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娜娜
摘要:文章首先對人文素養的含義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概括,然后分析了提高公民人文素養的意義,最后結合《水龍吟》、《出塞》、《龜雖壽》以及《鹿柴》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詩詞,從三個方面分別說明了傳統詩詞文化對提高公民人文素養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詩詞文化;公民人文素養;提高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缺乏責任感、意志力薄弱等人們所具有的共性問題開始逐漸顯露了出來,這些問題的存在與人文素養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提高公民的人文素養就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通過實踐可以發現,傳統詩詞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人們的人文素養進行提高,因此,以傳統詩詞文化為切入點展開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人文素養的含義
“人文主義”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的表現在于:不在人際關系中對任何人進行孤立,也不將自然作為人的對立面而存在,另外,從本質上來說,人文主義的核心價值理論為反功利主義。在世界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的當今社會,人們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對中、西方文化所涉及“人文主義”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承與發展[1]。現階段,被人們廣泛認可并接受的人文素養的含義為“以人為主體的精神”,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以人為本”。
二、提高公民人文素養的意義
(一)對公民的民族意識以及愛國意識進行喚醒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大量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傳統詩詞,具有代表性的詩詞有辛棄疾的《水龍吟》,人們在對《水龍吟》進行閱讀和思考時可以發現,辛棄疾始終懷抱著上前線抗金的志向,只可惜南宋朝廷過于軟弱無能,辛棄疾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水龍吟》中應用了包括劉備“求田問舍”在內的大量典故,以此來展現自己的一腔熱血。由此可以看出,對傳統詩詞進行閱讀和思考,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人們的民族意識以及愛國意識進行喚醒。
(二)對公民的道德情操進行培養
詩詞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占據著無法被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對通過具體意象對具體情趣進行表現的詩詞而言,人們在對其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有具體意象的存在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對所對應的具體情趣具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與體會。因此,傳統詩詞文化不僅可以對人們的人文精神進行熏陶,還能夠對人們的道德情操進行培養。
三、傳統詩詞文化對提高公民人文素養的作用
(一)幫助公民強化自身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生而為人,不僅應當對自己負責,更應當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對人們而言,具有社會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由古至今,無數詩人通過手中的筆創作出了與社會責任感密切相關的詩詞。人盡皆知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詩人顧炎武所具有的責任意識進行了最為直觀的體現;王昌齡更是在《出塞》中通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對自己誓死保衛國家的決心進行了表達。將目光轉向現代,無論是舒婷創作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還是艾青創作的《我愛這片土地》,都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傳統詩詞的閱讀,人們自然而然會產生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二)引導公民樹立遠大并且切合實際的理想
作為對每個人前進方向進行指引的指南針,理想對人們而言,不僅代表著奮斗的方向,更加代表著前進的動力。縱觀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詩詞文化,許多詩人都借由詩詞對自己的鴻鵠之志進行了表達:《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句使曹操的雄心壯志顯露無疑;王勃則通過“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對“理想與年齡無關”這一理念進行了表達;鄭板橋通過《竹石》向世人傳達了“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理想,就應當為之去努力奮斗”的觀念;現代詩人的代表流沙河,所創作《理想》一詩的中心思想也是對理想的贊美[2]。除了上文所列舉的詩詞外,還有大量與“理想”相關的詩詞存在,這些詩詞的存在,都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并且樹立遠大、切合實際的理想。
(三)對公民的審美情趣加以熏陶
通過對傳統詩詞進行欣賞和剖析可以發現,詩詞中往往蘊含著包括情感、語言在內的大量審美因素,人們對傳統詩詞進行閱讀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感知并且理解“美”的過程。以王維的代表作《鹿柴》為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以聲音作為切入點,對山的寂靜進行了襯托;“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則通過落日具有的余暉,對山林的幽深靜寂進行了襯托。人們對具有深刻藝術美感的傳統詩詞進行思考的過程,就是對自身審美情趣加以熏陶的過程。
四、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詩詞對人的感染力是無法預估的,文中提及的內容可以說僅僅是冰山一角,傳統詩詞對提高公民人文素養具有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強化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熏陶審美情趣的方面,還包括培養人格魅力等諸多內容,因此,想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針對傳統詩詞文化展開深入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周燕,毛計中.詩詞鑒賞教育對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應用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80-82.
[2]章海鳳.開設古詩詞選修課 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