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困境,對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我國農業與旅游的發展實況,對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模式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生態農業是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在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業與經濟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和循環發展。鄉村旅游是近幾年發展迅速的休閑度假模式,游客通過到充滿鄉村風情的村莊或基地中進行參觀、游覽或學習,既遠離城市的喧囂,又能體味親近自然的休閑方式帶來的樂趣。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結合,能夠使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充分融來,在開發旅游休閑、文化等功能的同時,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護,近而帶動生態農業的建設。完善的農業基礎建設和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又反過來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最終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激發生態旅游發展的活力。
一、我國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將旅游目的地鎖定在具有自然風光和獨特文化的鄉村地區,鄉村旅游產業也隨之迅速的發展起來。但是,我國鄉村旅游仍然面臨著很多發展障礙,尤其是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發展的合過程中還也存在著種種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配套設施不完善
具有旅游開發價值且風景優美的鄉村常常位于較為偏遠和貧窮的地區,因其經濟基礎先天不足,導致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不能滿足作為旅游地區的功能需求。鄉村旅游參與者的整體素質不高,服務意識不強,依靠自身難以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對于鄉村旅游的政策傾向和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吸引專業的旅游業人才,導致旅游產業的發展后勁不足。
2.鄉村資源保護不足
一是由于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迅猛,對鄉村旅游規劃、開發和經營管理經驗不足,導致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過度關注經濟增長,忽視了對環境和歷史建筑的保護,給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礙。二是鄉村旅游產業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照搬個別成功案例,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發展策略進行充分論證,往往導致經濟的發展掩蓋了鄉村獨有的文化特色,造成鄉村風格“千篇一律”、鄉土文化遭到破壞的現象。三是旅游資源開發缺乏規劃。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鄉村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一些景區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此類旅游景區很難吸引入境游客和對環境保護比較敏感的游客。
3.旅游產品過于單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產品有了更高的需求,希望獲得更加多樣的產品體驗。但是,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產品存在著同質化程度過高的問題,鄉村旅游產品一般局限于餐飲和觀光兩方面,對于旅游產品的開發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缺乏深層的、具有歷史和文化特色、參與體驗、歷史教育的旅游產品提供。圍上一座山、一口池子就敢對外宣傳是一個旅游景區的現象十分突出,連最基本的配套設施都沒有就敢開始接待游客。一些人造甚至是粗制濫造景觀、景區的出現,直接降低了我國旅游服務產品的品位和市場競爭力。
4.遭遇信息瓶頸
鑒于鄉村旅游特殊的地理因素,其發展不僅存在道路、交通不便的局限,還有旅游者和鄉村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現在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大多處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階段,許多鄉村因為信息技術的限制和信息傳播途徑不暢,不能做到有效宣傳,使得旅游者與鄉村之間不能搭建起有效的信息傳遞橋梁,造成信息阻塞,給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障礙。
二、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主要可以從觀光旅游、體驗旅游、休閑旅游、節慶旅游和養生旅游五個方面進行,加強相互之間的滲透、延伸和重組等促進其融合發展。
1.發展觀光旅游。觀光是一項基本的旅游活動,旅游者通過游覽獨具特色的鄉村風情和優美的自然風景,能夠達到開闊視野和改變心情的目的。而農業與旅游的結合就體現在對鄉村植物、動物和農事活動等方面的觀光項目中。如在旅游項目中增添果園、菜地和花卉基地的游覽,游客在參觀游玩的過程中還可以隨時購買到有機的農產品,甚至親手采摘蔬菜和瓜果。鄉村地區可以建設特色養殖園,讓游客參觀養殖動物和養殖過程,親手體驗喂養動物的樂趣,同時,游客還可以在園內購買到機的肉制品和加工產品,提升旅游者的消費熱情和消費興趣。
2.發展體驗旅游。體驗旅游注重游覽者的“體驗式”消費經歷。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游覽者已經不滿足于單一的旅游項目,而是更加注重個性化和情感化的參與式旅游。所以,鄉村旅游應當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特色,開發出能夠滿足旅游者消費需求的體驗服務。例如,讓消費者參與到農業生產、生活和產品制造的過程中,并且在游覽參觀的過程中能夠品嘗到自己做出的成果、獲得一些紀念品和獨特的動手體驗。
3.發展休閑旅游。休閑旅游可以發展農家樂和民宿旅游項目,當地可以將民族特色的文化,如茶文化、飲食習慣或是餐飲文化融入到農家樂項目中,建立舒適的、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住宿環境,向旅游者提供完善的休閑服務。
4.發展節慶旅游。鄉村地區應當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舉辦具有吸引力的節日活動,如舉辦農產品文化節、鄉村旅游節等。讓旅游者在農耕文化活動中體驗到當地的生態環境造就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切身感受到當地獨有的民俗風情。
5.發展養生旅游。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亞健康現象的普遍化,廣大旅游者越來越關注旅游活動中的養生項目。當地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文化背景,開發具有養生功能的保健旅游項目或參觀活動,如森林民宿和養生食材品鑒,讓旅游者在休閑度假的過程中體驗到保健項目或品味到養生餐飲、購買到養生禮品。
以上這幾種融合模式并不是互相分離、一成不變的,當地可以將這幾種項目進行有效的結合,項目之間也可以互相滲透和交叉運作。同時,各種旅游模式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結合,既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能給當地農業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和新的銷售渠道,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三、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建議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兩者的融合能夠突出雙方的優勢,使得融合之后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能適應新時代期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需求,構建新型的產業結構,引導消費者新的需求,在促進鄉村發展的同時,讓更多人關注到生態經濟并參與到融合模式的建設中來,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經濟的和諧發展。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勁:
1.政府參與,完善保障措施
由于歷史或自然的原因,一些以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為主的農業區,甚至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非基本農產品生產為主的農業區,缺乏旅游開發意識和助推力量,發展旅游產業在人、財、物、時間和信息方面基礎薄弱。要實現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困難重重,單純地依靠鄉村自身的力量舉步維艱。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支持,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和物資投入,從多維度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與發展。
