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覃靜
別錯過鍛煉小手的好機會
編輯 | 覃靜
孩子的小手就愛東摸摸,西碰碰,只要沒有危險,不必過多限制。

診室里,一位媽媽帶著1歲多的孩子來檢查身體。孩子充滿好奇心,看見桌上的筆,想拿過來玩玩,媽媽馬上制止:“不許拿,小心扎著你!”孩子想摸摸檢查用的動物小床,媽媽又制止:“醫院的東西臟,不能碰。你的手就不能老實點,怎么到處摸!”……我測試了一下孩子的精細動作,果然不夠靈活,我又問媽媽:“孩子在家能自己用小勺吃飯嗎?”媽媽說:“我沒讓他自己吃,弄得一臉一身臟的,收拾的時間比他吃的時間都長。直接喂他吃,又快又干凈。”
1歲以后,孩子手部的力量越來越強,手指也越來越靈活了。他喜歡動手做的事情很多,這兒也想摸那兒也想碰,很多媽媽都覺得孩子沒有安安生生、老老實實待一會兒的時候。千萬別怪他!就是在這樣不停的擺弄當中,孩子慢慢了解了這個世界,精細動作也慢慢得到發展。
家長要讓孩子的小手有充分的體驗,事先把那些不適合他碰的東西藏好,就讓他到處摸,拿各種東西吧。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聽到“別碰電視!”“不許動水杯!”“別到處亂畫!”“衣服臟了!”之類的訓斥,他可能會變得消極和遲鈍。把屋子布置得安全一些,能讓孩子四處活動,而不是時刻警告他不能碰這兒或去那兒。
吃飯時,孩子喜歡拿起食物,捏一捏,壓一壓,然后再送進嘴里。雖然孩子可以自己用手拿著食物放到嘴里了,雖然掉落的食物比吃進嘴里的還多,但他仍樂此不疲,因為他看重的不是吃了多少,而是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的成就感,這時家長不要因為他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小臉、小手弄得臟臟的就不讓他自己吃,這是鍛煉他精細動作的好機會。如果讓他的小手老老實實地待著,他怎么有機會發展精細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要給孩子提供各種鍛煉精細動作的機會,其實機會很多。
用叉子吃東西。把水果或面包切成適當大小的塊裝在盤子里,給孩子一把幼兒專用叉子,讓他自己去叉盤子里的食物吃,這樣可以提高他的手勁兒和操作能力,對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也有好處。家長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因為他動作不熟練就去幫忙。
用勺子舀水。準備兩個杯子和一把勺子,在一個杯子里裝點水,讓孩子用勺子從這個杯子里把水舀到另一個杯子里,也可以讓他直接拿杯子將水倒來倒去地玩,可以鍛煉他小肌肉的控制力、手眼協調能力和注意力。
蓋蓋子。準備一個帶蓋子的塑料水杯或小碗,先給孩子做個示范,把蓋子打開,再蓋上。然后讓孩子自己玩。這個活動需要同時使用雙手,所以對培養孩子兩只手的協調能力很有好處,還能增強他手腕的力量。
撕紙。給孩子幾種質地不同的紙,如紙巾、稿紙等,讓他試著用雙手把紙撕開,然后把撕過的紙揉成小團。這樣做可以鍛煉孩子小手的靈活性,提高精細動作的能力。
這位媽媽犯的錯誤,很多家長都會犯,就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總是希望孩子能做超出他年齡范圍的動作,這樣的要求孩子難以達到,所以會急躁,1歲的孩子能壘3塊積木的塔就非常了不起了,如果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他達不到時,會產生挫敗感,積極性和自信心會受到打擊。
孩子動作的發展與身體和大腦的成熟有關,也與后天的練習有關。孩子通常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成功做某個動作,父母需要學會欣賞并鼓勵他的探索和練習,多給他自己練習和摸索的機會。
下面是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根據他的發育規律,幫助他進行積極的訓練,會讓孩子收獲自信,也會讓他更積極配合。
特別提醒
學習精細動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進展速度并不是統一的,有的孩子即使進展慢一些,也不用太擔心。不過,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現,要及時咨詢兒科醫生,以確認孩子是否有發展問題,是否需要早期干預。
2個月:還沒有“發現”自己的手。
4個月:不會抓大人的手指,不能很好地抬頭。
7個月:很難把東西放進嘴里。1歲:不會用手指東西。
1歲3個月:不知道怎么用勺子或者其他常用物品,不會用拇指和食指夾取物品。
3歲:不能搭起超過4塊的積木,不會畫圓,對玩具不太感興趣。

年齡 動作發育0~2個月3個月左右4~7個月8~11個月1歲左右2~3歲一出生就具有抓握反射,他可以緊緊抓住東西不放,大約到第二個月時,這種先天的抓握反射消失,寶寶夠物體的動作減少,抓握能力也不如以前,這預示著寶寶很快就能學會自主地用小手夠物了??梢杂幸馊驏|西,但距離判斷不準,手常常伸過了物體;可以緊緊握住或者推掉東西。能雙手協調地操弄和探究物品,會用一只手把玩具拿起來,用另一只手的指尖撫摸它,注視它,然后雙手輪換地玩這個玩具。經過不斷練習,可以把大拇指和食指并攏起來,像一把小鉗子那樣去撿桌上的小餅干、小火柴盒等小物品,給玩具上發條和打開小機關。他會把東西拿起來,轉過去,又放下,扔它、推它、擠它、壓它、拍它、擰它,樂此不疲。學會了自己穿衣服、吃飯等生存技能;能用積木搭簡單的圖形,能畫出人臉、用筆涂色、模仿簡單的折紙動作、用剪子剪紙等,但動作還不精確、不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