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麗婷,李中青,李齊霞,王瑞,王敏,任先忠,孫萬榮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長治046011)
不同行距對太育1號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祁麗婷,李中青,李齊霞,王瑞,王敏,任先忠,孫萬榮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長治046011)
在6.75萬株/hm2種植密度下,研究了60,70,76,86 cm共4個行距處理對玉米新品種太育1號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行距在60 cm時,新品種太育1號的株高最低,莖稈最粗,綠葉持續時間最長,產量最高。表明玉米新品種太育1號采用60 cm等行距種植時,產量最高,行距配置合理,適合在簡約集成的大規模生產上進行推廣。
太育1號;行距;生長發育;產量;抗倒伏
玉米是山西省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1-3],在糧食生產和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4-5]。其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玉米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機械作業的進一步發展,規范化的操作流程更有利于玉米產業的簡約化、機械化。太育1號作為山西太育種業有限公司選育出來的,在山西省大范圍播種的主推品種,具有抗倒伏、產量高等特點,其栽培措施的規范化、統一化、機械化顯得尤為重要。
本試驗主要研究在相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對太育1號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為太育1號的大面積生產以及簡約集成化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試驗田進行,該地位于長治市郊區,地勢平坦,屬中壤土,年有效積溫3 300℃以上,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 418~2 616 h。
1.2 試驗材料
供試玉米品種為太育1號,種植密度為6.75萬株/hm2。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試驗設計,采用行距60 cm、株距24.7 cm;行距70 cm、株距21.2 cm;行距76 cm、株距19.4 cm;行距86 cm、株距17.2 cm共4個處理,3次重復,共12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為70.8 m2,南北行種植。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1.4.1 株高、莖粗、葉面積指數的測定分別于苗期、拔節期、開花期、乳熟期、蠟熟期5個時期進行株高、莖粗、葉面積指數的測定。
葉面積指數(LAI)=長×寬×0.75/單株占地面積(1)
1.4.2 產量的測定玉米成熟后,田間隨機取樣,每個處理取2行濕果穗,曬干后進行考種,包括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行粒數、千粒質量、干質量等指標。
理論產量(kg/hm2)=2行果穗籽粒干質量/2行的占地面積×10 000(2)
1.5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DPS 6.50進行數據分析。
2.1 不同時期不同行距處理對太育1號株高和莖粗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在整個生育期內,各個行距處理的株高均呈“S”型曲線,即慢—快—慢的生長模式。60 cm行距處理在各個生育期的株高均為最低,除苗期外,86 cm行距處理的株高最高。70,76 cm行距處理居中。經方差分析,開花期時,60 cm行距處理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他時期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在開花期前后,行距處理對株高的影響較大。


表1 不同時期行距處理對太育1號莖粗的影響cm
本試驗中對開花期、乳熟期、蠟熟期3個生育時期的地上部第2莖節進行了調查。從表1可以看出,60 cm行距處理的莖粗最高,86 cm處理次之,之后是76,70 cm行距處理。
在密度一定的情況下,60 cm行距處理下各生育期株高均為最低,但是后3個生育時期中,地上部第2莖節的莖粗均為最大。
2.2 不同時期不同行距處理對太育1號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葉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葉片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其光合性能與籽粒形成更是有明顯的相關關系[6-7]。經方差分析,各生育期各個處理之間的葉面積指數差異均不顯著。除蠟熟期外,86 cm行距處理的葉面積指數均高于其他3個處理,其他3個處理之間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在開花期到蠟熟期的64 d內,60,70,76,86 cm行距處理的葉面積指數分別降低1.22,2.29,1.88,1.6。其中,60 cm行距處理葉面積指數下降的最少。說明86 cm行距處理為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最大的葉面積,60 cm行距處理在后期葉面積指數下降最慢,表明60 cm行距處理在延長葉片功能期方面具有最佳優勢。

表2 不同時期不同行距處理對太育1號葉面積的影響
2.3 不同行距處理對太育1號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3可知,穗粒數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60 cm>76 cm>70 cm>86 cm。千粒質量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60 cm>70 cm>76 cm>86 cm。禿尖長從大到小的順序為60 cm>70 cm>86 cm>76 cm。穗長從大到小的順序為70 cm>60 cm>86 cm>76 cm。穗粗從大到小的順序為60 cm>76 cm>86 cm>70 cm。60 cm行距處理的產量構成因素均高于其他處理。經方差分析可知,太育1號各處理的產量構成因素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行距處理對太育1號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行距處理下產量從大到小的順序為60 cm>70 cm>86 cm>76 cm。其中,60 cm行距處理的產量最高,達到15 130.7 kg/hm2,與76 cm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在密度一定的情況下,行距的變化對太育1號產量的影響較大。這與高亞男等[8]、王宇先[9]、范厚明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
在密度一定的情況下,隨著行距和株距的改變,田間群體環境亦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11-13]。本試驗結果表明,60 cm行距處理各生育期株高均為最低,但是后3個生育時期中,地上部第2莖節的莖粗均為最大。可以說明,在行距為60 cm時,可以通過太育1號莖稈的變粗來增加其抗倒伏的能力。
據有關研究表明,玉米籽粒中有90%~95%的干物質來自于光合產物[14-16]。玉米要獲得高產,必須保證在單位面積上有足夠的葉面積和合理的消長動態。玉米葉片大小和功能期的長短是左右玉米產量的決定因素[17-19],所以,在保證合理的葉面積基礎上,還要延長葉片的功能期,提高凈光合生產率。抽雄至灌漿期是生殖生長的旺盛期,光合作用的產物全部都運輸到籽粒,所以,持續的時間愈長,有機物質積累得就愈多,籽粒就飽滿,粒質量增加[20]。本試驗中86 cm行距處理為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最大的葉面積,而60 cm行距處理在后期葉面積指數下降最慢,在延長葉片功能期方面具有最佳優勢。
代旭峰等[21]、王慶成[22]、王志剛等[23]、王慶祥等[24]的研究表明,行距株距的變化會引起群體內部田間小氣候改變,從而影響玉米的產量及品質。通過調整行株距配比來調控群體生態環境,對進一步發揮個體的產量有重要意義。本試驗中60 cm行距的產量最高,可以通過其葉面積指數和產量構成要素得到驗證。
趙雙進等[13]研究認為,作物群體產量最高時,其單株在田間的分布應該處于最佳狀態。本試驗表明,行距在60 cm時,太育1號的株高較低,莖稈最粗,綠葉持續時間最長,產量最高,更適合于生產中使用播種機、收獲機等各種機械,更有利于在簡約集成的大規模生產上進行推廣。
[1]牛天堂,田良才,李晉川,等.關于山西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4):3-7.
