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芳+李佳新+王啟苗
摘 要:該文從全面了解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現狀入手,總結分析影響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寧國市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安全;寧國市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05-02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回歸自然,消費無污染、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當前消費的潮流[1]。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并加強管理,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
1 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現狀
寧國市地理環境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全市2萬hm2的山核桃生產基地被命名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山核桃)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市13個鄉鎮的茶葉生產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是“中國寧前胡之鄉”、“中國元竹之鄉”。寧國市具備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的基礎以及良好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
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工作始于2000年,隨后的10a間,寧國市的“三品”認證工作得到快速發展。到2010年底,全市有無公害農產品4個、綠色食品59個、有機食品64個,涉及的農產品主要有山核桃系列產品、筍制品、茶葉、畜禽產品(土雞及土雞蛋),涵蓋面較小,“菜籃子”、“米袋子”農產品認證為零,水果只有西瓜一個。2011—2015年是寧國市的“三品”認證工作的瓶頸期,在此期間新認證的“三品”微乎其微。同時,受大經濟環境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影響,部分企業沒有將已認證農產品進行續展認證,失去有效期,農業“三品”數量大幅減少。2016年,安徽省政府將“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納入省民生工程范疇,對認證企業進行獎補,此舉有效促進了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16個,綠色食品18個,有機產品48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經認證的農產品主要有:山核桃系列產品、茶葉、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大米、菜籽油、中藥材等,認證產品占全部農產品的比例大大提高。
已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除無公害農產品外,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都能夠按規定使用標志,產品的市場抽檢合格率達100%。
2 影響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的因素
2.1 扶持政策力度不大 “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需要申報主體交納基地(產品)檢測、標志使用等費用。認證一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約需2萬元費用,認證一個無公害農產品約需1萬元費用,有機食品一年一度換證費用1萬元,綠色食品每年年檢費用、3a換證費約需1萬元。寧國市政府曾出臺政策對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進行獎勵,2005年出臺政策“對新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別給予2、4萬元的獎勵”;“對龍頭企業生產的山核桃產品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分別一次性獎勵4、10萬元”,期間認證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大幅增加。2010年以后,獎勵扶持政策調整為“對新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僅給予1萬元的獎勵”,獎勵措施大大減弱。一直以來,寧國市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沒有任何獎勵扶持政策,這也是全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滯后的主要原因。
2.2 經營主體規模小,產業帶動力不夠 目前,多數“三品一標”申報主體經營規模較小,農業標準化程度低,甚至有些還停留在小作坊的生產狀態,不能夠有效帶動產業的發展。由于從業人員主要以農民為主,受自身文化水平、年齡偏大等因素影響,不利于“三品一標”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導致農產品質量標準不高,獲證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優勢不強,不利于“三品一標”產業的整合和優勢品牌的形成[2]。
2.3 品牌公信力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三品一標”農產品是經過國家權威機構檢測認證,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寧國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的品牌公信力沒有得到很好發揮。一是沒有明顯體現出優質優價。如:某蔬菜合作社經認證的無公害蔬菜與普通蔬菜一樣進入批發市場,賣的是同樣的批發價。二是品牌知曉度低。如:消費者都知道詹氏山核桃,卻不知道詹氏山核桃是經過認證的綠色和有機食品;知道慧明家庭農場、寧一果園是休閑采摘的好去處,卻不知道其水果(葡萄)是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
2.4 證后監管相對薄弱 目前,大部分獲證企業,包括政府部門都存在重認證、輕監管的現象。部分企業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只是為了申領補助或者申報項目[3],而政府部門只是把認證作為完成上級部門年終考核任務,忽視了認證后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這也是導致“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監管力量薄弱、體系不健全,也導致了監管滯后。
3 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宣傳 一方面加強面向消費者的宣傳,讓消費者了解什么是“三品一標”農產品,“三品一標”農產品能滿足消費者什么程度的消費需求及如何辨別“三品一標”農產品,提高“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知曉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宣傳,讓經營主體了解進行“三品一標”認證能夠帶來的最大利益。同時,讓經營主體明白進行“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是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趨勢,也是順應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潮流。并加強對領導和決策者的宣傳,讓其認識到“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發展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和首要條件,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3.2 完善扶持政策 借省政府將“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納入民生工程范疇之東風,進一步完善寧國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政策,加大對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經營主體獎補的政策力度,特別要提高對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經營主體的獎勵傾斜,建立和加強對已認證農產品進行續展認證的監督考核機制。積極組織“三品一標”農產品參加農交會、綠博會等展示展銷活動[3],并對參加活動取得良好業績的主體進行再次獎勵。整合資源和資金,扶持經營主體,形成產業化經營,帶動產業發展,增強主體抗市場風險能力。
3.3 實行市場準入制度 對“三品一標”農產品實行入市免檢,并隨著認證工作的推進,逐步實行無公害農產品強制性市場準入制度[3]。特別是進入市場的“菜籃子”、“米袋子”產品必須進行無公害認證,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3.4 加強品牌建設 經營主體在進行宣傳時要把經過認證的農產品與企業品牌結合起來,讓消費者在全面了解某個企業時同時知曉其農產品是“三品一標”產品,使“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知曉度全面提升,達到中國馳名商標的知曉度。同時,在農貿市場、大中型超市設置“三品一標”農產品專柜。
3.5 加強監管 一是充分發揮經營主體內檢員的作用,做好生產記錄,強化日常監督檢查。二是將“三品一標”農產品的抽檢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檢計劃,實現“三品一標”質量抽檢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黃榜”制度,對抽檢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予以曝光和打擊。三是結合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配齊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健全“農安”快檢體系,確實落實監管責任。
3.6 整合項目資源,推進基地建設 一是充分發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資源的肥料化利用,減輕化學物質和廢棄物對水體、農田(土地)的污染[4];結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的實施,倡導綠肥種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耕地質量。二是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近年來,寧國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技術應用日臻成熟,得到大面積推廣,先后建立了66.67hm2的茶葉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200hm2的水稻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同時,綠色防控技術在蔬菜、水果、中藥材的生產中也得到廣泛應用。通過應用殺蟲燈誘殺、性信息素誘殺、色板誘殺、生物藥劑防治技術及生態控害等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質。三是綜合利用沼渣、沼液,保護生態環境,保證基地環境優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朝紅,張秀萍,虞洋.勉縣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及證后監管工作探討[J].基層農技推廣,2017(3):104-106.
[2]尚健.宣城市“三品一標”產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5(6):8,50.
[3]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發展“三品一標”,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J].質量與認證,2013(11):26-28.
[4]陳士平.加強農業三品基地建設 推進慶元現代農業發展[J].浙江現代農業,2011(5):19-20.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