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磊
(濱州日報社,山東 濱州 256600)
有效利用網絡傳播地方歷史文化
——以“濱州歷史”網站為例
□王光磊
(濱州日報社,山東 濱州 256600)
“濱州歷史”網站正式上線于2016年底,系山東省濱州市濱州日報社旗下濱州網的重要子網站。借力濱州日報社旗下濱州網、濱州網客戶端、濱州日報微信公眾號、“云濱州”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矩陣,“濱州歷史”網站實現與《濱州日報》人文濱州版的打通,稿件優先在“濱州歷史”發布,精選內容在人文濱州版刊發,實現線上線下有效及時互動、報網端全媒體融合。目前,國內很少有專門的地方歷史類網站,很好地充當地方歷史文化傳播和科普的角色。“濱州歷史”網站聚焦濱州地方歷史文化,致力于客觀、立體、鮮活地呈現濱州人的族群脈絡、家國歷史,將其建成濱州人的高品質網上精神家園。
濱州歷史 網站地方歷史 新聞
山東濱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來,通過考古調查,先后發現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極為清晰。夏、商、周時期,濱州是東夷人——蒲姑氏族聚居的地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蒲姑文化。自秦漢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名人輩出,歷史遺址更是遍布濱州市,為中華民族繁衍壯大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總之,濱州是一座有著完整歷史發展序列的古老城市。
“濱州歷史”網站將目光聚焦于本地歷史,實現線上線下有效及時互動
在新興傳媒盛行的當下,以往傳統的歷史文化傳播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海量信息浪潮席卷下,要對一定地域范圍內、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地方歷史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傳播,必須借力新興媒體。
經過一段時間的策劃籌備、試運行,作為濱州網旗下的濱州歷史類網站“濱州歷史”于2016年底正式上線。與國內其他歷史類網站注重宏大歷史敘事相比,“濱州歷史”網站更強調“我的”,“我的自傳”“我的家族”“我的經歷”“我的感悟”……將目光聚焦于本地歷史。
正如有關研究者所言,“利用新興媒體多樣性、互動性及時效性等特點展示地方歷史文化是一種全新的宣傳方式”,而“建立一個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權威的網站……是一個延續紙媒品牌、與網絡無縫銜接的新興媒體平臺,是對原有紙媒品牌的支持和提升”①。
眾所周知,報紙版面有限、出版周期偏長、單向傳播缺乏與讀者(網友)的互動,這限制了人文歷史信息的傳播,成為制約地方歷史文化傳播傳承的痛點。目前,濱州人文歷史類稿件優先在“濱州歷史”網站發布,網站精選內容在《濱州日報》人文濱州版上刊發,《濱州日報》人文濱州版與“濱州歷史”網站由此打通,實現線上線下有效及時互動。
除了報網互動外,借助于濱州日報社旗下濱州網、濱州網客戶端、濱州日報微信公眾號、“云濱州”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矩陣,以“濱州歷史”網站為原點,優質內容可實現精準推送互動。
作為濱州日報社旗下的濱州網子站“濱州歷史”,新聞媒體做本地歷史類網站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以新聞的眼光聚焦歷史,擺脫傳統媒體呈現歷史的單一方式和單向傳播模式,在形式上將文字、照片、音視頻等相結合。
有統計顯示,現在新聞傳媒所辦的歷史欄目類型主要有六種形式:歷史揭秘、歷史再現、歷史新論、歷史口述、歷史觀察、歷史溯源②。回顧上文“濱州歷史”所開設欄目會發現,至少在欄目設置、實踐思路上,“濱州歷史”與行業發展趨勢是相吻合的。
有學者指出,“只要能揭示出新的意義,歷史就是新的;只要能發現新的歷史意義,歷史就是新聞。因為,新聞的本質并不在于時間上的近,而在于意義的新。”③
同時,為滿受眾興趣需求并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進行專題策劃,把更多的歷史信息,以更多元更直觀的方式搬上網絡,實現歷史信息包括學術資源在大范圍內的共享。
結合社會熱點,積極回應讀者精神文化需求,“濱州歷史”網站目前開設有《濱州抗戰史錄》《濱州抗戰老兵》《故土流芳——為消失的村莊立傳》等獨家策劃,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網絡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使受眾不但是內容的閱讀者,同時也是內容的創造者,傳受雙方通過互動進行內容共建。對于網絡媒體而言,互動性強弱決定了其內容生產的質量水平,也決定了資訊內容對于受眾的影響程度④。
具體到“濱州歷史”網站,除了編輯生產內容外,將側重點放在了用戶生成內容(UGC)上面。為此,“濱州歷史”網站緊密聯系了一批地方歷史學者,他們學養深厚、敘事嚴謹,在某些領域有獨到見解,能有效提升網站專業品位,擴大網站的社會影響力。
目前,“濱州歷史”網站已為他們專門開辟了“扒著門縫看歷史”“濱州名門望族”“黃三角杏林史話”等欄目。在資訊發達的互聯網世界,他們圍繞地方歷史文化生產的內容是專業的、稀缺的,是其他網站、媒介所不能提供的。讀者點擊量可以給出令人信服的說明,“濱州歷史”網站TOP10排行榜中,目前前五名全是他們的作品,前十名中他們的作品占據八個。
“濱州歷史”網站也為普通人或一般文史愛好者開辟了“百姓自傳”“家族往事”“見證·親歷”等欄目、平臺。他們通過撰述家史,記載重大事件親歷過程,抒發歷史感悟,將其個人過往生活經歷納入地方歷史,共同參與歷史寫作研究,進而讓歷史研究走出書齋,實現大眾化,共同書寫濱州人的歷史。

注釋:
①溫冠男:《利用新興媒體展示地方歷史》,《黑龍江史志》2015年第22期(總第358期)。
②江光亮:《歷史:在新聞傳媒中新生》,《聲屏世界》2005年第9期。
③雷戈:《史學與新聞》,《文史哲》2004年第6期。
④朱敏:《騰訊歷史頻道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1.朱敏:《騰訊歷史頻道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2.雷戈:《史學與新聞》,《文史哲》2004年第6期。
3.張榮輝:《試論鳳凰網歷史專題的策劃特色及對黨史期刊的啟示》,《黨史文苑》2010年第9期。
4.江光亮:《歷史:在新聞傳媒中新生》,《聲屏世界》2005年第9期)。
5.江光亮、熊葵:《新聞聚光燈下的歷史——試論媒體用新聞眼光聚焦和解讀歷史》,《新聞知識》2005年第11期)。
6.溫冠男:《利用新興媒體展示地方歷史》,《黑龍江史志》2015年第22期(總第358期)。
7.譚悅:《口述歷史節目——電視傳播與口述史的跨界之作》,《新聞記者》2009年第11期。
8.陸耿:《學術期待與大眾媒介的錯位——《百家講壇》基于爭議的媒介定位評騭》,《平頂山學院學報》2012年6月,第27卷第3期。
9.焦潤明、王健楠:《論網絡史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第38卷第1期。
10.潘曉華:《新形勢下黨報專刊的出路》,《新聞傳播》2011年第3期。
11.林磊:《鳳凰網歷史頻道與BBC網站歷史頻道的歷史新聞傳播策略對比分析》,《新聞知識》2014年第1期。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