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基
【摘要】網絡新聞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革新而日益發(fā)展,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迅猛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選取網絡新聞傳播的正能量視角,初步探討分析各類要素、問題,嘗試性提出努力方向,希望能為我國網絡新聞正能量傳播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編輯;媒體生態(tài);角色轉型
1.引言
伴隨互聯網傳播技術手段的不斷發(fā)展革新,網絡新聞的創(chuàng)作、發(fā)布、接收直至互動已成為龐大網民群體共同參與的活動。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社會矛盾也會通過網絡新聞在互聯網上呈現出來。網絡新聞的傳播基于網絡信息的海量性和虛擬性,如何在社會轉型期通過網絡新聞傳遞好正能量,有力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就成為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2.網絡新聞的正能量傳播面面觀
2.1 構成要素
2.1.1 傳播主體。在以往的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只有具有一定資質的專業(yè)機構才能作為新聞傳播主體,開展新聞傳播活動。而在網絡時代,網絡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特點,廣大網民不再是被動受眾,而是能夠熟練運用各類傳播工具手段的新聞傳播主體。從整體來看,網絡新聞的正能量傳播主體主要包含三類:傳統(tǒng)媒體獨家經營的新聞網站、商業(yè)網站、通過自媒體傳播網絡新聞的廣大網民。
2.1.2 新聞來源。起初的網絡新聞來自于傳統(tǒng)媒體新聞的翻版,基本上是傳統(tǒng)媒體新聞的電子版,內容幾乎相差無幾,這種局面使得網絡新聞成為了傳統(tǒng)媒體新聞的附庸,缺乏時效性,沒有體現出互聯網快速、及時、海量、多媒體的特性。隨著網絡媒體多元化發(fā)展,網絡新聞正能量的新聞來源也逐漸的豐富多元?;旧嫌腥N主要的新聞來源:傳統(tǒng)新聞媒體、網站的原創(chuàng)、自媒體發(fā)布。
2.1.3 傳播內容。網絡新聞的正能量傳播內容,應該包含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積極宣傳正面新聞的同時,也要注重適當地揭露負面事件,報道負面,并不是傳播負能量,反而可以起到緩解社會情緒的功效,以此開展輿論監(jiān)督而起到批評鞭笞不良社會現象的積極作用。從這種程度上講,宣傳正面和披露負面,可謂殊途同歸。
2.1.4 傳播渠道。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傳播具有強大的開放互動性,這就形成了網絡新聞正能量傳播渠道多元元的局面。從整體上來看,現已成熟并依然快速發(fā)展的傳播渠道有新聞網站和“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在這兩種傳播渠道中,后者呈現出新興優(yōu)勢。
2.1.5 傳播受眾。網民在上網閱讀的整個過程中,都有其明顯的特點和規(guī)律??傮w上看,會呈現出對于閱讀網絡新聞信息之前的潛在期望心理、閱讀時的排序分等次心里、閱讀結束后的反饋心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網絡新聞移動客戶端中的新聞類別定制化排序功能和開放評論功能都是根據傳播受眾上網閱讀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
2.2 傳播形式。網絡新聞專題在正能量傳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著特殊的功能,能夠很好地設置議題,引導社會輿論。容納專題領域信息,深化網民的認識。近年來鳳凰網等新聞網設置的“暖新聞”專題欄目就引起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3.存在的問題
3.1 假新聞的存在。有的商業(yè)新聞網站為了博取眼球,追求點擊率,不惜通過雇人擺拍“制造”正能量新聞,這樣的正能量不是真的正能量。在受眾還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會被這些假新聞所吸引,但往往都是隨著關注和解讀的持續(xù)進行,假新聞終而露出真面目,反而使得受眾厭惡反感,對正能量新聞傳播造成極大的阻礙。
3.2 同質化現象。互聯網是一個共享開放的互動平臺,生存于其中的網絡新聞傳播載體,不可避免地出現同質化現象,顯得毫無新意,這種現象較多發(fā)生在商業(yè)新聞網站,這種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跟風省事”做法,終究會使得正能量傳播索然無味、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3.3 負面效果。在網絡新聞信息追求正能量傳播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傳播火候,有時會將傳播效果引向負面。有些網絡新聞網站在對事件進行正能量傳播時,往往把涉及的人刻畫的完美無缺、毫無瑕疵,便失去了真實性,是的網民對原本正能量事件的看法走向了反面,進而引申出其他與報道事件并無直接關系的其他不利言論。
4持續(xù)提升正能量傳播效果
網絡新聞正能量傳播應緊密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開展,新聞媒體應當承擔社會責任,政府機構要健全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制度,持續(xù)治理網絡空間,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網民應努力提升受眾媒介素養(yǎng),做理性網民。總之,網絡新聞正能量傳播方興未艾,是一項長期任何和系統(tǒng)工程,風清氣正暖人心的良好網絡環(huán)境的建立,需要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丁邁.典型報道的受眾心理實證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馮務中.網絡環(huán)境下的虛實和諧[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彭蘭,高鋼.中國互聯網傳播結構、功能、效果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欒軼玫.新媒體新論[M].人民出版社,2012
[5]黃楚新.新媒介素養(yǎng)[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6]申凡.網絡傳播心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7]陳做平.媒介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