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祎一
【摘要】文章對國內圖書館災后重建的相關論文進行了梳理,論文主題涉及廣泛,主要有災區新建圖書館的建筑設計要求、災后圖書館開展的服務、地震文獻的收藏與研究、防災應急機制的建立、災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開展、災后重建所展現的圖書館精神、單個圖書館的災后重建現狀、圖書館災后恢復重建的思考等。
【關鍵詞】圖書館;災后重建;綜述
在對國內圖書館災后重建的相關論文進行查找時,應該明確文獻調查范圍,并制定文獻調查計劃。以“圖書館”、“災后重建”、“地震”、“災區”、“重建”為檢索詞查找中文文獻,利用以上檢索詞的組合,通過對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國內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碩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國內圖書館網站以及網絡資源的檢索與篩選,獲得關于國內圖書館災后重建的相關文獻。
國內關于圖書館災后重建的研究中,最早的論文發表于1999年3月25日,名為“圖書館應為災后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服務”。關于圖書館災后恢復重建的論文主要集中發表于汶川地震發生后,即2008年——2012年。論文涉及的主題廣泛,主要有災區新建圖書館的建筑設計要求、災后圖書館開展的服務、地震文獻的收藏與研究、防災應急機制的建立、災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開展、災后重建所展現的圖書館精神、單個圖書館的災后重建現狀、圖書館災后恢復重建的思考等。
1.災區新建圖書館的建筑設計要求
圖書館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公共服務場所,人員密集,古籍、善本等文獻資源豐富,因此,圖書館建筑首先要安全、抗震,避開地質災害多發地帶,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
圖書館要合理選址,位置要有利于服務用戶。《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規定:“圖書館選址宜位于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環境相對安靜、符合安全和衛生及環保標準的區域;應符合當地建設的總體規劃及公共文化事業專項規劃,布局合理。”
圖書館建筑要綠色環保、節約能源,并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然光、太陽能,循環使用水資源。圖書館應利用建筑的色彩方案和幾何特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貼近讀者的閱讀心理。
圖書館建筑應立足人文,展現精神,成為當地的文化符號。此外,應注意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機構間的分工合作,建立專門的制度、設施和機構對珍貴文獻資源進行集中的、有效的保護。
在土建過程中,圖書館人應該主動與設計方溝通,與建筑施工方聯系,預見未來需要,規劃整體布局,考慮到網絡設備和管線布局,全程跟進工程進度,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并糾正。
2.災后圖書館開展的服務
地震發生后,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并沒有停滯,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仍積極向讀者提供服務。圖書館人堅守崗位,積極開展陣地服務,向讀者提供圖書借閱;圖書館人奔波于災民安置點,開展流動服務,建立帳篷閱覽室、廣場閱覽點,給災民帶去文化的盛宴和精神的慰藉,發放衛生防疫宣傳資料,播放國內外優秀電影。圖書館根據災民的實際需要,開展心理咨詢、防震減災、衛生防疫、農業技術及就業指導等專題講座,舉辦圖片展覽,宣傳國家政策和民族精神,以慰藉災民心靈,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咨詢服務。
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圖書館應重塑服務理念。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理應提供公益服務,除需要額外投入的服務外,一切服務均應免費;各行各業的恢復重建均需要一定的知識支持,圖書館要重塑知識服務的理念,為其他行業提供書籍資料和參考咨詢,做好各種講座和培訓;圖書館還應根據當地特色,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要求,重塑特色服務理念,組織專業人員,開展特色服務。
3.災區圖書館的流動圖書服務
在災區建設流動圖書館,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利用流動圖書館這一平臺,開展閱讀療法,有助于災區人民在受災后心理壓力大、心理自我調適不開的情況下,轉移情感、慰藉精神,進行心理重建;第二,流動圖書館為災區人民提供了教育培訓的平臺,通過舉辦勞動知識講座和勞動技能培訓,提高災區人民的素質,增強災區勞動力的工作技能;第三,流動圖書館可以成為災區人民的信息咨詢服務中心,通過編制發放專題資料、宣傳衛生防疫常識、闡釋政府相關政策等舉措,充分發揮信息咨詢功能。
建設流動圖書館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流動圖書館的建設要積極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保證資金的持續投入,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并獲得捐助;二是流動圖書館的建設要充分考慮災區服務對象的文化水平和日常需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知識水平的人群,提供符合需求的圖書資料;三是流動圖書館的建設可采取圖書館與政府、企業聯合建立的模式,如圖書館提供圖書資源,政府提供政策資金,企業提供服務設備等來聯合建設流動圖書館。
4.地震文獻的收藏與研究
汶川地震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對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報道,因此,以地震為主題的文獻大量增加。前期報道主要有災區受損情況、各地捐款情況、國家政策和工作重點、抗震救災進展和紀實、感人事跡講述和宣傳等,后期報道則多以思考、評論為主。為有效保存這段歷史,圖書館應注意收集各種形式的關于汶川地震的文獻資料,包括登記冊、原始檔案、宣傳手冊、圖書、圖片、攝影攝像作品、新聞報道及個人創作的詩歌、書畫等。
圖書館可以利用豐富的地震文獻,建立專門的汶川地震文獻專題數據庫。汶川地震文獻專題數據庫的建立,不僅可以有效保存這段歷史,也可為今后地震災害防御、政府決策等提供參考,傳承并發揚抗震救災的偉大民族精神,為其他專題文獻數據庫的建設提供借鑒。在汶川地震文獻專題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大力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及時更新,加大對上傳文獻的質量控制,尤其是知識產權問題和數據庫建設資金的持續投入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天驕.對圖書館建筑防震減災策略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情報,2011(13):118,120.
[2]田紅梅.四川地震災區公共圖書館建筑重建工作管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0(2):127-12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4]楊克香.四川受災圖書館震后重建生態圖書館規劃設想[G]// 中國圖書館學會.不朽的圖書館精神:汶川地震與家園重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109-115.
[5]李睿.四川羌區圖書館震后重建設計方案[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1):96-99.
[6]陳吉森.地震災區高校圖書館館舍重建需注意的一些問題[J].科技信息,2010:179.
[7]楊海濱.大難中不屈的圖書館服務[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6):71-73.
[8]吳素娟,阮菊紅.汶川地震災區臨時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管理[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4(10):50-51.
[9]張爾君,鄔偉.關于地震災區公共圖書館重建的思考及建議[G]// 中國圖書館學會.不朽的圖書館精神:汶川地震與家園重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59-65.
[10]唐璞妮,楊祎.512汶川地震災區流動圖書館建設研究[J].現代情報,2010,30(6):102-104.
[11]張常明.基層流動圖書館服務點建設思考[J].圖書與情報,2010(5):125-127,135.
[12]藍煜昕.汶川地震文獻綜述[J].中國非盈利評論,2008(2):40-58.
[13]姚樂野,王阿陶,蔡娜.512汶川地震文獻專題數據庫建設相關問題探討[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2):33-37.
[14]朱荀.圖書館地震災害應急預案建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5):74-77,25.
[15]趙勇,孫成權.試論圖書館地震等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對策建立[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1):92-95.
[16]汪宇彤.提高防災意識增強減災能力——論汶川大地震帶給圖書館人的思考[G]// 中國圖書館學會.不朽的圖書館精神:汶川地震與家園重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