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花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講好老故事 打造名專欄
□劉永花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最初媒體人對報紙欄目的劃分,也許只是為版面清晰、條理、有序和易讀而考慮的。直到今天,這種作用仍然是存在的。然而,正如藝術上一個簡單的道理所言,大凡有內容而存在的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媒體人幾乎是同時認識到欄目的存在對內容的重要性和支持力———欄目的劃分的確也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有內容的藝術。
在有欄目劃分的報紙出現之后,媒體人隨之便完善著專欄的形式、稱謂和內容設置。這實質上是在擴展和充實著報紙的文化意義。一般而言,專欄是由一些具有某種共同點的稿件構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這些稿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或是同一主題、或是同一內容、抑或是同一體裁等等。專欄發展至今,就形式構成而言,有多篇稿件集合而成的集納式專欄,也有一欄一文式的獨立型專欄。就內容而言,報紙專欄更呈現出眾多的種類和特征。如,集中各類體裁的新聞,來展示社會生活某個側面的報道型專欄;就某一種社會、思想、認識或者學術問題,展開研究討論的問題型專欄;還有為讀者提供服務,傳達知識、傳授技能的服務型專欄;也有為提高修養、娛樂身心的文藝型、娛樂型專欄等等,可以說是異彩紛呈。
為滿足老年讀者的需求,河北《廊坊日報》從2009年開辦了一個面向老年人的版面——《老年世界》,每周一期。內容涵蓋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全面展示老年人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以及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的關心和關愛等等。為此,我們開設了“當年”“咱爸咱媽”“老聲常談”等專欄,但在這些欄目中,最受讀者關注的就是“當年”了,或許是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回憶過去,他們總有講不完的話題。欄目一經推出,就拴住了一大批讀者的心,其中大部分為老年朋友。“當年”專欄還榮獲第28屆(2013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
在幾年的編輯出版工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年近八旬的老通訊員孟繁禮。老人從年輕時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百姓走上了小康路,到七十多歲才從崗位上退了下來。休息在家,回憶過往,感慨頗多。他接連寫下了反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的稿件,如,《籬笆墻記憶》《秋分時節刨花生》《推著小車去送貨》《煤油燈下的記憶》《掐谷子》等,既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又帶有泥土的芳香,生動感人。還有紀念過去用過的老物件的稿件,如,《一條舊褥子》《縫紉機伴我走過童年》《村里的老磨坊》《兒時的舊棉襖》等,真是在回憶中尋找情感慰藉,在今昔生活的對比中感受當今的幸福。
還有一些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老同志,回憶起知青生活,可謂是歷歷在目。如,《故鄉,當年那些知青》《自有秋后稻谷香》《難忘的“讀書小組”》等,情節跌宕起伏,真實可讀,在這一代人中產生廣泛共鳴,不但吸引了眾多中老年讀者,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讀者。還有懷念某個人的文章,如,《懷念戰友孫玉嶺》《我的啟蒙老師——王玉樹》《我的戰友我的情》《那個放牛的蒙古族老漢》等,在那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不管是同學之間、戰友之間,還是師生之間,沒有什么吃吃喝喝,推杯換盞,只是知識的傳遞、情感的交流、精神上的契合,真摯而純粹,回憶起來幸福又難忘。
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廊坊地區作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地處北平、天津、保定三大城市的三角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廊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日寇統治最嚴密的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經歷了日軍最瘋狂、最殘酷的“清剿”和“掃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配合宣傳,《廊坊日報》推出“當年·永遠的抗戰”專欄,從2015年3月中旬到9月底,報社和廊坊市老干部局合作,共采寫、刊發二十多篇通訊,通過真實的史料,生動感人的語言,再現了抗戰時期發生在廊坊這片熱土上的英烈們不畏犧牲,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保衛家鄉的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抗戰系列稿件的刊發,得到廣大老干部、老同志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之后,《廊坊日報》又將這些文章集結成冊,出版了《永遠的抗戰》一書,這既是一本記錄廊坊抗日戰爭史的珍貴史料,也是一本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的優秀教科書。
辦好一個專欄,拴住一群讀者。但是,要想把一個好專欄辦成一個名專欄,就得從整張報紙的宣傳定位、讀者定位、地區定位、信息定位、服務定位來考慮,并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優化內容產品,保持專欄水準。名專欄的信息,必須是優化的。我們不僅把這看作是一種方法和技巧,而且把它看成是一種新聞理念。從廣義上說,人類的一切傳播,都是文化的傳播。但文化的傳播有略有詳,有高有低,有雅有俗,有博大精深與粗制濫造的區別,還有精美與一般的差別。名專欄的信息,無論是新聞信息或言論信息,都必須堅持把關,堅持優化,堅持高品位,堅持精制作。
二是記錄歷史文明,增強信仰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名專欄是報紙的精品屋,報紙文化的試驗田,必須堅持我們黨所倡導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如此,專欄作者和專欄編輯才能擔當起記錄歷史文明,推進社會進步的責任。名專欄的記者和編輯都應懂得新聞必須是時效性與史實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尤其像我們的“當年”專欄,作為記錄社會文化“日記”長卷中的一章或一節、一段、一個細節,必須是史實清楚、準確,給讀者特別是年輕人以啟迪的,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三是點石成金,做有思想的專欄。點石成金,既是名專欄制作的要求、手段和過程,又是名專欄制作的目的、任務和結果。無論是報道型、問題探討型、服務型或文藝型、娛樂型專欄,都要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必須如同沙里淘金一樣,鍥而不舍,追求閃亮和金貴的出現。理解新聞寫作,核心是理解新聞的事實依據,理解新聞對社會人類意義的探尋,理解新聞運作過程對事實的及時性、重要性、規模性、顯著性、影響性的發現和尋求。當事實的依據和意義的追求俱在,把新聞是什么和為什么都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新聞寫作的整個意義才會發揮出來。
四是注重專欄品位,堅守精神家園。這其實是一切名專欄之所以“得名”的核心。盡管人類精神文化的需求,審美的趣味,涵蓋本能審美需要、物性審美需要、知性審美需要、德性審美需要等諸多方面,但趣味畢竟有高下、雅俗之分。文明的杠桿在于對人類文化需求的提升。報紙名專欄作為具有廣泛傳播的媒體單元,它擔負著構筑受眾精神生活和文化空間的任務,更有這方面的文化責任,這也是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原因。
五是秉持初心,持續策劃。文化是個動態的、變量的過程,舊的需求滿足了,又有新的需求。名專欄制作必須識時務,善策劃,尤其是要依靠集體的智慧。這樣才可在運動變化中延長名專欄的壽命,或及時以新的策劃代替舊的欄目。
六是克服文化惰性,創新引領思潮。這是一種思想和策略,也是一種認識和把握。任何名專欄的開設,都離不開創新。現在,新的傳播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媒體人必須要創新理念,從讀者的需要出發,搭建起平等交流的平臺,在服務受眾中引導輿論,在核實選擇中設置選題,在分析解讀中需求共識。只有這樣,我們也才會不失時機地克服自己的文化惰性,使得名專欄得以及時更新,得以延續。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