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陳磊+張成利
摘 要:該文闡述了榆林市榆陽區水稻生產現狀,分析了影響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榆陽區;水稻;生產效益;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44-02
榆陽區位于陜西省北部,位于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過渡地帶。全區總面積7053km2,轄14鎮,7鄉,總人口55.4萬,其中農業人口35.7萬。全區耕地面積93520hm2,年平均降雨量400mm,年平均氣溫8.3℃,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年日照時數2900h,大于10℃有效積溫3000℃,平均持續時間160d,作物生長期間晝夜溫差11.7~15℃,充足的光照和熱量對農作物干物質的積累極為有利。境內210國道、西包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連通周邊城市,交通便利,是榆林市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人口聚集,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得天獨厚的自然和區位優勢,是發展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的理想區域。榆溪河、無定河流經7個鄉鎮,兩岸土地肥沃,灌排設施齊全,是歷史悠久的水稻種植區,生產的大米曾獲陜西省優質農產品證書。
20世紀90年代,榆陽區水稻面積達到666hm2。由于土地由農戶分散經營、種植水稻投工投勞多、勞動強度大,加之榆林礦產資源大開發,農業生產比較效益較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流向工礦企業和城市。無定河、榆溪河上游來水減少,城市、工業發展與農業爭水的矛盾加劇等原因,到了2008年榆陽區水稻播種面積減少到33hm2。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落實,地方財政對農業生產的大力扶持,榆陽水稻生產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機械化作業的支撐下,水稻面積逐年恢復,涌現出一批以種植水稻為主的新型職業農民,開發出具有保健功能的“富硒大米”、“富硒蟹田大米”,種植水稻的效益逐年提高,2016年水稻播種面積恢復到667hm2。本文現以榆陽區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種植的富硒水稻和魚河農場鄭家溝分場的“富硒稻田養蟹生產”為例,進行了榆陽區水稻生產的調研分析。
1 水稻生產經營者概況
榆陽區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是一個以家庭為基礎的水稻種植戶,家庭人口6人,勞力為3人。2016年通過土地流轉種植水稻41hm2,種植方式為機械直播,種植品種為“長粒優”,肥料以農家肥為主,補施硒肥。全程按照綠色產品要求進行管理,從整地到收獲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為主,人工輔助,農忙時雇工。榆陽區“金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由魚河農場10名職工組建。2016年種植水稻15hm2,種植方式為機械插秧,種植品種為遼粳371,肥料以農家肥為主,補施硒肥,放養螃蟹,無公害綠色管理。經過近四年試驗實踐,形成了選用優質品種、工廠化育秧、機械播種插秧、配方施肥、補施硒肥、節水灌溉、病蟲統防統治、稻田養蟹等系統的水稻栽培技術。2015年,榆陽區財政投資150萬元,在“四娃圓夢家庭農場”建成一條日產50t的大米精加工生產線,滿足了周邊種植戶稻谷加工要求。
2 水稻生產效益
按照市場價格,富硒稻純收益38025元/hm2,普通稻田純收入17322元/hm2。通過效益分析得出(表1),科技投入產出比為1∶3.6,以科技投入提高單產及產品的價值,是提高單位效益的最有效途徑。
3 發展水稻產業的主要制約因素
隨著消費者的保健意識増強,對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增加,榆陽大米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種植效益較高,水稻種植戶的生產積極性也不斷高漲。但榆陽水稻產業恢復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3.1 品種制約 由于榆陽水稻產業恢復剛起步,目前水稻品種多由種植戶自行引進,品種多而亂,產量不穩,品質差異大,嚴重制約了水稻產業的發展。
3.2 栽培技術制約 稻農根據經驗,按傳統方式生產,榆林市≥10℃有效積溫只有2900℃。特別是機械直播水稻,苗期氣溫低,生長緩慢,營養生長期較長。生殖生長后期氣溫逐漸降低,灌漿慢。加上全球氣候變暖,風雹等自然災害頻發,水稻生長后期病害増多,致使畝有效穗少,秕粒多,產量不穩定。
3.3 生產方式的制約 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在榆陽區的人力資源成本逐年升高的背景下,水稻生產人工的費用占生產成本的比例也不斷增加,水稻要實現規模化種植并且獲得較高的收入,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
3.4 水資源制約 榆陽區地處半干旱區,平均年降水量400mm,隨著無定河、榆溪河上游工礦業,城市人口的用水量增加,加之渠道滲漏嚴重,每年水稻播種插秧和水稻需水臨界期灌溉用水緊張,制約著水稻生產發展,也是稻農擴大生產規模的主要制約因素。
3.5 生產經營規模制約 隨著農業稅費的取消,各種補貼的實施標準提高,農民惜地意識增強,土地流轉成本逐年增加。現有的種植戶通過流轉土地增加種植規模,成本還有上漲的可能。通過改良撂荒鹽堿地擴大水稻種植規模,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15000元/hm2以上的改良成本,對于剛發展起來的種植戶來說,負擔過重,制約著水稻種植規模。農業生產規模經營效益較低。
4 榆陽水稻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榆陽水稻生產要恢復到一定的規模,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從栽培品種、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防治、機械配套作業、精米加工包裝及市場營銷,需要總結出一套適合榆陽生產條件的集成技術。
4.1 調整品種結構,引進篩選適宜本地栽培條件的良種 應立足本地栽培條件,引進篩選、推廣適宜本地種植的高產、穩產、抗病、優質的水稻主栽品種。同時系統地培訓稻農水稻栽培技術,為水稻高產穩產奠定基礎。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水稻生產區應盡快完善水利設施,改變傳統的水稻灌溉技術,采用現代節水灌溉技術,同時推廣節水栽培技術,降低水稻生產需水量,徹底解決水稻灌溉缺水的問題。
4.3 采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 榆陽水稻產區進行土地平整,并且耕地逐步向種植大戶集中,適宜大型農機聯合作業。成立“水稻農機專業合作社”,利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購置專業機械,重新整合現有的農業機械,配套成大型聯合機械,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減少生產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逐步實現水稻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
4.4 適度經營規模,提高規模化種植水稻效益 積極引導農民按“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讓土地經營權逐步向懂技術、會經營的種植大戶集中,使他們大膽的投資農田基礎設施,專心投入到水稻產業當中。通過適度規模經營,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4.5 大力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產品,提高水稻副加值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識增強,保健功能食品消費市場前景看好。“金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四娃圓夢家庭農場”開發的“榆陽富硒大米”,價格比普通大米高2倍,在榆林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效益較高。
4.6 完善農業保險機制,保障規模種植戶利益 榆陽目前糧食生產政策性保險只針對玉米,政府應增加水稻的政策性保險,解除種植大戶的后顧之憂。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