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要:高校教師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指數,而且還有利于健全當下大學生的人格。本文對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的探討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首先本文簡要分析當前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現狀,其次,概述其具體的培養內容,最后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培養模式對策,以期增強高校教師的心理素質,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引言
國家出臺的《2010—2020年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勾勒出教育發展藍圖,明確教育改革思路。為保證這一綱要目標的實現,必須大力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而教師素質的培養則是其中最關鍵的部分。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非是資源和技術,而應是教師的心理素質。本文著重探討了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模式,對其培養現狀及其內容進行加以論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培養模式對策,以此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能力。
一、當前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現狀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既充滿機遇又暗含競爭的時代,人們將要應對來自不同方面的諸多挑戰。從人類自身角度來說,其最嚴峻的挑戰即為心理危機。就像聯合國(United Nations,簡稱UN)專家曾經說過,“從現在開始截止到本世紀中葉,不可能出現一種比心理沖突而令人更痛苦的災難”。高校教師作為重要的主體之一,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市場化運行,該主體面臨著快速順應新體制、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挑戰,很多教師都感到力不從心,加之缺乏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法,進而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總體而言,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現狀不容樂觀。據一項不完全調查顯示: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五分之一左右的教師患有焦慮癥、精神緊張和心理疾病等;各大高校的教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問題,比如感到疲勞、伴有失眠、人際交往緊張、工作懈怠;中年教師往往要比青年教師承擔更為沉重的心理負擔,而高校教師心理問題也遠遠超過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群。此外,具備過硬心理素質的人不僅可以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促進自我調節,而且還可以快速釋放心理壓力。由此可見,培養高校教師的心理素質已成為增強其心理健康程度的必要措施。
二、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內容
1.心理健康輔導
就高校教師而言,心理健康輔導是指針對實際工作生活中的壓力緩解、職業規劃、婚姻經營以及親子關系等產生的諸多困惑,采取培訓或對輔導的方法,并幫助教師形成過硬的心理素質的特殊形式,以此實現幸福生活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師的生涯發展具有連續性、階段性,并且在不同時期都體現不同的特性,但卻面臨相似的心理困惑。
2.心理健康咨詢
心理健康咨詢是指心理專家協助高校教師處理各種心理問題的有效形式,其面向所有存在心理困惑、障礙甚至疾病的高校教師,通過運用鑒別、診斷以及干預等不同的咨詢技術,根除他們的心理不適和煩惱,預防心理疾病的出現,從而不僅有利于開發高校教師的工作潛能,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三、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模式對策
1.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與敬業精神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不僅可以調節人際交往關系,其包括師生關系、家長關系、同事關系和領導關系等,而且也有助于遵守各項行為規范及準則,充分彰顯出這一群體獨有的職業態度、作風情操和理想操守。當然,這對高校教師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秉持的職業道德,而高校教師的個人思想道德又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鑒于此,高校教師必須具備強烈的學術意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先進的教育觀念,以自身崇高的思想道德來影響教學主體(即學生)。此外,還要擁有敬業精神。所謂“敬業”,就是指教師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表現出極強的熱愛。高校教師應當遵循現有的教育規律,尊重并熱情學生,加強與學生家長、社會團體等之間的交流合作,妥善處理好人際交往關系。倘若高校教師缺乏一顆敬業之心,那么就不可能獲得精業之道。這就無形之中要求教師應以較強的進取心來對待各項工作,潛心探索并研究業務,避免內心浮躁、急功近利。
2.營造積極的心理素質培養氛圍
積極的培養氛圍是增強高校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前提,其主要涵蓋了政策制定、制度完善等諸多方面,進而使得心理素質的培養有據可依。對此,我國各大高校應給予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全體教師踴躍參與,將心理素質培養貫徹落實至日常工作中;設立專門的心理教育咨詢部門,壯大心理教育隊伍,幫助教師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積極開展以心理素質為主題的科研活動,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創造舒適的校園文化環境,激發環境育人作用。另外,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的構建不僅要包括心理健康輔導、咨詢等內容,而且還要凸顯教師年齡層次的心理特點,強調培養氛圍的重要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踐性,能夠全面地、科學地推動該模式的運行和發展。
3.樹立正確的“三觀”,及時調試情緒
外部環境對高校教師心理素質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其自身因素才是最關鍵的。第一,樹立正確的“三觀”。由于人的價值觀念可用作辨別優劣的標準,所以具有指導行為的思想傾向性,而“三觀”是一切價值觀念的主軸,作為核心成分處于思想傾向的最高層次,與人們的社會地位、人生意義、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三觀”,擺正好自己的生態,客觀認識自我價值,努力協調得失關系,科學看待社會現象以及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能力和心理素質。第二,及時調試情緒。高校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認知意識,善于發現并糾正錯誤的評價,適時調節心理情緒,對存在的缺點不加以任何演示,維持心理平衡;深層次了解教師這一職業,不僅能看到它神圣而光榮的面貌,而且還能指出不盡如人意之處,保證積極的工作狀態;運用情感轉移、自我控制和他人安慰等方式,調節內心的情緒,提高人際交往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可以推動自身創造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對其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心理素質培養作為一項極為復雜的工程,高校教師應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與敬業精神,營造積極的培養氛圍,樹立正確的“三觀”,及時調試情緒,從而進一步增強其心理素質,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尹祥.論高校教師心理素質培養模式[J].成人教育,2013(4).
[2]張文彩.高校思政教師心理素質培養研究[J].黑河學刊,2013(7).
作者簡介:張 旭(1988-),男,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工作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