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林/四川省梓潼縣瑪瑙鎮畜牧獸醫站黃麗 楊莉/四川省梓潼縣動物疫控中心楊穎/四川省梓潼縣大新鄉畜牧獸醫站
豬瘟的防治
楊登林/四川省梓潼縣瑪瑙鎮畜牧獸醫站黃麗 楊莉/四川省梓潼縣動物疫控中心楊穎/四川省梓潼縣大新鄉畜牧獸醫站
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黃病毒科瘟病毒屬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出血性和致死性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均可發病,病毒毒力易變,在自然流行中,常常出現強、中、弱等不同毒力。
豬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發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傳染源,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感染豬在發病前即能通過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續整個病程。病毒在60℃/24 h,75℃/1 h失去致病力,干燥的條件下,病毒易死亡,陽光曝曬,經1~4 d,失去致病力,對堿性藥物最為敏感。與感染豬直接接觸是本病傳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過精液、胚胎、豬肉和泔水等傳播,人、其它動物如鼠類和昆蟲、器具等均可成為重要傳播媒介。感染和帶毒母豬在懷孕期可通過胎盤將病毒傳播給胎兒,導致新生仔豬發病或產生免疫耐受。
體溫升高到40℃~42℃,持久不退。食欲減退或停食,精神沉郁,伏臥喜睡、寒顫、擠臥一堆或鉆草窩。站立行走拱背彎腰,四肢無力,行動遲緩,搖擺不穩,眼結膜發紅,有膿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瀉。耳根、腹部、四肢內側等處 有指壓不褪色的紫紅色出血點。


淋巴結水腫、出血,呈現大理石樣變;腎臟呈土黃色,表面可見針尖狀出血點; 全身漿膜、黏膜和心臟、膀胱、膽囊、扁桃體均可見出血點和出血斑,脾臟邊緣出現梗死灶;脾不腫大,邊緣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慢性豬瘟在回腸末端、盲腸和結腸常見“鈕扣狀”潰瘍。
根據臨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有級別實驗室病毒分離鑒定。采用細胞培養法分離病毒是診斷豬瘟的一種靈敏方法。通常使用對豬瘟病毒敏感的細胞系如PK-15細胞等,加入2%扁桃體、腎臟、脾臟或淋巴結等待檢組織懸液于培養液中。37℃培養48~72 h后用熒光抗體染色法檢測細胞培養物中的豬瘟病毒。
1.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定期預防接種,為排除母源抗體的干擾,可加大疫苗接種劑量(2~4頭份/頭)。發生豬瘟時,在豬瘟疫區或受威脅區應用大劑量豬瘟疫苗8~10頭份/頭,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加大疫苗接種劑量,是排除母源抗體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治非典型豬瘟發生的有效措施。
2.豬群發生豬瘟時,應迅速對病豬進行隔離,帶豬消毒,同時對病豬進行對癥治療,用美國瑞普斯的高免血清高熱金針肌肉注射;發病前期每瓶20 ml用于150 kg體重、后期用于100 kg體重;預防量減半。
同時應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配合中藥治療:石膏120 g、地黃30 g、水牛角60 g、黃芪110 g、黨參115 g、黃連40 g、梔子50 g、牡丹皮50 g、黃芩45 g、赤芍45 g、玄參45 g、知母30 g、連翹60 g、桔梗55 g、甘草35 g,1劑/50 kg飼料,連用5~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