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之洋
氣痢不止用蓽茇
文/林之洋

蓽茇,這個詞比較生僻,這味中藥也不像黃芪、丹參那樣常用,故一般人不太了解。不過,它在治療“病屬寒起者”即寒性疾病中有很強的作用。
古籍《獨選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得了一種怪病,每天出虛恭不止,非常難受和難堪,遍請名醫治療,百藥無效。眼見病情日趨嚴重,便下詔搜求方藥。當時皇宮儀隊里的一張姓人士揭榜獻方,以牛奶煎煮蓽茇,請唐太宗內服。具體是: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同煎煮,取汁空腹喝下,日飲一次。幾服下來,竟治愈了唐太宗的痼疾。唐太宗大喜,賜封張某為五品官。
唐文學家劉禹錫對這件事也有記載,并說此方經過多次實驗,對治療虛寒內冷的病癥很有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為唐太宗所患疾病命名為 “氣痢”,載牛乳蓽茇治氣痢有效。李氏認為氣痢是由于寒熱不調引起的,而牛乳性微寒,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之功效;蓽茇性溫熱,有溫中散熱、下氣止痛之效。二者一寒一熱,合用使陰陽得到調和,所以適用此癥。至于“蓽茇”一詞陌生之故,李時珍認為是番語。
蓽茇,又名畢駁,為胡椒科藤本植物蓽茇的未成熟果實。味辛、性熱,入胃、大腸經。有溫中止痛之功,能散胃腸寒邪而止痛。現代醫學研究,蓽茇含有揮發油,有較強的抑制痢疾桿菌作用。下面介紹3款用蓽茇為主料的藥膳。
1.蓽茇粥。配方:蓽茇5克,大米50克,食鹽適量。煮制方法:將蓽茇擇凈,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食鹽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蓽茇1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食欲缺乏、四肢不溫、胃寒嘔吐等。
2.羊脊骨羹。配方:羊脊骨1具,肉蓯蓉50克,蓽茇10克。制法:將羊脊骨槌碎,肉蓯蓉洗凈切片,與蓽茇共煮,去渣取汁,加蔥、姜、料酒、鹽等調味,勾芡成羹。早晚分次食用。功效:補腎益氣,適用于前列腺增生的輔助治療。
3.鯽魚蓽茇羹。配方:鯽魚500克,蓽茇、陳皮、砂仁各10克,大蒜(白皮)、胡椒、蔥末、鹽、醬油、泡椒、植物油各適量。制作方法:將鯽魚去鱗、鰓和內臟,清洗干凈;將蓽茇、陳皮、砂仁、大蒜、胡椒、泡椒、蔥末、鹽等調料裝入鯽魚腹內備用;坐鍋點火,放入植物油燒沸,將鯽魚放入鍋內煎熟;再加入冷水適量,燉煮成羹即可。功效:補腎健肺,對風寒咳嗽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蓽茇對有的人是有禁忌的。《本草綱目》載蓽茇 “氣熱味辛,陽也,浮也,入手足陽明經。然辛熱耗散,能動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言蓽茇可致人“上火”,造成“頭昏”,故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充分注意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