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琴,王靜,顧蓉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31;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甘藍品種黑腐病抗性試驗
曹建琴1,王靜2,顧蓉1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31;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甘藍黑腐病是甘藍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該病害在山西省旱塬甘藍生產地區發生比較嚴重,給當地菜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研究選用15個甘藍品種,在其不同生長期進行黑腐病抗性田間鑒定試驗。結果顯示,壽陽甘藍黑腐病的發生集中開始于結球期,不同品種抗病性差別明顯,其中,夏盛65、改良優美、春天寶抗性較強,結果可為生產上預防甘藍黑腐病發生及品種選擇提供依據。
甘藍;品種;黑腐病
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黑腐病是由黃單胞桿菌屬甘藍黑腐黃單胞桿菌(Xanthom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引起的一種毀滅性病害[1],不僅危害甘藍,而且對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也具有嚴重的危害性[2]。該病初侵染源為帶菌種子和土壤中的植株病殘體,該病原菌可存活2~3 a,通過灌溉水、農事操作及害蟲危害傳播蔓延;生長適溫為25~30℃,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39℃;耐干燥[3]。甘藍黑腐病主要發生在結球甘藍、球莖甘藍、抱子甘藍、菜花等甘藍類蔬菜上,肥水管理不當、植株徒長、早衰等不利條件都會引起黑腐病,其主要危害葉片、球莖、葉球[4]。甘藍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病菌從傷口和葉緣處侵入,先在葉部出現可見的小黑點并擴展成棕褐色病斑,病斑邊緣出現黃色暈圈,隨后病斑由葉片維管束向葉柄發展;結球后發病可使葉球松散,干燥條件下球莖黑心或呈干腐狀,全部維管束變黑,田間發病嚴重時會造成植株大量死亡,直接影響生產效益[5]。該病在多雨年份發病較重,特別是連續陰雨天氣極易發病[6],為了選育高抗黑腐病的甘藍品種,從抗性材料的篩選、病菌鑒定與分離等方面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7-11]。而山西省旱地甘藍生產期正值雨季,目前黑腐病已發展為山西省旱地甘藍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12]。
山西省壽陽縣是以甘藍為主的“旱塬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該地區生產的“壽綠牌”甘藍種植面積達2萬hm2,年產量10億kg,是全國三大優質菜供應基地之一[13]。近年來部分甘藍生產地區多年連作,加之夏季多雨,導致黑腐病發生逐年嚴重,生產中迫切需要抗黑腐病的甘藍優種。
本試驗在山西省壽陽縣旱塬甘藍生產基地選擇15個甘藍品種,在其不同生長期進行黑腐病抗性田間鑒定試驗,以期確定不同甘藍品種黑腐病抗性的強弱以及發病規律,為當地甘藍生產品種選擇及黑腐病藥物最適防治時間的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1.1 供試材料
供試的15個甘藍品種名稱及來源列于表1。

表1 15個甘藍品種名稱及來源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山西省壽陽縣旱塬甘藍生產基地。選取甘藍黑腐病嚴重的地塊進行田間種植試驗,每公頃地施有機肥70 t,底肥增施過磷酸鈣600 kg,翻耕耙細。畦長度10 m,寬2 m,畦高10 cm,每畦起4行小高壟,壟寬30 cm,高10 cm,小區面積為20 m2,重復3次,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種植25行,共計100株。在每個小區調查黑腐病的全部株數為100株。田間管理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執行[14]。
2015年4月16日小拱棚育苗,5月28日移栽定植,7月1日進行甘藍蓮座期黑腐病調查,8月2日進行甘藍結球期黑腐病調查,8月25日進行甘藍收獲期黑腐病調查,同時進行收獲。
1.3 甘藍黑腐病分級標準、計算方法及劃分標準
分級標準[15]:0級,無任何癥狀;1級,病斑向內擴展深度<3 mm;3級,病斑向內擴展深度<6 mm,但未出現“V”字形病斑;5級,病斑向內擴展深度<10 mm,出現明顯“V”字形病斑;7級,病斑向內擴展深度<15 mm,病葉未枯死;9級,病斑向內擴展深度>15 mm,部分病葉枯死。
抗病性劃分標準[16]:免疫(I),病情指數=0;高抗(HR),0<病情指數≤10;抗病(R),10<病情指數≤30;中抗(MR),30<病情指數≤50;感病(S),病情指數>50。
發病率=發病株數/總株數×100%;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9))×100。
2.1 蓮座期抗性調查
通過對蓮座期黑腐病進行調查,結果表明,15個品種總體發病較輕,其中,春豐、翡翠50、夏光、春秋雙冠王4個品種發病率均低于5%,且病情指數均小于1;其余11個品種均無發病癥狀(表2)。

表2 甘藍蓮座期黑腐病田間調查結果
2.2 結球期抗性調查
通過對甘藍結球期黑腐病調查,結果顯示(表3),15個品種中,圓舞60、春天寶2個品種表現為免疫,無任何病癥。有11個品種表現為高抗,其中,夏盛65發病率為8%,病情指數為3.6;春豐發病率為12%,病情指數為5.6;荷蘭比久65發病率為14%,病情指數為8.7;陽關里綠發病率為2%,病情指數為0.9;海牛發病率為8%,病情指數為3.1;夏光發病率為17%,病情指數為7.0;改良優美發病率為3%,病情指數為1.7;春秋雙冠王發病率為13%,病情指數為7.1;慶豐發病率為4%,病情指數為1.3;金球發病率為18%,病情指數為8.2;改良雙冠王發病率為17%,病情指數為7.4。晚豐和翡翠50表現為抗病,其中,晚豐發病率為29%,病情指數為21.4;翡翠50發病率為20%,病情指數為14.7。
與蓮座期相比,多數品種表現出病癥,因甘藍黑腐病常通過病株、雨水、灌溉水、農具、昆蟲等傳播,高溫高濕、多雨、害蟲猖獗等因素會加重發生[17]。

