依賴。

1.第二產業為主的勞動力輸出時代

早在1970年部落居民就開始向外界輸出勞動力,他們參與公共工程的建造與維護,較務農而言外出務工遠比在家務農的經濟收入高,于是部落出現以男性為主的的勞動力輸出,這種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勞動力輸出時代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1 勞動力就近輸出。在馬太鞍地區,甘蔗等糖類作物的廣泛種植帶來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其附近出現了原料加工型糖廠,糖廠運轉需要大量勞工,馬太鞍部落居民選擇就近進廠工作,從事以產糖為主的輕工業。同時附近的林場需要短期工人,提供一些臨時性工作,便出現了部落青壯年就近流動。

1.2 勞動力遠距離輸出。不論是奇美部落還是馬太鞍部落,在休耕政策影響之下在家便無事可做,謀生的本能推動著廣大青壯年外流。同時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臺灣需要大量勞動力也吸引著廣大部落青壯年前往。大多原住民教育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職業選擇,約百分之八十的原住民男性會選擇從事建筑業等高強度勞動,女性會選擇工廠流水線生產和司機等相對勞動強度較低的第二產業工作。阿美族部落居民在其“熟人社會”的影響下選擇抱團聚居,主要流動方向為臺北周邊的基隆市、桃園市的建筑工地以及高雄方向的遠洋漁業,部分勞工選擇遠赴阿拉伯地區從事建筑業。這種高危且不固定的職業很自由但具有不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計問題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口流動大的問題。

2.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勞動力輸出

近年來在臺灣政府的支持下原住民特色產業開始興起,聚居于馬太鞍、奇美的阿美族民眾也在其引導下從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輸出。花蓮縣城的福町夜市就打出原住民特色的民族風情牌,打造出一條以阿美族為主的原住民美食區。不僅是餐飲業,在旅游業中也涌入大量阿美人從事民族舞蹈表演、民族工藝品加工。這類人口流動偏向于花蓮周邊,也有少數從事第三產業的族人流向臺北、新竹等地。

三、旅游業為主導的勞動力回流與生計轉型

1.部落生計現狀分析

奇美作為臺灣原住民部落轉型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奇美的生計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馬太鞍亦是如此。首先是以有機農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生產,二者充分運用各自有利的地理環境和政策大力發展水稻生產。不同之處在于馬太鞍部落農業更傾向于休閑化,利用自身便利的交通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吸引廣大游客發展觀光農業,以觀光為依托推動生計方式的轉型。奇美部落則利用文化發展協會的大力支持在種植有機水稻、洛神花和養殖有機水牛并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有效推動有機水牛養殖的發展。其次是以深度旅游為主導的服務業發展,這部分將在下文中詳細說明,此處不作具體分析。

2.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萌芽與發展

2.1 平地資本家把持的部落觀光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原住民部落觀光就在花蓮地區萌芽,美國援助臺灣時期美軍的假日旅游促進了花蓮花東縱谷原住民部落的溫泉開發,馬太鞍居民就有少量將保留地的使用權轉讓給平地資本家,催生了原住民部落觀光萌芽。

2.2 國際政治影響下的部落觀光變遷與文化受挫

20世紀70年,中國大陸改善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改革開放促進了大陸與國際接軌,大量的國際游客開始進入中國大陸。臺灣的國際游客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但臺灣本地游客卻開始大幅度增加,推動了原住民旅游業的發展,馬太鞍地區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更引人擔憂的是人口的大量外流導致社會結構斷層,部落文化受到沖擊。

2.3 爭議中的文化展示為主的部落觀光

20世紀80年代,臺灣島內各地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同時建設原住民文化村引發了原住民的抗爭。臺灣當局推動國家公園和原住民文化村的建設之時沒能兼顧馬太鞍居民(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的切身利益,侵蝕部落居民的生存空間引起多次抗議。1986年南投縣九族文化村的建立開始,島內興起了展示原住民文化的旅游形式,馬太鞍部落也成為其中一員,然而這種單純的以展示阿美族文化的旅游形式脫離了自然生活環境,失去了文化載體,引發了廣泛爭議。

2.4 以奇美為代表的深度旅游成功轉型

1990年開始,臺灣開始實施“新山村建設計劃”,生態旅游的觀念開始傳入臺灣,從此開始了原住民部落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奇美較其他部落接受漢化的時間晚20年,是阿美族文化傳統保留較為完整的部落之一。吳明季博士嫁入奇美后成立了奇美文化發展協會,開始了奇美部落的轉型之路。

奇美部落深度旅游涵蓋當地風味餐飲、民宿露營、文物展示、傳統手工藝教授、傳統文化學習與生存技能傳播等多個方面。可概括為生態旅游、文化泛舟、文物導覽、“荒野求生”等。深度旅游較民族風情旅游更強調旅游的“文化深度”,深度旅游在帶來大量旅游收入的同時注重文化傳統宣揚與傳承。

