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保險+期貨”是金融支農的新模式,是探索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有益嘗試,是助力精準扶貧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與論證,從組織協調、資金支持、制度厘訂、豐富外延、戰略定位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對穩步擴大“保險+期貨”的試點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保險;期貨;扶貧;農業發展
[Abstract] "Insurance + Futures" is a new model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s a useful attempt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help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exampl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fund support, system setting, rich extension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which is instructive to steadily expand the pilot work of "Insurance + Futures".
[Key word] Insurance, Futures, Poverty alleviati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指出,要“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在此精神指引下,2016年,國家農業部、證監會指導下的商品交易所等有關部門以資金支持的形式推動“保險+期貨”試點邁出實質性一步,以中國人保財險為代表的保險公司主動參與了黑龍江的大豆期貨價格保險試點以及吉林、遼寧的玉米期貨價格保險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試點表明,“保險+期貨”是探索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有益嘗試、是撬動農村金融板塊助力精準扶貧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有進一步推向深化并探索可復制推廣模式的必要性。但是,試點過程也顯現出一些問題,比如統一的組織協調機制還未建立、擴大試點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行業融合的制度障礙還客觀存在、對試點豐富外延的認識不足、對試點的戰略定位還不明確等,影響到了擴大試點的進程。為了進一步推動落實國家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要求,建議如下:
一、完善“保險+期貨”試點的組織協調。
建議由保監會、證監會分別指定專門責任部門牽頭“保險+期貨”試點中保險端口、期貨端口的工作,并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等部委共同發起“保險+期貨”聯席會議制度,制定“保險+期貨”一致行動規劃及方案,定期召開會議跟進落實“保險+期貨”試點情況。
建議由保監會授權地方監管局、證監會授權商品期貨交易所,在商品期貨交易所所在地大連、鄭州和上海,依托證監會下屬的商品交易所和保監會下屬的地方監管局,分別成立針對不同品種的“保險+期貨”協同創新研發中心,做好“保險+期貨”試點的產品開發和風險統一分散工作,探索“保險+期貨”試點“產品集中開發、業務遍地開花、風險統一分散”的模式。
建議由保監會設置“保險+期貨”試點的保險機構參與門檻條件,根據保險機構的實際情況,通過一定規則按年度選定“保險+期貨”試點參與機構,并根據試點實施情況,形成進入和退出制度。由證監會指導商品期貨交易所設置“保險+期貨”試點的期貨主體參與門檻條件,根據期貨機構的實際情況,通過一定規則按年度選定“保險+期貨”試點參與機構,并根據試點實施情況,形成進入和退出制度。
二、落實“保險+期貨”試點的資金支持
建議農業部繼續將“探索‘保險+期貨等金融保險融合創新”納入2017年度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試點目錄,引導主產區主動探索主要農產品的期貨價格保險及基于期貨價格的收入保險試點,通過專項資金支持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和規模,提升試點效果。同時,鼓勵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會同地方財政結合地方實際以地方財政補貼的形式探索“保險+期貨”試點。
建議證監會指導交易所繼續在2017年開展“場外期權”“保險+期貨”試點工作,鼓勵有資質的期貨機構、保監會指導下有資質的保險機構積極參與試點申報。
建議財政部設立“保險+期貨”試點專項基金,支持“保險+期貨”試點在更大的范圍和規模上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結合前期農業部及證監會指導下商品交易所的試點經驗,建議2017年專項基金以國家大力支持“東北振興”為契機,以東北吉林、遼寧的玉米以及黑龍江的大豆為主要品種,以期貨價格保險為主、以基于期貨價格的收入保險為輔,采取“中央補貼80%+農戶自繳20%”為主的形式,開展專項補貼。舉例如下:
以期貨價格保險為例,保險金額=預期價格×保障比例,保險費用=保險金額×保險費率,政府補貼金額=保險費用×政府補貼比例。假定玉米預期價格為1500元/噸、保障比例為80%、保險費率為8%、政府補貼比例為80%,則玉米期貨價格保險的單位重量政府補貼金額為76.8元/噸;大豆預期價格為3600元/噸、保障比例為80%、保險費率為5%、政府補貼比例為80%,則大豆期貨價格保險的單位重量政府補貼金額為115.2元/噸。
以基于期貨價格的收入保險為例,畝均保險金額=預期價格×畝均預期產量×保障比例,畝均保險費用=畝均保險金額×保險費率,畝均政府補貼金額=畝均保險費用×政府補貼比例。假定玉米的預期價格為1500元、預期產量為0.5噸/畝、保障比例為80%、保險費率為10%、政府補貼比例為80%,則基于玉米期貨價格的收入保險的畝均政府補貼金額為48元/畝;大豆的預期價格為3600元、預期產量為0.12噸/畝、保障比例為80%、保險費率為8%、政府補貼比例為80%,則基于大豆期貨價格的收入保險的畝均政府補貼金額為22元/畝。
三、厘清“保險+期貨”試點的制度障礙。
建議保監會要對“保險+期貨”試點的財產保險產品性質及邊界予以明確,考慮到“保險+期貨”模式前端的保險承保和后端的期貨風險對沖是緊密結合并嚴格匹配的,不能分開為不相關的負債端業務和投資端業務,而且模式本身呈現在客戶面前的是承擔了價格風險的保險產品,是由保險機構出具保險合同并承擔出險情況下的賠付義務,期貨機構僅跟保險機構發生對應于承保結構的風險分散業務關系,所以“保險+期貨”模式無論從市場表現還是運行邏輯上都符合保險的特點,遵循“保險姓保”的基本要求。