首先,政府應當構建完善的指導與管理機制。聘請相關的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共同成立指導小組,對有發展潛力的鄉村開展綜合評估,整體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對發展過程予以監控,在問題產生時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指導意見。同時,政府還應當成立專門的鄉村旅游宣傳中心,搭建旅游者與鄉村之間的信息橋梁,完善將旅游者引進來和將鄉村特色傳播出去的雙重信息溝通渠道。政府還應對鄉村旅游參與者進行定期培訓,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其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特色生態旅游農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地方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整體推進,保證特色生態旅游農業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切實研究和制定旅游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礎上,爭取在信貸、稅收、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加大對鄉村旅游的人、財、物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和發展激勵機制,使專業人才愿意投身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資金和物資的投入促使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增強鄉村旅游發展后勁。如鼓勵鄉村發展自身的特色旅游產品,保護知識產權,為鄉村旅游發展保駕護航,構建暢通的產業發展通道,完善鄉村旅游的安全保障制度等。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鄉村旅游進行全面的扶持,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最后,政府要健全生態與產業發展的評估機制,保證在旅游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和當地的文化、歷史等因素不受破壞。實現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經濟相互促,融合發展。
2.實現農業的特色化與現代化,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
首先,鄉村要發展具有高品質和新型特色農業。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文化和農業結構等特點,參考優秀的現代化農業發展典范,在促進鄉村設施和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對當地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推進特色蔬菜、水果和其他農產品的種植與養殖,創新農產品旅游推廣模式,使更多旅游者通過參觀與品嘗體味到當地的特色風味。與此同時,有條件的鄉村地區可以依托當地的農產品開發出一系列的鄉村活動,讓旅游者通過品嘗農家美食、居住特色民居、參與農事活動、欣賞鄉村美景等來體驗與城鎮旅游相區別的生態農業旅游。
其次,積極培植當地的特色農業旅游方式。如鄉村風景觀光、DIY種植、自己動手做農家菜、農產品品鑒大會和農業旅游節、特色文化教育等。
最后,推進生態農業的現代化和品牌化。大力發展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著力發展綠色農業、促進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化和品牌化發展,將鄉村發展成為輻射周邊地區的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生態農業觀光地。
3.發展休閑農業,促進鄉村旅游品牌建設
鼓勵當地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中,利用民間資本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項目。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用優惠政策和鄉村風格吸引旅游者,將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相互結合,建立旅游休閑度假區和農家文化體驗館。同時,要注重對農業旅游的引導,使農產品變成旅游紀念品,將當地農民發展成為鄉村旅游的建設者和保護者,將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結合起來,發揮雙方的特點和優勢,以農業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又以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
此外,生態鄉村旅游的發展還要注重品牌化建設,利用當地的資源特點,開發與城鎮和其他旅游項目相區別的特色休閑產業,如可依托鄉村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開發森林公園和發展森林婚慶產業,開展觀光游覽項目,與鄉村當地的民俗和文化相結合,在森林中設置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樂等等。還可依托當地豐富的水域資源,發展水域文化生態旅游,通過發展水上設施和水上旅游項目,打造水上民族文化節或是與當地的節日相結合,促進當地特色農業旅游品牌建設。
4.整合宣傳方式,提高鄉村旅游知名度
一是提升當地農民的素養和服務意識,提升其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同時教育當地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其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小農思想”轉變為旅游商品經濟意識,通過促進當地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建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
二是完善信息系統,構建信息化的旅游管理體系。完善導航系統和支付系統,如建立完善的導航地圖、與線上購物平臺和網絡點餐平臺相聯系,完善當地的線上支付方式,如促進微信支付方式和支付寶支付的推廣應用。
三是培養全域旅游意識。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要增強全域旅游意識,積極融入其他相關類別的旅游活動,在旅游線路選擇、營銷方式等方面進行聯合宣傳,與旅行社或者旅游中介公司等相關旅游參與方聯動,多角度全方位的推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
四是利用民俗文化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利用當地的民俗特色或節日,開展比賽、文化節等活動,通過具有民俗特色的宣傳方式,將當地的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如當地盛產某一農產品,可以舉行該農產品的品鑒會或是農產品旅游節。將經過民俗文化包裝過的鄉村旅游產品利用宣傳短片、廣告策劃或手機APP等現代技術展現出來,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和服務品質。
四、總結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這兩者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生態農業的發展能夠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大大改善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雖然我國的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困境,但只要政府主動參與、統籌規劃、積極挖掘鄉村旅游文化,用全域旅游的意識推進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不斷創新融合方式,定能在二者的融合中提供夠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態農業與鄉村旅融合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品牌。
參考文獻
[1]張威,鐘學斌,張玲玲.基于生態農業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設計--以湖北省咸寧市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3,(07):35-39+45.
[2]張衛平.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316+318.
[3]秘書明.承德縣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構想[J].農業與技術,2013,(07):212.
[4]張倩.探析鄉村農業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0):206.
[5]謝秋香.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以武鳴區為例[J].市場論壇,2017,(01):77-80.
作者簡介:劉朝文,男(1980- ),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