生態旅游和大陸的農家樂相似,在欣賞山區風景的同時開展采摘有機果蔬等活動,利用所獲的果蔬參與做飯,體會農家趣味。文化導覽則是參觀奇美文物館、體驗傳統農家茅屋、觀看祭典儀式視頻及解說。文化導覽的開始歸功于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他們在成立之后挨家挨戶收集老照片及古老文物,利用既有空間建設奇美原住民文物館,一步步的利用傳統文化將部落凝聚起來,同時也透過文化展示,讓游客對奇美有個初步的認識。

文化泛舟是深度旅游的重點,被稱為水上思路達達鹿,Tatadok(達達鹿)在阿美語言體系中是順流而下的意思,不同于漂流活動強調的刺激與驚險,達達鹿更體現著讓泛舟慢慢來的感覺。文化泛舟強調“文化”二字,奇美達達鹿的迷人之處在于不容錯過的撒網捕魚、就地野炊、歷史講古。在順流而下的同時耳旁是奇美的傳統故事,讓人在眼觀秀麗山水的同時享受身心放松與文化體味。

“荒野求生”是深度旅游的重中之重,主要針對城市部落青少年及其他臺灣本地人。撒網、放蝦籠都是奇美部落勇士們必備的傳統技能,荒野求生就會帶領旅游者體驗傳統漁獵生活,到秀姑巒溪放蝦籠、撒網以待豐收。泛舟途中還會嘗試制作石頭火鍋,這講究就地取材。參與者自制檳榔包作為容器放進燒紅的麥飯石,將采摘的新鮮蔬菜和捕獵而來的魚蝦放入其中煮熟,配上部落自制的洛神花風味飲料。更深入一點的還會學習徒手搭建茅屋和野外生存。

深度旅游獨特的旅游體驗方式的獨特性吸引著廣大島內城市居民以及境外游客的參與,時常出現因滿員而無法接待更多游客的狀況。深度旅游服務工作人員大都為部落青年,他們具有言談幽默,技藝嫻熟的特點,深度旅游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留守部落的勞動力就業問題。較以往阿美族人在外從事的高危險、低職位、福利差、不穩定的體力活而言,深度旅游的一步步開展有效提高了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和工作條件。

四、文化傳承、生計維持和轉變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阿美族部落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維持著阿美族獨特生產生活方式的傳承,其中捕魚祭和豐年祭是阿美族最重要的兩個節日祭典,傳統的捕魚祭和豐年祭等級森嚴,男性參與活動,女性不允許到營地自由活動。近年來有所改變,在我們田野調查期間老頭目蔡先生特地邀請我們近距離觀察其活動的全過程。

近現代馬太鞍和奇美都發生著極其微妙的改變。部落人口流動和生計方式的改變之中都有傳統社會組織年齡階層制度和親屬組織氏族大家庭制度的身影。近現代阿美族部落居民對族群關系、認同和意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這些傳統文化在近現代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關系著阿美族部落居民的認同與生計選擇。

1.年齡階層制度

阿美族年齡階層制度可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在社會方面,年齡階層制度具有教育、政治軍事的功能,促使著部落和諧、團結、相互協作與共同生活。在經濟方面,年齡階層在傳統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農忙時節組織成員可以相互換工或者相互幫忙,部落青壯年主動幫助忙不過來的家庭并且為義務勞動。在宗教方面,傳統的宗教儀式或祭奠中年齡階層成員為主體,尤其是在豐年祭和捕魚祭當中。

階層在阿美族的生產生活中非常重要,關乎著部落的生計的維持與發展,也關乎著男子大半部分人生。傳統意義上階層教會男青年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勇士,學會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并將傳統文化與制度發揚下去。現代的階層由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又增添了新的意義,在面對外界的時候階層制度將族民牢牢綁在一起,團結一致共同進步,外出務工也都喜好一起工作,增強部落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2.捕魚祭

捕魚祭蘊含著豐富的涵義。海濱的阿美族部落稱其為海祭,與捕魚關系很大。山區的阿美族部落捕魚祭真正的含義是豐年祭前的準備。期間阿美人為了迎接豐年祭的到來和避免臺風帶來的損失,農作物成熟后部落青年會自覺組織起來幫助沒有將糧食收完的族民收割糧食,共同迎接和慶祝第一次豐收。部落青年會在頭目帶領之下舉辦祭典活動,借捕魚一事,教導后輩了解及尊重自然,建立長幼生活經驗的傳承,男子也從中強化自己對家族的責任。這段期間嚴禁吃“外食”,完全就地取材,主要目的在訓練青年野外求生之能力。