建議保監會、證監會等相關部委盡快出臺“保險+期貨”試點的指導性方案,明確操作指引,劃定監管底線,控制合規風險。一要對產品報備流程予以優化,并對產品的風險定價予以原則性指導;二要對承保理賠操作實務予以必要的規定,確保保險利益、損失補償、誠實信用等保險原則落到實處;三要對試點中保險與期貨機構之間權利金支付和行權攤回賠款的財務制度予以規范。避免在試點中出現不同保險、期貨機構對于同一品種、同一模式的惡意價格競爭以及違約等一系列市場混亂性問題,引導“保險+期貨”試點在陽光監管環境下穩步擴大。
建議保監會、證監會會同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研究對于“保險+期貨”試點的稅收優惠政策,考慮像對農業保險的稅收減免一樣,對于參與試點的期貨機構的相關業務予以一定的稅收減免,降低試點運營成本。
四、拓展“保險+期貨”試點的豐富外延。
建議保監會鼓勵有條件、有資質的保險機構在以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為切入點穩步推進“保險+期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與農民、農業生產經營實際更加切合的收入保險試點,在產品開發、風險分散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條件。建議證監會指導商品交易所鼓勵期貨機構參與到保險機構的收入保險試點中,發揮好期貨市場在價格發現機制和風險分散機制方面的獨特優勢。
建議保監會、證監會鼓勵保險機構、商品交易所以及期貨機構通力合作,針對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涵蓋全產業鏈的綜合風險管理服務,以客戶為中心,弱化產品的行業屬性,強化產品的功能導向,為農業生產構建從自然風險、疫病、意外事故到市場風險全面保障的“三農”綜合風險管理體系。
建議保監會、證監會、銀監會及中國人民銀行鼓勵保險機構、商品交易所、期貨機構以及銀行機構的聯動,探索“保險+期貨”風險管理基礎上的農業信貸支持的模式,以“保險+期貨”的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收入保險以及“三農”風險管理體系等試點模式為前提條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提供農業生產資金支持,形成“‘保險+期貨解決風險管理——銀行解決資金支持——農業生產擴大——風險管理和資金需求擴大”的良性互動,彌補農業生產缺乏優質抵押物的先天弱勢,撬動農業現代化的整體農村金融板塊。
建議證監會支持商品交易所以“保險+期貨”試點的深入為契機,一要根據“保險+期貨”試點中反映出來的時間跨度、限倉等問題,對現有期貨品種的交易規則給予適當的調整和優化。同時,利用行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及信息共享,適時啟動新品種的研發。二要盡快推出玉米、大豆等場內期權產品,為“保險+期貨”模式中的場外期權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的風險管理渠道,緩解當前通過期貨操作復制期權對沖場外期權的高成本、低效率、高風險問題;三要充分發揮自身平臺優勢打造場外市場平臺,推動場外業務發展,以更加靈活、多樣、個性的場外期權交易,豐富“保險+期貨”試點的模式,也促進風險在參與場外市場交易的產業內外主體中實現更有效的分散,推動“保險+期貨”試點更加貼合生產經營實際需求、也具有更大的風險承受能力。
建議保監會鼓勵再保險主體參與到“保險+期貨”試點中來,在產品設計、定價、風險分散安排等方面發揮作用,探索多樣化的試點模式。
建議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等相關部門加強農產品現貨價格大數據平臺、農產品實際產量統計體系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期貨市場的價格體系平行的價格發現機制以及實際產量反映機制,為“保險+期貨”的深入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資源和條件。
五、提升“保險+期貨”試點的戰略定位
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從“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的角度來定位“保險+期貨”試點的戰略意義。當前中國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核心在于探索一種平衡:一方面,要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構建主要農產品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確保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市場化運行;另一方面,要發揮價格支持和補貼政策功能、構建獨立于市場價格波動之外且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收入穩定機制,保護農民種糧利益,服務“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戰略。“價補合一”的托市政策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正是沒有達成這一平衡,當前目標價格制度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為了實現這一平衡,而“保險+期貨”的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收入保險創新的基點就是為了更好的形成這一平衡格局。
建議財政部、農業部、保監會、證監會、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部委從“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的角度來定位“保險+期貨”試點戰略意義。將“保險+期貨”試點作為探索上述聯動機制的重要切入點,以“保險+期貨”的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合作打造農業生產的綜合風險管理體系,以農業生產的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涉農信貸的重要前提條件,以針對農業保險保費、涉農信貸利息、農產品期貨保證金或期權權利金的補貼形成上述聯動機制的潤滑劑,實現良性互動,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多方共贏。
六、加強“保險+期貨”試點的宣傳培訓
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保監會、證監會等部委合作做好“保險+期貨”試點的宣傳培訓工作。以“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形成針對不同群體的多層次培訓體系,一要開展針對發展改革委系統、財政系統、農業系統干部的專業知識普及和培訓,全方位介紹保險、期貨的基本知識和理念、“保險+期貨”的由來、意義、問題、走向等多方面內容;二要針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宣傳“保險+期貨”的基本原理、管理風險的效果等內容,尤其要培訓與保險機構和期貨機構的合作方式和實際操作流程;三要針對分散農戶,以簡單易懂的保險合同為重點將“保險+期貨”試點如何投保、如何理賠的問題解釋清楚,盡量避免專業詞匯和原理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