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國外獸藥殘留和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現狀及應對
沈建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動物性食品從農場到餐桌,在飼料、養殖、運輸、屠宰和加工各個環節都可能引入化學性和生物性污染物,危及到食品安全。化學性和生物性污染物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1.化學污染物。例如:獸藥殘留(包括允許使用和禁用品種);農藥殘留(如有機磷、有機氯農藥);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等);環境污染物(如多氯聯苯等)。
2.生物污染物。例如:細菌(如沙門氏菌、李氏桿菌等);病毒(如朊病毒、口蹄疫等);寄生蟲(如旋毛蟲等)。
獸藥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養殖業中的作用無可替代,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抗菌藥物從發現之初即用于動物疾病防治,國外在上世紀50年代便將抗菌藥物用作飼料添加劑,我國使用抗菌藥物始于上世紀70年代。作為飼料添加劑的抗菌藥物約有60種,常用的有20余種。
美國FDA已批準了45種抗菌藥物,246個飼料添加劑品種,是允許使用飼料添加劑最多的國家,其中多數需要獸醫開處方,少數則不需要,如桿菌肽鋅和亞甲基水楊酸桿菌肽等。
2015年《中國獸藥典》共計收錄2031種獸藥。藥物添加劑(含抗球蟲藥、促生長劑)占6%。
我國每年使用抗菌藥物原料約20萬噸,50%用于養殖業,其中60%以上用作飼料藥物添加劑。
2013年抗菌藥物用量排名前六位的是:氟苯尼考、多西環素、粘菌素E、恩諾沙星、桿菌肽鋅、阿莫西林。
我國農業部2001年9月4日發布了《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農業部公告第168號),根據藥物使用情況,將飼料藥物添加劑分為兩類:(1)具有預防動物疾病、促進動物生長作用,可在飼料中長期添加的飼料藥物添加劑,產品批準文號需用“藥添字”,共33種(農業部公告第2428號,2017年4月1日起粘菌素被禁用作飼料添加劑);(2)用于防治動物疾病,并規定療程,僅允許通過混飼給藥的飼料藥物添加劑(包括預混劑或散劑),產品批準文號需用“獸藥字”,共24種(須憑獸醫處方購買使用)(農業部公告第2292號,自2016年12月31起停止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4種喹諾酮類藥物使用)。
據估計,全球生產的抗菌藥物有50%用于食品動物。根據統計,歐盟國家平均每生產1kg肉要使用平均100 mg抗菌藥物,而發展中國家由于養殖集約化和治病促生長等方面用藥,抗生素使用量往往要翻番。
按照2013年養殖業全年使用抗菌藥物的報道來看,每年使用8.424(16.2×52%)萬噸抗菌藥物,同年肉產量8 536萬噸,按此估算,我國每生產1kg肉要使用抗菌藥物987 mg,與國外相比,確實存在著過量使用抗菌藥物的現象。
眾所周知,抗菌藥物的濫用,給我們帶來了藥物殘留和細菌耐藥菌問題。“飼料”加抗菌藥物、“中藥產品”加抗菌藥物、“疫苗”中加抗菌藥物防腐、抗菌藥物和抗病毒藥物組方使用、多種抗菌藥物聯合使用、動物養殖中使用人用抗菌藥物等現象,都是現在亟需解決的。
2007-2014年歐盟獸藥殘留超標率0.37%,與我國相差不大。我國喹諾酮類藥物殘留較多,氯霉素、硝基呋喃。硝基咪唑等禁用藥物占有較高比例。食品中獸藥殘留超標樣本主要為蜂產品、雞肉、雞蛋、豬肉和牛奶,其中蜂產品所占比例高達57%。
面對獸藥殘留超標,我國近年來加強了獸用抗菌藥的監管。
2013年9月,農業部發布了《獸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管理辦法》,開始將抗菌藥物納入獸用處方藥物管理。
2015年6月,農業部發布公告,決定自2016年1月1日禁止食品動物使用諾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4種抗菌藥。
2015年7月,農業部發布了《全國獸藥(抗菌藥)綜合治理五年行動方案》。
2016年7月,農業部發布公告,決定從2017年4月起停止硫酸粘菌素用于動物促生長。
2016年8月,14部委聯合發布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將進一步加強獸用抗菌藥物的研發、生產、流通、應用的監管和耐藥性監測,應對動物源細菌耐藥帶來的風險挑戰。
檢測獸藥殘留的方法主要有快速篩選檢測技術(包括微生物分析和免疫分析)和定量確證檢測技術(色譜法和質譜法)。
1.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性的現狀與趨勢。
碳青霉烯是非典型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目前治療多重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藥物。2009年首次發現攜帶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耐碳青霉烯腸桿菌能夠對所有已知的β-內酰胺酶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類)耐藥,根據美國CDC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3 000人直接死于耐藥菌導致的感染,泛耐藥腸桿菌流行已經失控。
我國于2011年首次從山東發現動物源(禽)的NDM-1陽性魯菲不動桿菌,隨后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了動物源NDM型碳青霉烯耐藥菌。
2.細菌對多粘菌素耐藥的現狀與趨勢。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許多國家將多粘菌素作為飼料添加劑用于動物促生長和疾病防治。細菌對其產生的耐藥機制主要為染色體介導,不宜水平傳播。染色體介導的耐藥機制為:PhoP/PhoQ和/或PmrA/PmrB雙組分調節系統的激活引起一系列脂質基團的修飾,從而導致脂多糖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畜禽源大腸桿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監控數據表明其對多粘菌素的耐藥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歐洲藥品管理總局(EMA)啟動了粘菌素的再評價工作(2016-2-29),并于2016年7月調高了粘菌素使用所導致的耐藥傳播的風險級別。
3.畜禽源MRSA的流行現狀與趨勢。
首株耐甲氧西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在英國被發現,隨后在世界各地的醫院、社區、養殖場廣泛流行,成為世界范圍內廣泛關注的“超級細菌”。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MRSA列為12種對人類健康最具威脅的細菌中“高度致命”級別。
全球LA-MRSA的流行情況:目前由畜禽及伴侶動物分離獲得的常見的LA-MRSA克隆型包 括ST398、ST9、ST1、CC5、ST8、CC97等。ST8最初在荷蘭、丹麥、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被報道,隨后在北美、澳洲、非洲、新加坡及韓國陸續被發現。
1.養殖業發展仍離不開抗菌藥物,合理、謹慎使用是關鍵。
2.獸藥殘留需從養殖源頭、運輸、屠宰、加工和貯藏等各環節全程監控和管理,包括加強獸藥質量、落實處方藥制度,人獸藥分離。
3.耐藥病原菌可能在動物-食品/環境-人體之間傳播,加強獸醫-醫學合作,采取共同措施。
4.盡快落實獸藥殘留和細菌耐藥性風險評估,逐步淘汰危害大的獸藥品種。
5.開發新型動物專用抗菌藥物及替代品。
6.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比例,提高畜禽養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