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敦格日樂+++永勝
摘 要:解讀來內蒙古草原的旅游者發表的網絡游記發現,旅游者體驗到的內蒙古草原是“壯觀”“寧靜”的,是“遼闊”“純凈”的,是由“藍天”“白云”“綠草地”等構成的。在草原旅游資源管理中應注重這些符號的開發與保護,打造游客真實體驗的草原旅游風景線,避免破壞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
關鍵詞:內蒙古草原 旅游體驗 旅游符號 游記
一、引言
20世紀末,國外符號互動主義在旅游社會學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謝彥君(2005)認為,旅游體驗就其本質而言,也可以說成是一種符號互動現象。在旅游體驗的各種情境當中,很多意義是通過各種符號傳達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是這樣,人對物的象征意義的解讀過程也是這樣。所以,符號研究注定是旅游體驗研究或者旅游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額爾敦格日樂(2005)在探討草原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時指出,旅游者并不像草原居民一樣熱愛草原、愛護草原,將旅游者對草原的向往比喻成“葉公好龍”,認為旅游者只是喜歡草原這個符號。2013年9月內蒙古黨委宣傳部成立“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課題組,由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征集評選內蒙古的文化符號。內蒙古大草原以“我國草原文化的發祥地和承載地,內蒙古形象的象征,對外的代名詞,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由,位居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之首。目前,內蒙古草原旅游符號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旅游商品(葉高娃,2006,周永振,2010)設計,草原旅游度假村(袁園,2006)設計方面。
本研究采用了網絡文本分析法。從攜同、同程、螞蜂窩和百度旅游等旅游網站上隨機查閱了50篇到內蒙古草原地區旅游的游記,通過分析網絡游記中所流露的旅游感受,獲得真實的體驗感受,分析了解內蒙古草原的旅游吸引力符號。
二、內蒙古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分析
通過分析游記的文本發現“壯觀”和“寧靜”是旅游者對草原共同的審美感受。“壯觀”和“寧靜”來自于草原的“遼闊”和“純凈”,“遼闊”和“純凈”是描述草原最常用的詞語。而“遼闊”和“純凈”又是通過藍天、白云、綠草、河流、湖泊、畜群、晨霧、日出、晚霞、星空、鳥類、蒙古包、蒙餐、敖包、蘇魯錠、篝火晚會、道路、大風車等事物體現出來的。因此,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性吸引力符號、描述性吸引力符號和審美性吸引力符號。
(一)物質性符號
物質性符號是指能夠讓旅游者產生共鳴的現實存在的物質,既包括自然要素又包含文化的要素。
通過分析網絡游記發現,很多旅游者在接觸網絡和草原之前先接觸到了《敕勒歌》等文學作品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歌曲,并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內蒙古草原旅游最初的符號就來自于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和唱遍大江南北的內蒙古草原歌曲。其中最為有影響力的是北魏民歌《敕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句子。比如網名“驛站來客”的游客在同程旅游網的篇名為《【小鋒】一個人去內蒙流浪》的游記中寫到:“一眼望不到頭的綠色與藍天白云相接,置身其中,油然而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感覺。”在數字技術發展之前信息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和傳播量都較為有限,但能夠被廣泛傳播的符號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這些物質性符號主要是藍天、白云、綠草和畜群。草地是草原最基本的構成,畜群是基于草原的畜牧業生產景觀,草地與畜群是草原的最基本構成。草地與畜群是指向草原地面的符號,藍天白云則是草原天空的符號。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得的旅游符號逐漸由文字的和音頻的變成了視覺為主的圖片和視頻形式。網絡游記中也體現出了旅游者在出游之前閱讀了不少網絡游記,這些游記或是觸動了或是促成了他們出游的想法,或是借鑒了游記中的行程,或是學習了注意事項。網絡游記中記載的信息中包含了更為豐富、更為直觀、更為全面的旅游符號。新興的物質性符號包括河流、湖泊、晨霧、日出、晚霞、云雨、星空、鳥、蒙古包、蒙餐、敖包、蘇魯錠、篝火晚會、道路、大風車等。
