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賈常艷/
能源互聯網,另一種共贏共享經濟
——訪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需求側研究室主任劉敦楠
/本刊記者 賈常艷/

劉敦楠,博士后,副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現工作于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需求側研究室主任;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互聯網專委會副秘書長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優化調度、電力市場和能源互聯網。近年來,參與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解讀本、《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6]392號)》和并網型《微電網管理辦法》文件的起草工作。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提出要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的趨勢,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能源互聯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示范區的建設,使得能源互聯網的實踐性進一步加強;裝備企業的融入,使得能源互聯網煥發新的生機。對能源變革下的能源互聯網,人們滿懷期待。對此,本刊記者采訪了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需求側研究室主任劉敦楠,他從學術、理論和熱點出發,讓我們切實感受未來能源互聯網的樣子。
當前之所以要實行小規模的試點示范工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很多關鍵設備的成本還是很高的。能源互聯網相關設備的技術突破將會降低能源互聯網建設的成本,更具有經濟性。
《電器工業》: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組織開展了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申報、審核認定工作,其中56個示范項目成為首批入選的示范區。請您結合實例談談示范區的能源互聯網建設。
劉敦楠:2016年三月“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指導意見發布,7月能源局組織了首批試點示范項目的申報,全國各地申報的熱情非常高,在幾百個申報項目中篩選并公示了56個項目。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自2015年參與了指導意見的起草,去年也積極承擔了十幾個園區的規劃設計,其中7個項目入選了公示的首批試點示范工程。這些不同的試點示范的地理位置、園區規模、地區的經濟發展、負荷的特性、電價政策、電網結構以及資源稟賦等方面都有較大的不同,因此能源互聯網的建設沒有統一的模板和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以及量力而行。推進能源互聯網的建設要建立在研究好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因為能源投資是資源密集型投資,一次設備以及硬件設施都是上億元的投資,為了避免投資無法收回或者重復的無效益建設,需要在進行實打實的測算和論證之后再開工建設。另外,國家雖然批復了多能互補和首批試點示范,這給了園區很好的機會,但并不意味著國家能保證這些園區只賺不賠,國家并不保證為這些園區兜底,提供補貼和優惠政策。所以這些園區的建設不能過度依賴補貼和優惠政策,應腳踏實地地著眼于近期,基于目前電價模式做好測算;也應著眼于遠期未來市場建設的推進,把經濟賬算好再進行投資建設。我希望所有這些試點示范項目能夠穩步地推進,不求規模有多大而在于可持續,保證成功率。
《電器工業》:2017年4月27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能源互聯網設備與技術分會成立,積極推動了裝備企業融入能源互聯網。請您談談裝備制造在能源互聯網的建設發展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劉敦楠:根據“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指導意見,十大任務中有兩條內容涉及技術裝備和技術標準。指導意見中強調要推動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技術攻關,具體包括能源互聯網的核心設備研發,信息物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發以及系統運營交易關鍵技術研發,為能源互聯網提供技術支撐。指導意見中還強調要建設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標準體系,其中包括制定能源互聯網通用技術標準以及建設能源互聯網質量認證體系以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將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工作作為重點目標,要建成一批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試點示范項目;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能源互聯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建成能源互聯網技術標準體系,形成一批重點技術規范和標準。 當前之所以要實行小規模的試點示范工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很多關鍵設備的成本還是很高的。技術上來說還不是很成熟,部分技術還沒有實現國產化;從產業上來講還沒有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因此造成成本居高不下。例如,在能源互聯網中,儲能設備是非常關鍵的設備,電容量大的規模存儲是多少代電力人的奢望。同時,我們也期待這種關鍵設備的成本不斷地降低,到那時設備的投資收益率才更加有保障,也是復制、推廣以及大面積建設的最好時機。總而言之,能源互聯網相關設備的技術突破將會降低能源互聯網建設的成本,更具有經濟性。
《電器工業》:“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對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劉敦楠:為了支撐“一帶一路”的能源合作,現在國家鼓勵關鍵技術裝備和技術標準“走出去”,去搶占國際能源發展的至高點。要推動 “一帶一路”建設,就要因地制宜地推進與周邊國家的能源合作,實現能源網絡的互通互聯、共享共建。同時,鼓勵以電源建設、電網建設、分布式能源開發、微網建設等工程為抓手,實現技術、資金、裝備的集成化出口。這些都促進了能源互聯網的通用標準、與智慧城市和《中國制造2025》等相協調的跨行業公用標準和重要的技術標準的制定,并積極推動國際通用的能源互聯網技術標準的制定,引領了能源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趨勢。

《電器工業》:能源互聯網是一個融合性的領域,它對未來能源體系的影響是怎樣的?
劉敦楠:能源互聯網是多種能源互補協同、高度信息化/智慧化、集中與分布協調發展的綜合能源系統。能源互聯網的確是一個融合,歸納為多能融合、能源和互聯網的融合以及全民融合三個層面。其核心是:第一,首先是跨能源領域的融合,打破當前各能源行業的壁壘,實現多種能源之間互聯轉換和多能源系統的整體優化協同,是多能源之間的融合;第二,可以說是跨界的融合,是能源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之間的融合。我們講能源互聯網,并不是要把路由器、網關等等互聯網的名詞以及概念框架等生搬硬套地套用進來改造能源系統。正如馬云所說是互聯網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能源互聯網其核心其實也同理,互聯網帶給能源的最大意義其實是拉近距離。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拉近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距離,改造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三,可以叫做全民融合的共享經濟模式,“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指導意見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大眾參與。很多能源互聯網的項目,是由政府、資源企業、電網、發電企業以及售電公司等這種混合所有制多元化投資來建設的。也有一部分項目是由基于互聯網人人參與的眾籌模式來建設的,因此能源互聯網是一個共贏共享的經濟。從目前趨勢來看,參與能源互聯網的企業,全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除了傳統的電力行業中的發電、電網以及售電方,還有從事熱力供應的公司、從事燃氣的公司以及從事設備生產的公司等等都參與到能源互聯網的投資和建設之中,再次說明能源互聯網是一種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