[2]劉永忠,李萬星,靳昆鵬,等.山西玉米生產現狀、優勢及發展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5,33(2):11-13.
[3]王美霞,趙懷生,李海燕,等.山西玉米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3,41(3):301-303.
[4]侯有良,盧保紅,魏榮業,等.山西玉米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11):1129-1131,1168.
[5]王學榮.玉米品種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產創建中的作用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6]張玉珠,陳麗芝,杜來順,等.高產春玉米葉片物質生產能力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5):514-516.
[7]董樹亭,王空軍,胡昌浩.玉米品種更替過程中群體光合特性的演變[J].作物學報,2000,26(2):200-204.
[8]高亞男,曹慶軍,韓海飛,等.不同行距對春玉米產量和光合速率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0,18(2):73-76.
[9]王宇先.不同種植方式對寒地玉米產量和效益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3):26-29.
[10]范厚明,余莉,余慧明.不同種植方式對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3,31(4):25-26.
[11]楊吉順,高輝遠,劉鵬,等.種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對超高產夏玉米群體光合特性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0,36(7):1226-1233.
[12]趙松嶺,李鳳民,張大勇,等.作物生產是一個種群過程[J].生態學報,1997,17(1):100-104.
[13]趙雙進,張孟臣,楊春燕,等.栽培因子對大豆生長發育及群體產量的影響Ⅰ.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方式)對產量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2,24(4):29-32.
[14]張洪晶,黃海,崔丹,等.超高產與普通玉米葉片生長動態變化比較研究[J].當代生態農業,2011(3):1-4.
[15]周躍東,易念游,吳昊.高產玉米的葉片生長規律和生理特性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4,12(2):212-217.
[16]西南農學院.作物栽培學(中冊)[M].重慶:西南農學院,1984.
[17]沈秀瑛,戴俊英,胡安暢.玉米群體冠層特征與光截獲量及產量關系的研究[J].作物學報,1993,19(3):246-252.
[18]林忠輝,項月琴,莫興國,等.夏玉米葉面積指數增長模型的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4):69-72.
[19]陳傳永,董志強,趙明,等.低溫冷涼地區超高產春玉米群體生長分析研究[J].玉米科學,2007,15(3):75-79.
[20]譚鳳梧.玉米葉片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89,20(1):30-34.
[21]代旭峰,王國強,劉志齋,等.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對玉米光合及產量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3):15-21.
[22]王慶成.玉米的群體光合作用[J].玉米科學,2001,9(4):57-61.
[23]王志剛,高聚林,任有志,等.春玉米超高產群體冠層結構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7,15(6):51-56.
[24]王慶祥,顧慰連,戴俊英.玉米群體的自動調節與產量[J].作物學報,1987,13(4):281-287.
Effect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o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of Taiyu 1
QI Liting,LI Zhongqing,LI Qixia,WANGRui,WANGMin,RENXianzhong,SUNWanrong
(Institute ofMillet,Shan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zhi 046011,China)
Under the 67 500 plant/hm2density,four levels of 60,70,76,86 cm were set in the test,and new species Taiyu 1 was used as test material,the effect ofdifferent rowspacing o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were studi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under 60 cm treatment,the plant height was lowest,the stalk was strongest,the green leaves's hold time was longest,the yield was highest than other treatments.Under 60 cm rowspacing,the yield was highest ofTaiyu 1.This planting pattern can be popularized on the actu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simple and compositive.
Taiyu 1;rowspacing;growth development;yield;resistant to lodging
S513
:A
:1002-2481(2017)07-1107-03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7.16
2016-11-01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重點項目(YZD1506)
祁麗婷(1982-),女,山西翼城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玉米品種選育與栽培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