(二)描述性符號
描述性符號是指對物質性符號的狀態的描述。描述性符號包括遼闊和純凈。
旅游者對內蒙古大草原第一反應是遼闊。旅游者在描述草原的遼闊時使用了“大草原”、“一望無際”、“一望無垠”、“視野開闊”“視野太寬廣”、“廣袤”、“無比廣袤”、“非常廣袤”、“廣闊”、“開闊平坦”、“天地一色”、“廣博”、“綠草無垠”等詞。有些游記中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如“100多人的(旅游)團隊灑在草原上,顯得稀疏渺小”、“一個人走在茫茫的草坡上,只覺得自己非常渺小”、“除了藍天就是草原”等。遼闊是一個總體的感受,由天空的開闊、地面的延伸和天際線的遼遠共同構成。
旅游者除了用“遼闊”來描述草原以外,還用了無污染、自然等描述著草原,在這里用“純凈”二字來總結這些描述。純凈的感受來自于靚麗的色彩、自然的循環。通透的大氣使人們感受到天的湛藍、云的潔白、絢麗的日出晚霞、變幻的晨霧,也描繪出了草原純凈的色彩;蜿蜒的河曲和清澈的湖水體現了無污染的大草原。
(三)審美感受性符號
審美感受性符號是指物質性符號和描述性符號使旅游者產生的審美感受。中國的自然景觀素有“北雄南秀”之說,內蒙古草原地處北方,遼闊的高原面使人產生“壯觀”的感受,這也與“北雄南秀”的基本格調相吻合。內蒙古草原使人產生壯美的基本格調的同時也使人產生寧靜的心境。藍天白云綠草地的和諧搭配,還有與之適應的草原生態與草原文化是使人產生寧靜感的來源。“壯美”并不只指視覺上的感受,而更多的是指人們內心的澎湃,是因感官上的刺激而產生的對自然以及文化的敬畏。這種感受來自于草原的遼闊、神秘的星空和伸向遠方的道路。“寧靜”指的并不是安靜沒有聲音,而是指人們內心的平靜和放松的狀態,是回歸自然、回歸大地母親懷抱的安詳情緒,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協調狀態。草原清潔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原生態的文化使人回歸自然,浮想聯翩;鷹翔長空、天鵝徜徉也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表現;可再生清潔能源風力發電的景觀代表著現代化的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旅游吸引力符號應用
John Urry認為,曠野、貧瘠的地方,過去一度是極具恐懼和害怕的來源,如今已經轉變為所謂充滿著“景色、風景、形象、新鮮空氣”的地方,在遠處等待著來自城鎮和城市的參觀者們的視覺消費。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所有類別的自然都將逐漸被廣泛地看作是景色,風光和永久的感官刺激。正因為如此,草原也成為了旅游資源。合理地利用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則能夠給草原旅游業帶來可持續的發展,無序開發則給草原旅游資源帶來了負面的效應,草原旅游資源管理必須開發和保護并舉。
(一)旅游開發中應突出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
網名“茶香慢品”的游客在同程旅游網的篇名為《快樂自駕草原之旅》的游記中講到“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歌聲中描述的場景是多年來一直想涉足的地方,內蒙古大草原究竟有多遼闊?天有多藍?云有多白?牛羊有多壯?本次出游終于圓了這個夢。”網名“甘甜”的游客在攜程旅行網的篇名為《帥哥美女 28團激情揮灑呼倫貝爾》的游記中講到“草原天路以絕美的方式鋪展延伸著。一路行來,路況很好,沒有堵車,沒有污染,景色宜人,仿佛可以一直開下去直到天邊。恍惚中我們貌似開進世外桃源!”很多游客的感受說明了對草原旅游需要體現“遼闊”。游客需要體驗到動態的、連續的、變幻的草原景色,從幾十公里到上百公里的范圍感受草原的遼闊。游客在景點欣賞到的是靜態的、局部的草原景色,不過方圓幾公里到一二十公里,在體現遼闊方面,不及連續的道路。要體現內蒙古草原旅游資源的“遼闊”這一最基本的旅游符號,應開發由道路連接旅游點形成的旅游風景線或旅游走廊。
