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榮
摘 要:勒克萊齊奧是法國當代作家,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于1963年發表了處女作《訴訟筆錄》,小說主要以漂泊流浪的邊緣人物亞當·波洛為主角,形象地描寫了亞當·波洛對異域世界的探索,他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和感觀,更比其他人具有直覺性和思考性,對生活更具有強烈的熱情。對異域世界的探索表現出他對生活自由、理性的關注,以及對現代工業文明的置疑和對抗,從而賦予人們向往生命本真的力量。
關鍵詞:《訴訟筆錄》 亞當·波洛 異域世界
法國當代作家勒克萊齊奧的小說主題涉獵甚廣,內容深邃,具有濃郁的異域特色。他經常以異域的感觀敘述當代人對現實生活的厭棄和逃避。小說《訴訟筆錄》創作于1963年,描述的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大城市中放浪形骸,甚至與狗為伴的流浪漢——亞當·波洛,最后因為在街頭發表演說而被送入精神病院隔離的故事。
亞當·波洛為了理想,放下家庭、朋友、工作,流浪于他“一個人”的文明世界。他向往自己是一朵云,向往自己是一只狗,沉醉于自己的異域世界中。面對如此的孤獨與自由,他又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是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還是一個開小差的逃兵,出現在他面前的,以及即將出現在他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凸現在他眼前的現代文明生活。亞當·波洛的這種茫然,給人的心靈深處以強烈的刺激,反觀、咀嚼他的異域世界,會給現代人以新的人生感悟。
一、流浪式的異域生活
面對復雜的現代工業文明,亞當·波洛不愿過這種程式化的生活,他離開了父母、朋友,選擇了回歸原始、與大自然交流的生活方式,過著一種無所事事、與現代社會游離的生活。在海邊,在城市的每一個街巷,都留有他那自由流浪生活的痕跡,似乎與現代社會斬斷了一切聯系。他唯一關心的現實問題,只是自己吃喝拉撒睡這幾個具體的存在著的現實問題。“他住在一個無人居住的空房里,看看報紙,抽幾根煙,吃塊巧克力?!彼牧骼瞬⒉皇潜粍拥?,而是他內心向往的一種回歸原始的異域生活。
亞當·波洛的流浪就像是休謨所謂的意志,休謨說:“一個人能自覺地發動自己身體的任何一種新的運動,或一個人心靈的任何一個新的知覺時,所感到和所意識到的那個內在的印象?!眮啴敗げ逍闹械倪@個印象并不是什么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也不是什么行為規律、客觀事實,而是他自身思想的流浪,一種覺醒的表現,來表現出他的異域。以一種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完成他的流浪,體現出一種堅強的意志。從流浪的生活中體現了他對現代文明的強烈逆反心理和排斥,他有時效仿狗的行為蹲在海灘上,尋找狗的感覺;“他有時想成為青苔,地衣或細菌”……這些其實都是他的一種反叛,一種與現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總是有新的期望,尋找一種回歸的希望,與大自然融合,對自己所向往的追求,敢于向前的一種狂熱,促使他從內心得到解放,這也就是看似他在流浪,實質卻是給現代文明下的人們一種發人深省的異域標的。
二、烏托邦式的異域理想
亞當·波洛在一個廢棄的小屋里,建立起了自己“一個人”的烏托邦世界,雖然空間狹小,但那里面充滿了他的夢想和希望。他在追尋自我價值和理想的同時,也提供了一雙異域的眼睛和耳朵,使他在自己的感觀世界里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堂,也許那個世界只有他一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感知到。那里有充足的陽光和氧氣,是自由而無拘無束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他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分安靜和祥和。亞當·波洛烏托邦式的理想,最終因為他的瘋狂演講而被轉移到了帶有枷鎖的精神病院,有太多的因素促使他的理想變得虛無了。在現代工業文明的不斷擴張下,在理想與現實的交叉下,在生活受到各式各樣法律制度的約束下,他的烏托邦幻滅了,亞當·波洛這種追求理想的本身就是對現實的對抗,這樣的烏托邦雖然富有詩意,但它的最終破滅卻是沉重的。
亞當·波洛這種烏托邦式的異域經歷,并未使他放棄自身獲得的思維感觀,相反,這種感觀升華為一種思想上的烏托邦,并成為指導他活動的重要動力。他能在自己的異域生活中說出自己所接觸到的深刻感性的東西,就像他給米雪兒的信,正表達了他對異域的訴說。他按照需要決定自己的態度,只有他想到這種異域的感覺和心里感受的關系,才能使他知道他自身和這個環境所產生的聯系。這種烏托邦的夢想,反抗著現代工業文明無節制的擴張,以及對人們思想生活的壓抑。就像下面這首小詩所表現得那樣:“他渴望,/在怯弱的群獸中如愿出現,/如一頭口吐白沫的野豬,/或者,如一只褐獅闖下山來。”這種夢想支持著和充實著他的情感,使他在這個無人的小屋里愉快地生活。正如在另一方面,微弱無力的現實生活使他感到不快一樣,既然障礙有一種效果,可以促使他尋求缺失的人性,那么就無怪于心靈處于某種異域的境地之中,而應該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雖然那個存在的烏托邦破滅了,但心中的烏托邦卻是永恒的,永遠指引著人們要勇于面對現實做出理性思考。
