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學不進去,女孩到底怎么了?
電話鈴聲響起,我接通了心理咨詢專線,一位母親開始訴說她孩子的問題:“我女兒在一所重點高中上學,本來成績挺好的,最近總是看電視,玩電腦,讀閑書,就是不努力,不專心,對學習沒興趣。我越是批評她,她越是學不進去,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出了什么問題?”
在心理咨詢中,經常有家長為孩子學不進去而著急。但是,僅憑一個“學不進去”,很難對女孩的問題做出確切診斷。為此,我們約定帶孩子來訪,進行當面咨詢。
這一天,女孩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心理健康中心,母親因為工作忙,來不了。女孩的父親基本重復了母親的說法,隨后,我和女孩進行了單獨會話。
通過初步溝通我了解到,是女孩主動要求家長陪同來訪的,因此,交流時女孩比較坦率:“我知道我心理出了問題,您是有名的心理專家,所以我們就來找您了。我的問題是—學不進去,不努力,不專心,沒興趣。我怎么這樣呢?”
女孩再次重復了父母的意思。一家人口徑如此一致,這是個很有意義的信息。為了進一步診斷,我請女孩具體談談。
女孩回憶說:“從小媽媽就對我要求嚴格,我學習一直很努力,到了初中的時候,經常在班里排前三名,初三還連續幾次考了第二名,與第一名有時候僅僅差一兩分。后來我考入了重點高中,剛開始狀態挺好,直到第二學期期中考試之后,我對學習沒有了興趣,放學后總是想著玩。上次考試沒考好,媽媽就批評我說,誰讓你學不進去,誰讓你不努力,每天總是看電視。當時我很煩,就說,我就是學不進去,就不努力,就要看電視……從那以后,我越發感覺自己學不進去了,而且有時候好像故意學不進去。我是不是病得很重啊?”
就心理咨詢實踐來看,孩子學不進去,往往只是家長著急,孩子本人很少認為自己有問題,而這個女孩卻強烈地感到自己心理出了問題。那么,女孩的“學不進去”究竟是為什么?
我心里雖有了初步判斷,卻還需要印證。于是,在第一次會話將要結束之前,我說:“不必擔心,你沒有病,更說不上病得很重,你只是有一個心理上的情結。為了更好地幫助你,我們需要弄清一個問題—你剛才說了那么多學不進去的情形,難道就沒有學得進去的時候嗎?”
女孩表示也有學得進去的時候。于是,我請女孩回去自己好好回憶一下,約定第二次會話的時候再詳細交流。
一個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
由于女孩的求助愿望較強,第二次父女倆如約早早來訪。
我首先與女孩會話。女孩回憶說:“回去想了想,我也有過專心學習的時候,特別是受到激勵之后,就想要努力學習。一學進去,就什么都忘了,什么干擾都沒有了,很努力,很專心。但是,一兩個小時過后,就又去看電視、聽音樂了。之后雖然還能再學習,卻沒那么專心了。”
我說:“有一點可以肯定,你不是一個只顧玩樂而放棄學習的人,而且,你還經常刻苦努力全神貫注,就是說,你也學得進去,是這樣嗎?”
女孩想了想:“是這樣。可是從那次成績排名下滑之后,媽媽就批評我,說我學不進去。”
我問:“媽媽的話正中你的心思,是嗎?”
女孩說:“是的。上高中以后,我的排名從前3名掉到了20多名,眼看又要考試了……”
我問:“你很擔心名次再下滑?”
女孩說:“擔心,我這個人比較爭強好勝。”
我說:“不僅如此,你還隱約感到,自己似乎難于再保過去的輝煌,是這樣嗎?”
女孩一愣:“您怎么知道?!”
我笑而不答,繼續問:“是不是經常為此找原因?”
“對呀!”女孩仿佛遇到了知音。
我說:“所以你和媽媽一拍即合,覺得是因為學不進去,沒興趣,不專心,不努力,成績才下滑,這樣一來心里就感覺……”
女孩說:“心里就感覺壓力小多了。”
我說:“你這樣一想,似乎就找回了……”
“找回了面子。”女孩搶過話頭,忽然領悟地說,“哎,我總說自己學不進去,原來是給自己找借口啊?”
我說:“你領會得很好。面對考試名次下滑,你寧愿說自己學不進去,甚至故意學不進去,給自己設置障礙。這樣可以減緩一些心理壓力,得到暫時的心理安慰。但是,長此以往并不能夠解決問題,而且,這樣的想法還會成為消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導致惡性循環,讓你每況愈下。這一切,雖然你沒有清晰地意識到,卻隱約地感受到了。于是,你感到自己心理有病……”
女孩豁然開朗:“您說到我心里去了,那我該怎么辦呢?”
拆除自我設置的障礙
我給女孩的建議有三條。首先是調整自我認知。其實,從初中升入高中,由于學生群體不同了,即使大家還是一樣地努力,多數同學的名次也必然要下滑,這是不難理解的。所以,坦然面對這個事實,適當降低自我期望,會讓自己的心靈多一些安寧,這樣反而會多一份學習效率。其次是積極自我暗示。把“學不進去”這個借口徹底扔掉,經常默念:我學得進去,我很努力,很專心,很有興趣。這樣就會進入良性循環。最后是分解自我目標。比如,把一個晚上的學習時間分解為幾個半小時,能夠做到專心,就適當給自己一個獎勵。最后我說:“這樣,也就拆除了‘學不進去這個自我設置的障礙,學習狀態只能更好。你說呢?”
女孩點點頭:“我知道了。您放心,我會很快調整好的!”
女孩的問題還需要父母的配合。我給女孩父母的建議,一是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二是決不再說孩子學不進去,三是抓住孩子專心學習的表現給予及時鼓勵。告辭的時候,女孩的父親表示,回去一定要好好對孩子媽媽轉達這個意思,好好配合。
不久,心理咨詢專線傳來那個女孩的聲音。女孩告訴我,她已經徹底跨越了“學不進去”那個障礙,那三條建議很管用,讓自己的學習狀態越來越好。
我為女孩拆除了自設的障礙而欣慰。女孩的心理問題,在自我心理學上叫做“自我設障”。所謂自我設障,說的是人面臨某種沒有把握的結局,自己常常會事先給成功設置一個障礙,也就是給自己預備好一個托詞。比如臨近考試了,有些學生卻不努力學習了,或者說自己生病了,這里的“不努力”“生病”,就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在成人的生活中,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自我設障可以有兩方面的心理作用:如果失敗了,就有了自我安慰的借口;如果成功了,就會獲得別人更多的贊許。自我設障往往是后天習得的,跟家庭教育、環境影響等密切相關。比如,父母、老師或長者對孩子不客觀的評價很容易內化,從而讓孩子找到自我設障的借口。上面的案例中,就是由于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因而對孩子的名次下滑作了不客觀的歸因,導致了女孩無意間以“學不進去”來自我設障。由此說來,成人對孩子的評價應當慎之又慎,特別是不能隨便把對孩子的一些消極評價說出口。
生活中偶爾地自我設障,一般沒有太大的問題,或許還可以暫時地緩解心理壓力。但是,習慣性的自我設障,不利于發揮人的潛能,甚至導致人生最終的失敗。所以,面對生活還是采取積極的對策,拆除自我設置的障礙,才是根本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