(二)草原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破壞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蔓延,內蒙古草原的原生態景觀中也會逐漸出現喧鬧的旅游業景觀。查閱的游記中也體現出來旅游者對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喧鬧產生的擔憂。如網名“卉豆兒”的游客在同程旅游網的篇名為《龍之征程——天邊草原烏拉蓋》的游記中提到“烏拉蓋,絕對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凈土,趕快去看看吧,趕在旅行社之前!”由此可見,旅游者也意識到了旅游業本身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寧靜”這個符號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大量的旅游者打破了“寧靜”,帶來了喧鬧。計算草原旅游承載力時不僅要考慮生態承載力,還應考慮旅游符號的承載力,將游客人數限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避免破壞草原的“純凈”與“寧靜”。
(三)工業發展避免破壞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
總體上來說,保護草原旅游吸引力符號主要保護草原的壯觀和草原的寧靜。草原的壯觀和寧靜來自于草原的廣袤、草原生態和與之相適應的牧業文化。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工業和服務業逐漸成為內蒙古地區的支柱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擾動了幾千年來甚至更長時間內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地系統。而低水平的工業化會加劇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更高層次的產業分化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更為深遠而隱蔽。內蒙古草原是大自然對全人類的恩賜,是大自然精致而易碎的藝術品,人類該如何利用它,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草原上的礦區景色是大型挖掘機在刨,重型翻斗汽車在來往穿梭,車輪碾著草原,卸下的土石堆起的高高的“人造山巒”。這些景色看上去與周圍碧綠的草原極不協調,也不再使人產生對自然的敬畏,而使人產生改變自然、征服自然的沖動。網名“追逐夢想1551”的游客在攜程旅行網的篇名為《草原自駕游(赤峰克什克騰+錫林郭勒)》的游記中講到“從西烏珠穆沁旗到東烏珠穆沁旗的這段路,風景很一般,可能是有煤礦廠的緣故吧,而且路面上有很多大坑。”
四、結論
通過對內蒙古草原旅游游記的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出內蒙古草原旅游吸引力是由物質性符號、描述性符號和審美性符號三個層次的符號構成的。審美符號“壯觀”是由遼闊的高原面、寬闊的視野,以及自然界神秘而強大的力量構建的。“遼闊”是對內蒙古草原最常見的描述,因此也是內蒙古草原最典型的描述性符號。審美符號“寧靜”是由人與自然的和諧感構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得天更藍、云更白、草更綠、水更清澈、空氣更清新、鳥兒自由、花兒鮮亮、人們勤勞友善。由此“純凈”也成為了描述內蒙古草原的另一個重要詞匯,另一個描述性符號。構成這美麗景色的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便是草原旅游吸引能力的物質性符號。
參考文獻:
[1]謝彥君,彭丹.旅游、旅游體驗和符號——對相關研究的一個評述[J].旅游科學,2005,4.
[2]額爾敦格日樂.草原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統計,2005,2.
[3]多志勇.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J].前沿,2015,6.
[4]葉高娃.淺析內蒙古旅游商品符號價值的外觀體現[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3.
[5]周永振.基于符號特征的內蒙古旅游紀念品系列化設計[J].包裝工程,2010,18.
[6]袁園.論蒙古族風情在旅游度假村設計中的體現[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
[7]John Urry著,楊慧等譯.游客凝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永勝.論技術資本與公司治理的關系[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作者單位:1.呼和浩特民族學院;2.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