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北?王笑竹
摘 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政策措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途徑可以概括為: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本文針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所面臨的困難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從而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問題;對策
一、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涵
從改革的出發點來看,農業供給側改革屬于供給側的改革,要從生產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同時又具有農業本身的特殊性,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也就是說,既要保證農產品的數量充足和品種多樣,又要保證農產品的優質綠色。從改革的要素來看,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然而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僅是改革的一部分,還要對農業的經營主體、經營的種類等問題進行改變和調整。從改革內容來看,僅靠農民自身的努力顯然是不能徹底保證農產品的質量要求的,因此農業供給側還需要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改革,從而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從改革的目標來看,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要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改變和調整,又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從而改善農業供給上的薄弱環節,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綜上所述,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涵就是在供給側的角度出發,從農業的生產入手,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農業生產要素,通過農民自身調整以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農業生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
1.農業生產分散化難以形成適度規模化
我國土地分散化問題一直突出,據統計,我國1996年經營耕地規模10畝以下的農戶比例由76%增長到2014年的85.9%,而50畝以上的農戶的比例一直在下降。我國的小農家庭經營模式有其優勢,但它卻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產業鏈變長。因為農戶經營規模小就很難應對比較大的市場風險,小農戶和大市場的銜接就會出現問題,從而不能夠達到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不能夠保證糧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2.農產品供需結構矛盾突出
我國在農產品供給方面,以大量生產保證供給為主,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是中低端的層次的產品,并且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產量,加入大量的化肥農藥,在加工的過程中,又加入各種添加劑,從而很難保證農產品的質量。而在農產品需求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消費者越來越追求高品質綠色的農產品,從價格導向轉變為品質導向,這就導致了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
3.農業投入不足
首先,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縱觀我國農業基礎建設的進程,的確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田用水問題仍然突出。農村交通設施建設也相對落后,農村道路的數量和質量還沒有達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標準,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現代生產要素的制約。例如,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實時掌握農產品供需情況,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落后。最后,經營主體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由于農民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使農業生產很難達到現代化水平。政府對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不夠,投入到農業科技、生產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經費明顯不足。
4.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
首先,我國農業技術裝備與其他國家相比起來要落后。近幾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的科學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農業科技領域的政策、投入、裝備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制約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其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我國一直很重視農業科技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很難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最后,農業專業人才是改革的重要一環。而現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大多都是留守中老年人,農村年輕農民流失情況比較嚴重,農村極度缺乏高級農業的專業人才,這些都制約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
5.農業產業鏈短與第二、三產業融合不緊密
由于我國農業家庭種植分散化的特點,種植資金、農產品的質量、生產效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很難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國農產品供給產業鏈的拉長,并且不能夠與第二、三產業融合不緊密,不能夠建立起農民與資本的利益融合機制,并且農民從第二三產業中獲益仍然不能夠得到保證。
6.政府在農業制度體系方面還存在缺陷
第一,我國的土地制度改革和糧食價格改革還不夠深入。進行土地制度改革是為了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提高土地要素的流動性。然而我國農地市場并沒有明顯的擴大。并且我國糧食出現三量齊增的現象,這種現象與沒有落實好這兩個制度有一定的關系。第二,農業補貼政策還不夠完善。我國補貼政策的精準性比較低,并沒有將補貼金額與交售商品糧數量結合起來,其側重點在產量上,而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補貼幾乎沒有。第三,政府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管控方面存在缺陷。由于政府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監控機制未能發揮有效作用,改革的效率和質量就很難得到保障。
三、完善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1.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首先,政府應積極倡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同時也可不用流轉土地,各基層政府要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培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生產效率形成規模經濟。其次,要保證規模要適度。規模過大、過小都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土地經營規模要與當前發展水平、農民自身的經營能力等要素相協調。
2.合理調整農業結構
就種植結構而言,政府應該加大對相對稀缺的農產品補貼力度,還可以通過價格體制來促進種植結構趨于合理化。就區域結構而言,各地區應因地制宜。不斷開創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宜的農業生產格局。就農產品的生產結構而言,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中高端的農產品更加符合現代的市場需求,因此要減少生產低端農產品,擴大中高端農產品的生產規模。
3.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首先,各級政府建立健全相關體制,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村物流建設。其次,在農業現代生產要素方面,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使金融、保險、信息等各項要素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農業生產。最后,農業生產的主體是人。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可以建立健全獎勵機制,改善農村經營環境,提高農村吸引力,吸引大量專業人才到農村去,培養懂知識、高素質的新型經營主體。
4.發展科技農業
一方面,建立獎勵機制來鼓勵相關人才進行科技研究,同時完善科技專利的相關制度給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平臺,讓研發人員能從中獲益,推動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創新機制。
5.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與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融合
政府應加大對農產品流通領域與市場建設的力度,給農產品的流通提供多種渠道。運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形成“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從而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與融合,將工業領域的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農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發掘其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拓展農業新功能。
6.完善農業制度體系
第一,是要對農村土地改革和價格政策進行重新梳理后,進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和價格政策的改革。要明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權利,同時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來激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第二,對農業補貼制度進行完善。政府應出臺政策來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同時應適當放權,以市場定價逐步實現價補分離。第三,為了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政府應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從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同時,農業生產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使農業資源環境遭到破壞,政府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明確相關規定,實現化肥農藥零增加,推動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彭建濤,杜俊濤.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
[2]馬澤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重困境與突破路徑.大理大學學報,2016,11.
[3]李憲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研究.產業經濟,2016.
[4]羅必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難點與方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