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剛++陳娜
摘要:指出了生態文明是自然對于生態危機和反思傳統觀念而進行的重新選擇,將生態文明建設重新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不斷探索和深化認識。分析了生態文明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最有效的方式是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該策略可以緩解當前我國環境和能源壓力,擺脫當前面臨的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做出努力。
關鍵詞: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30502
1引言
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策略和觀念,提出了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將資源合理使用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滿足當代人發展需求的同時,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發展需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在社會公正、公平、和諧以及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尤其是強調生產關系和生產活動的生態合理性發展。
2生態文明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同時,合理使用資源,保證資源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現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是生態系統能夠良性循環。生態文明包含很多內容,其中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區域可持續發展只有在人和資源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發展目標。所以說,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生態文明。
中科院科學家曾經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為了體現生態文明,包括兩部分內容:①要處理好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和自然必須和諧相處,人對自然索取的同時也要回報自然,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只有做到平衡發展,人和自然才能更好的相處,這樣一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目標就達到了。②需要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指人際關系、伙伴際關系、區際關系,怎樣能實現共享、合作,在共享的同時要考慮別人的利益,保全他人利益的同時發展自己[1]。區域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代表著人類進化、成熟和理性。可持續發展就是自己的發展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在文明中體現出來。
3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著力點
3.1在思想意識上完成三大轉變
重新建立全面協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所以發展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徹底從思想意識上完成三大轉變:①把增長和重人輕物發展理念等同起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②改變傳統的理念,改變“征服自然”、“向自然宣戰”觀念,重新樹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③從粗放型改為集約型,將以前的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轉變為增強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模式。
3.2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的國策理念
20世紀80年代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國家環境保護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是還不能在本質上改變“以環境換發展”的模式,環境和發展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對立的。90年代提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本質上改變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不和諧發展狀態,但是環境保護仍然沒有成為全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還不能影響和約束人們的生活行為和經濟行為。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八大”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不僅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戰略,也代表著我國治國理念的提升,保護環境境界更高,影響效果也更加久遠[2]。目前我國必須將生態文明作為國家發展的一種執政準則,糾正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3.3結合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平衡的標志是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是工業發展、農業發展的承接和更深層次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是人類社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①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推行生態文明理念,提倡低碳消費和綠色生產方式,制定高產出、低消耗、少污染、可循環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機制,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全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②實施供給側改革,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目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新型工業化發展體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資源、人口、環境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創建有利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
3.4利用信息化手段,創建信息增殖的生態文明
信息化指的是將國民經濟發展從能量和物質為經濟結構核心轉變為以信息為經濟結構核心的過程。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是將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相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當前的知識和信息資源,進而提高產品知識含量和附加值的創建過程。整個發展過程中,需要將以前的技術改造替換為信息技術改造和重組傳統工業技術,使得產業結構全面升華改造。與此同時,以信息化為先導,將工業化作為發展信息化產業的能量和物質,再將信息化作為工業化現代技術的發展動力,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這就是最新的信息經濟發展過程,這是一種“低耗能、高效率”的信息經濟,在促進生產總值增長的同時,更加促進了信息增殖的生態文明。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黃文剛,等: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經濟與管理
4完善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創建生態文明新途徑
當前,政府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綠色發展的理念,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愿。但是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雖然我國為環境保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樂觀,環境整體管理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完善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和科學定位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便顯得更為重要,應嚴格按照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通過法律、科技、倫理、教育、行政、政策和經濟等手段來優化生態環境管理策略,完善生態環境運行機制。這樣一來中國的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就可以呈現出法制性、開放性、倫理性,將科技性、高效性、多角度性和多層次性融為一體,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體系[3]。
(1)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方式,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不僅可以減輕環境污染,還能夠減少能源消耗,從而促進企業開發高新技術,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所以要出臺有效的政策、法規來扶植綠色產業發展,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綠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投入,創建綠色基金,給予綠色產業發展最大的資金支持,促進綠色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
(2)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生態建設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當前的發展現狀,應該重點處理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和社會重點關注的環境問題,如工業廢水處理、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灰霾霧霾天氣等問題。通過不斷深化生態工程建設,力爭通過幾年努力,使我國總體生態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生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人居環境不斷優化、生態文化建設不斷彰顯、生態制度建設不斷健全。
(3)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大量事實證明,若是政府管理過程中出現“缺位”時,民間環保組織通常能夠進行彌補。大力發展民間環保組織,一方面,通過開展環保組織活動,能夠使參與活動的成員切身體會到環保的意義和樂趣,而且還可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環保的認識,明確良好環境對人們健康和生活的影響,從而更加積極地加入到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民間環保組織增強環境保護力度,減輕政府的負擔。
5結語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這不僅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生態文明建設中包含人類的世界觀、思想觀、價值觀等因素,而且還涉及到工業、農業、自然等領域,是一個長期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回歸,發達的技術被先進的文化徹底擁抱,高科技、新體制、生態化和外向型的有機統一,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完美結合,才能保證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躍勝.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16(6):27~34.
[2]許淑琴,韓明輝.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商業經濟,2012(18):1~2.
[3]張社強,吳紅博.可持續發展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