三、魔方式的異域人生感觀
魔方有不同的面,不同的顏色,旋轉起來有不同的軌道,當打亂它的顏色時,它將變成復雜的狀況。要想回到原來的狀態,就必須經歷一個復雜而多變的運動軌跡。這個過程需要經歷曲折、失敗、痛苦與摸索。亞當·波洛正是一個走向迷途的羔羊,他試圖使自己從現代工業文明的毒害中走出來,尋找迷失的自己。面對這個讓他排斥和反叛的現代文明,他選擇逃避現代文明生活,去尋找自由流浪的生活,陶醉在他的烏托邦式的夢想中。亞當·波洛以其特有的人生觀,從內心深處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屬,從而回歸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回歸到他人生魔方的起點,去尋找一種赤裸的、天真的、純粹的人生,以他的異域世界使現代文明下的人們自省。
他看到在萬物中都存在善與惡,看到了現代文明中的人們為了生存而忙碌,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情感也遭到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掩蓋,因此他也經常在他的情感中抑郁、憂愁,連他非常熟識、所心愛的人在這一時刻也安慰不了他。
上帝滿足了他的心愿,滿足了他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這份自由就是心愿的實現,這個心愿毫無疑問必將如愿以償,以至于亞當·波洛不用擔心別的感受,因為他的選擇,凸顯了他與大眾的不同之處。他的異域世界,有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也有不知所措、抑郁憂愁。但無論怎樣,他為回歸那種原始生活的愿望,可以不顧及一切與外界默默地對抗,從而在焦躁不安的情緒中尋找一絲寧靜,為的是重生,獲得思想的解放。
亞當·波洛這種天真的人生感觀,表現在他有時可以停止不動,觀看墻上的斑點,或觀看桌球的原理,空中的云彩、地上的泥土或其他這樣他所能夠感受的地方,這也許對他來說不會顯得是一種負擔,反而是一種新的探索。例如:“他和老鼠的戰爭仿佛就是他與這個現代工業文明的抗衡?!边@場看似很荒謬的人鼠大戰,卻給天真的感觀以一席地位,這場戰爭是不可忽略的。這種激動人心的視覺感觀盡管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幾乎滑稽可笑,但對于激勵心靈進行各種各樣的探求卻很有用途。這種感觀的實質在于,它看似一場老鼠與人的戰斗,卻體現著發人深省的哲理,亞當·波洛奮不顧身地用桌球砸向這個讓他討厭的東西,最后將老鼠置于死地。亞當·波洛本是一個平易溫和之人,卻殘忍地殺死了與他惺惺相惜的老鼠,從老鼠落魄的身軀、掙扎的神情,可以看出亞當·波洛在成為一個現代文明的批判者時,或許已經是一個嚴重的受害者。仿佛他就像這只老鼠,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下,為了自己的自由生活,卻遭到了不可抗拒的摧殘。在鐘聲下,警醒了現代文明下失去自我、活著的人們。就像人們在疾風驟雨的大海中尋找一帆滿載希望的小舟,為的是理想,獲得思想上的救援。
四、結語
亞當·波洛的異域探索,是有意識的生活選擇,他對世界的認識比其他人更具感觀性、直覺性,對生活更有強烈的熱情。通過探索亞當·波洛的異域世界感觀,給生活在現代工業文明下的人們以深深的感悟。亞當·波洛把心里所感觀的東西與原始純粹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的對立,正確地歸結為他對現代文明本質的一種分析和探索,同時也就把現代文明中世俗的觀念清洗出來,這樣做并沒有改變他的感觀所建立起的異域世界,同時卻為新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獲得了原有的陣地,他不愿意以自我滿足、不知悔悟的態度,摒棄值得感受和可以感受的東西,而是以胸有成竹的街頭演說去替換挽詩哀悼和仰天長嘆的異域探索,這一切都旨在使人們認清生活的本質,去尋找純粹的感覺,使這些感觀引起一種生活反思,從而使這種反思指導人們在現實社會探尋生命的真意。
亞當·波洛是一個行走于世界邊緣的特殊人物,或許很卑微,或許算不得高貴,但能看到生活在現代文明中心的人永遠看不到的景象,因為他更貼近被人為遮蔽的真實大地,更懂得仰望頭頂那片敞開的燦爛星河,因此在與現代工業文明的反叛中,能夠建立一種異域的思維感觀,去尋找迷失的自己。在今天現代文明突飛猛進和返璞歸真的呼聲再次雀起之時,亞當·波洛的異域探索無疑將是這個時代潮流中的強音。正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評價:“《訴訟筆錄》讓我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p>
讓-馬·居·勒克萊齊奧:《訴訟筆錄》,許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2頁,第56頁。
②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437頁,第4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