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盧凱瑞 / 饒志堅 劉傳波 白國強
普光氣田的“效益經”
○ 文/本刊記者 盧凱瑞 / 饒志堅 劉傳波 白國強
中國第一大高含硫氣田普光氣田提前三年收回投資成本,今年1-4月收入29.24億元、利潤6.3億元。
隱匿在巴山渝水清透翠綠中的采氣平臺、充滿綠色氣息的天然氣凈化廠、“戰車”林立的應急救援中心……在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氣田,記者看到了一個高含硫氣田開發的“中國樣本”。
這個“中國樣本”在今年4月底,遞交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累計生產井口氣597.36億立方米、商品氣423.18億立方米、硫黃121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17.35億元、利潤257.44億元。
中原油田副總經理、普光分公司黨委書記陳惟國對這個成績頗為自豪:“普光氣田的內部收益率高達19.1%。我們計劃8年收回投資,但實際上5.3年就已完成這個目標。”

●硫黃已成為普光氣田的重要創效點。 攝影/祝廣影
普光氣田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呢?
讓普光分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儉印象最深的是,在普光氣田開發之初,即使他們掌握了高含硫氣田的高效開發技術,但氣田開發所需的各項裝置設備也主要依靠進口。
“設備、材料的進口成本相當高昂,連最基礎的抗硫鋼材也溢價數倍,一噸高達46萬美元。”王儉說。
雖然普光氣田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項目榮獲了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但在開發之初,各項設備的國產化率只有33%。
想要降低成本,只有實現設備國產化。
為研制出國產化的抗硫管材,普光人走訪國內外所有能為他們提供幫助的單位。當了解到海軍潛艇所使用的鋼材抗腐蝕能力可滿足高含硫氣田的生產需求時,普光人馬上請來海軍方面的專家進行指導。苦心人天不負,優質的抗硫管材被攻克,在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的同時,價格只有進口設備的一半。因國產化形成的技術、裝備,使普光氣田在每建成10億立方米產能的同時,可以節約投資2.3億元。
除了研制抗硫管材,普光氣田還致力于在關鍵裝備上實現國產化。
此前,在普光氣田投產試運行兩個月時,進口的硫黃回收裝置克勞斯反應爐就出現了爐體震動、超溫、變形等問題。經過中石化集團公司、普光分公司及部分科研院所專家的聯合攻關,成功研制出國產的單系列20萬噸/年的克勞斯反應爐。不僅將操作負荷從80%提高到能夠滿負荷穩定運行,每年還可增加外輸天然氣1.49億立方米,單臺年增加硫黃產量4萬噸,年增加銷售收入3200萬元(按照硫黃價格800元/噸計算)。截至目前,普光氣田共改造12臺克勞斯反應爐,年可增加硫黃銷售收入3.84億元;同時每年可減少45天裝置停工檢修時間。
此外,特大型末級硫冷凝器實現國產化后,其成本從進口的1700萬萬元下降到523萬元,12臺硫冷凝器可節約1.4億元設備購置費;中間氨液冷卻器經國產化改造后,單臺成本由963萬元降至225萬元,12臺冷卻器節約采購資金8000多萬元……
普光人曾自豪地說,普光實現了變致命“毒氣”為聚寶瑞氣。
2007年前后,我國硫黃消費量為1085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90%。主宰中國硫黃市場“上帝之手”的國際硫黃貿易商肆意的操縱著硫黃價格,在短短一年中讓硫黃價格從70美元/噸瘋漲到1000美元/噸,之后又暴跌到60美元/噸。“過山車”式的硫黃價格讓眾多以硫黃為原料的化工企業還未生產就蒙受數億元的巨大損失。
普光氣田氣藏硫化氫含量達15%,這讓普光氣田看到了商機。年產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普光氣田其副產品硫黃產量能達到240萬噸,完全可以撐起中國硫黃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生產、HSE、技術、設備等7個科室、6個車間、1個研究所的544名員工以及583名業務外包人員的努力下,普光氣田天然氣凈化廠實現了排放的二氧化硫濃度為267mg/m3,世界領先水平為≤300mg/ m3;硫黃回收率達99.91%。
“我們硫黃的純度大于99.95%,屬于國標優等品。以普光氣田硫黃為龍頭,化工、物流、貿易中介等多個行業迅速跟進,形成了一個涵蓋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輻射全國的‘硫黃生態圈’,硫黃從天然氣回收中的副產品變成了普光氣田的重要經濟支柱。”王儉介紹。
在硫黃價格高時,普光氣田僅硫黃一項一年就產生了20多億元的效益,成為氣田最大的效益來源。即使在今天,普光氣田硫黃產量依然接近國內硫黃總產量的一半,每年為企業帶來數十億元的銷售收入。
沒有人能想到一個只有成本輸入的事業單位從企業的“包袱”變成了企業的盈利點。
面對經濟運行新常態和低油價“寒冬期”的雙重挑戰,中原消防由“吃皇糧”變成了工資自掙、獎金自籌、經費自創、責任自負,每年1.1億元的經費也被減半。“每年的消防支出必不可少,但參與地方消防救援則純屬完全免費的義務工作,很難找到創效項目。”中原油田分公司消防支隊支隊長楊永欽曾經很無奈。
“最開始我們把兵派出去拉水,拉一車河水能掙5塊錢,拉一車自來水反而會虧5塊錢。”談起曾經對5塊錢都斤斤計較的經歷,楊永欽臉上是苦笑。
面對每年5000多萬的經費缺口,消防支隊決定闖市場找出路。
“我們的第一個市場是黃土高坡的延長油礦。因為對方沒有消防承包的先例,開始不想用我們。我們就派人自帶干糧免費給他們站崗。西北地區雪下得很早,消防員站崗時像個雪人一樣,全身只有眼睛在動。”2013年,過硬的隊伍素質得到了延長油礦的認可,正式聘請他們提供技術服務。楊永欽介紹,這是消防支隊的第一桶金,5個人一年拿回了80萬的效益。
“在北海LNG碼頭,我們派人免費服務4個多月,還是被對方攆回來了。但并沒有阻擋我們拿下市場的決心。我將對方需要用到的危險危害分析和預防消檢措施整理出來,免費給他們送過去。消防方案比他們所有資料還要厚一倍。”以技術與服務感人,楊永欽拿到了競標資格,并以競標最高分的成績,為消防支隊賺到了第二桶金—1700萬。
北海LNG碼頭是一個橋頭堡,之后消防支隊先后開辟出中康、聊城、川渝、北海、海南、天津、松原等外部市場。中原消防成為石油石化行業第一支走向市場的企業專職消防隊伍。
“走出去的中原消防均是從普光氣田應急救援中心培訓出來的。2016年為中原油田帶來1.4億元的效益,今年預計收益1.7億元,力爭突破2億。”目睹了消防支隊由成本中心轉變為效益中心的普光分公司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王慶銀說。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