3.豐年祭

豐年祭即阿美族的過年,是阿美族最重要的活動,大都是農忙后的空閑時間舉行。藉由豐年祭慶祝過去一年作物的豐收及放松身心,同時蘊涵有聯系族人情誼及教育子弟的內在意義。傳統的豐年祭是在每年十月左右,最近幾年為了響應政府及地方的觀光事業發展改到七、八月左右,并分部落自北向南逐個舉行祭典活動。

4.阿美族都市部落聚居與生計

阿美族具有兩大社會制度,在社會組織上表現為以男性為主導的年齡階層制度,在親屬組織上表現為以女性為主導的母性氏族大家庭。二者促使阿美族部落形成“熟人社會”,不論是在奇美還是在馬太鞍,部落里的人們都相互認識、了解。年齡階層制度使得男性族民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彼此照應的社會風氣,母性氏族大家庭則以母系為主導的血緣關系緊緊捆綁在一起。二者的結合就形成和促進了阿美族部落外流人員相互照應、共同居住的現象。

奇美和馬太鞍人口外流都經歷了類似的三個階段,分別為個別族民外出階段、群體集中外流階段和群體分散外流階段。第一階段在部落剛開始打開和外界溝通的橋梁之時,少數族民在家無事可做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于是乎就有了第一批外流族民,他們外出生活不易,卻能比在部落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物資,他們是飽經磨難的也是嘗到外面世界物質財富甜頭的一批人。第二階段建立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之上,第一批外流人員嘗到甜頭之后回到部落,在和族民的交流之中也時不時把部落之外世界的美好與憧憬傳播,從而吸引了更多族民隨之外流,并在同一地方聚居,從事單一的工作。第三個階段是由于部落居民大量外出,走到不同的地方嘗到了不同的甜頭,在于外界的不斷磨合之中融入外界,族民則出現人往高處走的現象,在此階段族民會根據不同的自身條件選擇差異化就業。

在這三個階段尤其是在第二階段甚是鮮明的體現阿美族“熟人社會”的影響。人們因為緊密的社會組織聯系,相互照顧,他們在就業方面更是如此,推動了阿美族部落外流人員形成小聚居的現狀。在臺北的桃園市、基隆市、高雄市的阿美族民聚居在一起就是鮮活的例證,人們在這里從事著相近的工作,比如大多數教育程度較低的部落青壯年從事著建筑行業。但是由于在外界的磨合之下,部落外流人員的就業也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趨勢。

5.族群認同、族群意識的適應與演變

在不斷接受近現代外來文化影響下,阿美族部落的族群認同也隨之出現變化。一代外流人員由于接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持久,具有相當強烈的族群認同感、歸屬感和鄉土情懷。第一批外流族民們彼此聯系,相互幫助,他們組成同鄉會等社會組織。在他們掙到錢之后便選擇回鄉修房置地,投資原鄉。但另一方面,他們強烈的族群意識又產生排外思想,嚴重影響和外界的接觸,容易帶來隔閡。

二代外流族民其族群意識逐漸淡化。二代原住民尤其是城市原住民,從小就生活在都市,與外界的接觸較一代原住民來說更多,在接受更好的教育條件之下,他們長期和非原住民接觸,從而表現出與外族關系更近,合作更多。其謀生的機會也更多,就業現狀就會更好,二代原住民更傾向于都市原住民認可而非部落原住民認可。

結語:

近現代以來阿美人在外來文化沖擊、日本的武裝占領、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交通條件改善、通訊手段進步以及阿美人自身對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保護等多重作用之下,其生計方式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00年至1970年,呈現出第一產業占絕對優勢,第二第三產業發展遲緩。第二階段為1971年至1990年,呈現出第二產業比重大幅度上漲,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蓄勢待發。第三階段為1990年至今,此階段呈現第三產業比重迅速增長,第一產業比重回升,第二產業比重小幅度下降。

奇美部落和馬太鞍部落居民的生計方式轉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農業方面,阿美族農業整體從刀耕火種的粗放型到濫用肥料和農藥求豐收再到無害化的有機農業發展轉變;工業方面,阿美族外流人員由從事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向科技密集型的高新產業轉變;服務業方面,阿美族部落服務業由單一的觀光到休閑旅游再到體驗式的深度旅游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士范.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臺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M].唐山出版社,2006

[2]末成道男.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M].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7

[3]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M].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4]謝世忠.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M].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

[5]許木柱.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M].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7

[6]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阿美族奇密社太巴塱社馬太鞍社海岸蕃[M].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9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在线不卡|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毛片网站观看|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无码不卡网|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久操中文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黄视频网站| 韩日免费小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色精品视频|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综合五月天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亚洲美女操|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免费欧美一级| 日韩黄色在线|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97国产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青青操国产|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