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毅生+菅榮軍
戶籍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受到歷代政府的重視。在清代,政府多次下令推廣保甲制度,每三年對戶籍編審一次,后改為五年一次。國民政府時期,戶籍管理沿襲清代方法,并注入從外國搬來的法西斯統治內容,進一步強化保甲制度,將警察與保甲緊密結合,在縣下設鄉(鎮),鄉下設保甲,甲下設戶,實行連坐切結,一戶“違法”株連鄰右等戶籍管理法規。
日本統治時期,日偽政府盡管出臺了一系列戶籍管理制度,但由于城鄉戶籍管理機構并不統屬,農村由清苑縣民政局,城關由警察局管理,民政局與警察局各自為政、爭權奪利、營私舞弊,且前者管理普通戶口,主要是派丁征稅,后者管理特種戶口,著重稽查革命者。戶籍管理與人口統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例如,居民為躲避派丁而假報年齡,為多得配售(當時糧食和生活物品實行配售制)物品而重報人口;行政人員私壓遷出、死亡報告,利用繳銷的戶口,套購配售的物品等。因而,不管是日偽政府和后來的國民政府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多次發動戶口大清查的情況下,卻始終無法弄清保定的人口數,甚至出現越清查,越混亂的局面。據保定解放前夕(1948年10月),中共保定城工部(亦稱保定工作委員會)調查,敵省會警察局1947年11月戶口統計為117296人。我軍解放石門(石家莊)后,城市居民的富人、富商及敵偽當官的家屬去平津的也不少,所以人口已不到10萬人。
從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保定市戶口登記,一直陷于停頓狀態。期間,不法分子趁新政權立足未穩,各項工作尚未鋪開,條塊尚未理順之機,或更換身份、涂改戶口、或冒名頂替、轉移街巷,企圖逃避打擊。加之在我軍攻打保定前,護城河兩岸的民房被國民黨軍隊強行拆除構筑工事,或在戰爭中被槍火和敵機轟炸所毀,居民紛紛擇地搬遷,或投親靠友,人口變動很大,戶口管理處于失控狀態。戶籍薄冊的記載與實際人口狀況出現了背離。而此時,新成立的市政府又急需全面準確的人口信息,為新建立的社會秩序提供服務。因此登記校正保定的戶籍人口已刻不容緩。
全面實施戶口登記和管理
1948年12月,保定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保定市戶口管理暫行辦法》(附圖),規定:凡本市公民遷出、遷入、出生、死亡、婚姻、雇傭、解雇、開張、歇業、認領、收養、失蹤等均需申請登記。翌年1月,全市設一、二、三、四區,及 52個行政街。區、街政府建立后,市政府召開各區和市公安局研究貫徹實施的辦法:一是廣泛宣傳,以獲得市民的積極支持與配合,各街政府分頭以行政街召開群眾片會,講清戶口登記的意義和理由,預告登記日期、解釋申報手續,使戶口登記工作家喻戶曉;二是抽調區、街政府干部和原各街舊保甲長及初高中以上學生,經過學習培訓和試點實踐,印制了新的戶口登記表,以街政府為單位發到各戶,然后逐戶進行登記。廣大居民對此也較重視,據實登記戶口的變動情況。
1949年7月,保定市人民政府取消區街政權組織,一切工作均集中于市。在市公安局隸屬下,設立14個派出所。原45街街政府治安員93歲的劉志超說:“街政府取消后,我分到南關派出所,將各戶已登記的戶口登記表(部分街巷)帶到派出所”。
同年8月,市公安局為了繼續做好戶籍登記和管理,令各派出所將原街政府移交的戶口登記表厘清,凡沒有進行戶口登記的進行補登與校正。按自然街整理好,再交居民小組詳細統計,具體了解戶籍人數,與過去的進一步校正。戶籍校正以后,隨即實施戶口變動登記。在此基礎上,建立普通、重點、特種行業三種戶口。
1952年2月,公安部頒布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同年廢止了舊警時期的戶口簿,印制了新的簡易戶口簿。1953年全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在此基礎上,統一換用公安部規定的戶口簿及各種表格。從此,全市戶口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
整頓街巷門牌
編訂和整頓街巷門牌是對戶籍進行嚴密管理的基礎,由國民黨統治時期沿襲而來的舊街巷門牌,無疑也是保甲制度的產物。整頓舊保定街巷門牌作為人民政府實施戶籍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保定街巷門牌,始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發布《清查戶口章程》,令每戶門口張貼門牌,門牌是地方州縣編排保甲后,官府按照牌文式樣,刊刻填發給花戶的證明,花戶即指百姓。牌內載明本戶人口、姓名及有關治安條例等,令百姓粘貼于木牌,懸掛門首,因而稱“門牌”,又稱“業戶門牌”“煙戶門牌”。編排保甲一般是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每戶照門牌式樣填寫,造冊交甲長處。如有增改門牌,牌首隨時告知甲長改注,按戶查對。居民四散不足十家,遵照“七并八分”之法,或七八家為一牌,或十五六家為一牌,不必限制,以便于稽查為原則。
在歷經了清王朝、北洋和國民政府等時期的反動統治之后,街巷門牌始終沒有整頓。
保定解放后,隨著路名更改,有的門牌時斷時續,有的路邊門牌不對稱,門牌號編排的順延方向有的沒有規律,有的門牌沿用日久,牌面剝蝕,難以辨認,門牌已失去了應有的識別指引功能。
為了配合戶籍登記整頓門牌,市公安局及各分局、派出所負責整頓全市街道、胡同門牌工作,于1949年10月,制定了門牌整頓計劃,確定整頓門牌的原則和步驟。先期選擇街路延伸和拓寬的街巷,西水門、三甲地、提法司街、督署街、鼓樓東街等作為一分局的試點,針對以上街道胡同門牌現狀,提出編訂整編街道胡同門牌暫行辦法,按照“維持現狀,個別調整”的原則,同時,將 1946年10月,國民黨省會警察局已更名北大街為林森街,南大街為中正街,新民南、北街為中山南、北街,提法司街為民生街,上述五條街經保定市政府批準,除中山南、北街外,一律恢復原北大街、南大街、提法司街之名。其街路牌和各戶門牌暫不更換,僅對有街道的門牌缺漏、重復、次序顛倒特別混亂的進行添補(以小木牌暫代門牌)。
到1952年,初步健全、統一了全市門牌編號,為市民群眾申報戶口、尋親、訪友、寄收信件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作者單位:保定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