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我們想改善和孩子的溝通,該從何處開始呢?可以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反應。這些語言,我們都是知道的。我們聽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談時就是使用那樣的語言。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 我們對一個忘了帶走雨傘的客人會說什么?你會不會追上去說:“你怎么回事?每次來我家都要拉下什么東西,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你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樣?她來我家時,總是很守規矩,你都四十四歲了!就不能長點記性嗎?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撿東西的奴仆!我敢打賭,如果你的頭不是長在肩膀上,你會把頭都弄丟的!”我們不會對客人這樣說話,我們會說:“這是你的傘,艾麗絲?!币膊粫偌由弦痪洌骸澳憧偸遣蛔⒁狻!?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
2.和孩子對話是一門有規則的獨特藝術,有它自己的含義。孩子在交談時很少是無知的,他們的信息里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 十歲的安迪問他的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安迪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他很高興看到兒子對社會問題感興趣,于是他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通長長的演說,然后又去查了數據。但是安迪還是不滿意,繼續問同樣的問題:“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全世界呢?” 最后,安迪的爸爸終于明白了,他的兒子并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安迪問這些問題并不是出于對被遺棄孩子的同情,而是擔心自己被遺棄。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被遺棄。于是,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后回答道:“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不會拋棄你,如果你再為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p>
3. 談話的原則:理解和共鳴
當孩子說起或詢問一件事情時,最好的反應通常是不要針對事件本身,而是要針對事情暗示的聯系。
六歲的弗洛拉抱怨說,最近她收到的禮物比哥哥的少,她的媽媽并沒有否認她的抱怨,也沒有對弗洛拉解釋說哥哥年長,應該收到更多的禮物,她也沒有保證糾正這個錯誤。她知道,孩子真正關心的是他們和父母關系的深度,而不是禮物的大小和數量。弗洛拉的媽媽說:“你擔心我愛你是不是跟愛他那樣多?”她沒有再多說一句話,而是緊緊擁抱了弗洛拉,弗洛拉驚喜地笑了。這就是這段談話的結束,而它原本可能會變成一段無休止的爭論。
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對于這樣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對他們永久不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