表3 甘藍結球期黑腐病田間調查結果
2.2 收獲期抗性調查
從表4可以看出,15個品種中,有3個品種表現為高抗,其中,夏盛65發病率為12%,病情指數為7.1;改良優美發病率為16%,病情指數為9.8;春天寶發病率為15%,病情指數為9.7。有7個品種表現為抗病,其中,晚豐發病率為32%,病情指數為23.8;荷蘭比久65發病率為25%,病情指數為19.4;陽關里綠發病率為18%,病情指數為15.4;海牛發病率為20%,病情指數為14.9;圓舞60發病率為5%,病情指數為2.8;慶豐發病率為22%,病情指數為15.6;改良雙冠王發病率為24%,病情指數為17.8。有5個品種表現為中抗,其中,春豐發病率為33%,病情指數為31.2;翡翠50發病率為39%,病情指數為35.2;夏光發病率為35%,病情指數為30.3;春秋雙冠王發病率為33%,病情指數為30.8;金球發病率為34%,病情指數為30.8。

表4 甘藍收獲期黑腐病田間調查結果
本研究通過對15個甘藍品種進行不同生育期抗黑腐病田間調查試驗,結果表明,蓮座期,總體發病較輕,這可能與壽陽當時氣溫低有關;結球期,2個品種表現為抗病,11個品種表現為高抗,2個品種表現為免疫;收獲期,3個品種表現為高抗,5個品種表現為中抗,7個品種表現為抗病。這與文獻[18]報道的甘藍黑腐病蓮座期到包心期最易感病的研究結果一致,其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此期菜青蟲蟲害嚴重,其是甘藍黑腐病再侵染的主要媒介之一[19];其次,此期高溫高濕,多雨露的天氣有利于病菌侵入和病害流行[20],所以,對甘藍黑腐病進行藥物防治應重點選擇在蓮座期至收獲期。
本試驗研結果表明,當地甘藍黑腐病的發生集中開始于結球期,不同品種抗病性差別明顯,其中,夏盛65、改良優美、春天寶抗性較強,結果可為生產上預防黑腐病發生及品種選擇提供依據。
[1]李樹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598-608.
[2]崔瑞峰,孫九光,張光星.甘藍黑腐病苗期抗病性鑒定[J].北方園藝,2008(6):201-203.
[3]郭群英.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的綜合防治[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2(4):38-39.
[4]劉春華,王秀巖,王金玲,等.黑龍江省甘藍常見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6(l0):98-99.
[5]張云霞.甘藍苗期黑腐病抗性鑒定及抗病相關機理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6]朱啟學.高山甘藍黑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長江蔬菜,2000(4):15-16.
[7]蔡岳松,童南奎,曲竹蓉.甘藍品種(系)對蕪菁花葉病毒和甘藍黑腐病的抗性鑒定[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0,12(3):19-21.
[8]黃德芬,李成瓊,司軍,等.甘藍抗黑腐病離體鑒定方法的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8):5-9.
[9]龔靜,朱玉英,吳曉光.甘藍黑腐病抗性材料篩選及接種方法的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1(4):87.
[10]李秀英,宋繼昌.高海拔冷涼地區甘藍黑腐病及軟腐病的識別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5(14):128-129.
[11]張黎黎,劉玉梅,田自華,等.十字花科蔬菜抗黑腐病育種研究進展[J].園藝學報,2012,39(9):1727-1738.
[12]劉恩科,張冬梅,韓彥龍.冷涼區旱地甘藍“一優三保”綜合栽培技術[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0),89-91.
[13]弓秀琴,孟曉明.論壽陽縣無公害蔬菜產業發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7(4):30-32.
[14]郭尚,田如霞.陽曲縣旱塬甘藍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11):85-87.
[15]程伯瑛,武永慧,王翠仙,等.惠豐甘藍對黑腐病的抗性鑒定研究[J].北方園藝,2002(6):48-49.
[16]李樹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691-694.
[17]梁元凱,夏正麗,劉潤安.甘藍黑腐病識別與綜合防控技術[J].西北園藝,2016(1):43-44.
[18]吳志剛,宋明.甘藍黑腐病的無公害防治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4(12):25.
[19]王元珪,王述彬.花菜、甘藍黑腐病的發生與防治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9(11):30-31.
[20]司鳳舉,司越.甘藍類黑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長江蔬菜,2007(10):19-20.
Resistance Test of Blackrot of Cabbage Varieties
CAOJianqin1,WANGJing2,GURong1
(1.Shan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2.Institute ofVegetables,Shan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Cabbage blackrot disease is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of cabbage,in recent years,this disease isserious in Shanxi province Hanyuan cabbage production base in some areas due to continuous cropping serious year by year,which causes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o local farmers.In this study,15 cabbage varieti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esistance to blackro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cabbage blackrot disease occurrence mainly started in the heading stage,the resistance disease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among them,Xiasheng 65,Gailianyoumei and Chuntianbao had strong resistance to blackrot disease.The result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selection ofprevention production varieties.
cabbage;variety;blackrot disease
S436.35
:A
:1002-2481(2017)07-1153-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7.28
2017-03-03
山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專項(201604D131043)
曹建琴(1974-),女,山西大同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