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洲
摘 要 增強新聞受眾的感受性,促進新聞傳播,需要對新聞原礦進行深入挖掘,展示新聞的本質和深刻內容,引發受眾的共鳴和對社會的思考。這需要記者親身走進新聞現場,挖掘新聞關鍵點、探究新聞人物的真實感受、選取獨特的新聞視角,采用適當的敘事方式,真正打造出有影響力的、具備獨特價值的新聞。
關鍵詞 新聞現場 深入挖掘 敘事方式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1新聞現場和新聞原礦的意義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現場以其獨一無二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牢牢地牽引著群眾的目光,面對同樣的新聞現場,不同的記者能夠書寫出不同的報道。新聞的制作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技術支持,一篇新聞只有送抵受眾面前才算真正產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新聞現場的準確把握、深入挖掘和真實表現是新聞報道內容的原礦挖掘重點。新聞現場報道指的不僅是記者在現場采訪,通過鏡頭現場播報事件進程的形式,還是一個縱向的時間軸當中,包含記者參與、現場過程、過程見證和現場記錄為一體的新聞追蹤實錄。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新聞現場無疑是一塊需要特別挖掘的寶藏,它體現的是新聞事件本身及所處的環境氛圍,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始終都要圍繞著新聞現場進行,有些波及較大或者較為震撼的新聞事件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新聞事件發生與得到傳播的時間間隔越短,就越能讓觀眾產生真實感和現場感,盡管現在的播出手段和播出方式很難達到完全直播和同步,但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地縮短現場與播出之間的時間間隔,向新聞受眾傳達第一手信息。新聞記者作為現場的發現者、引導者和報道者,天然具有幫助觀眾發現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和挖掘新聞現場真相的義務和要求,因此,實地走進新聞現場,完成對新聞原礦的深入挖掘,是每一位優秀新聞記者要經歷的必然方向。
2走進新聞現場是時代的要求
由于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有不少新聞甚至是通過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首先展示在人民群眾眼前的,因此,通過網絡“找”新聞也已經成為記者不得不修的一門功課,誰具有最強的新聞敏感度,誰先從浩如煙海的信息轟炸當中發現有價值“新聞爆料”,誰就能在新聞傳播中占據一席之地,這已經成了當前新聞傳播的常態,但對于需要深入基層、刨根問底、親臨現場采訪的新聞記者來說,這種快捷方便的方式卻非常不可取。
網絡媒體自然需要拼時間、搶新聞,傳統媒體卻也不甘落后,即使面臨著繁雜的發刊程序和制作過程,也會格外講求新聞的時效性,有時甚至會放寬對新聞的內容和角度的高標準嚴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記者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難免走馬觀花,依賴采訪單位和網絡現場報道提供的材料,對其進行粗略加工就交稿,導致稿子中幾乎沒有有效信息,干巴巴的行文和不鮮活的素材內容組合成空洞無味的新聞,對受眾來說,幾乎很難找到有價值的新聞點。
3如何深度挖掘新聞現場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讀者需要的不僅是所謂的第一手新聞,更需要將各種碎片信息結合起來進行全景還原的新聞——這恰恰是傳統媒體的強項,傳統媒體具有長期的積累和強力的新聞采編隊伍,更擅長探究新聞事件的本質、真實的過程以及縱深新聞的挖掘。時效性固然必要,但在新聞讀者、新聞受眾面前還原新聞事件的現象和背后的深層含義更加重要,新聞的價值是否厚重并不在于新聞的題材有多重大,而是取決于新聞能否為當前的社會提供一種思考價值,是否能夠給讀者帶來心靈上的觸動,引發對個人、對人生、對社會、對群體生活方式的思考。
新聞故事內容往往展示的是社會的表面現象,只有通過對新聞現場的深入挖掘,才能展示出新聞的社會意義和普適性價值,比如首發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的一篇新聞《在三和玩游戲的人們》,展示了深圳市龍華新區景樂新村北區的三和市場,那是低收入人群的樂土,沒有身份證、身背巨額債務、與家人斷絕往來的人們終日在網吧里流連忘返。記者深入三和市場,親身了解了三和的現狀與發展歷程,以本地“三和大神”的視角和社會現象客觀地講述事實,文章中鮮少摻雜個人意見,僅以深入的調查和簡單事實的講述帶來震撼感,這篇報道采用的是傳統的紙媒報道方式,卻在網絡媒體大行其道、傳統媒體尚未占據高地的社交平臺上獲得廣泛的傳播與極高的贊揚。究其原因,新聞記者對于新聞現場的挖掘是產生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內容基礎。
在新聞現場當中,對新聞視角的把握和與被采訪者溝通的能力也是衡量新聞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記者在采訪中能夠碰到形形色色的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在新聞現場中需要利用技巧與被采訪者進行深入溝通,最大限度對新聞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挖掘,如關于艾滋病男孩采訪的《寒冬里,請讓我叫您一聲“媽”》的新聞報道中,記者面對著受訪孩童極度不配合的情況,仍然通過采訪的真誠和技巧,逐步觸摸到了受訪男孩的內心,得出的新聞自然獲得了高度評價。
除了從新聞現場中獲得第一手資料與直接的新聞素材之外,新聞現場還能夠對寫作與敘事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人雖在現場,卻沒能“寫出”新聞現場,往往是由于缺乏創作激情,沒有被現場所感動。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有時僅靠獨有的現場與形象就足夠吸引人的眼球,如果輔之以良好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生動的新聞現場描摹,構建有沖擊力的場景,締結多樣化的文學樣式,透過文學技巧與文學素養展示新聞的力量,采用適當的敘事方式展現新聞現場。也是新聞原礦與新聞寫作之間互相作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