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珠+張建+傅榮富+蔡志鑫
摘 要: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在臺山下川島建立了20hm2有機稻米生產示范基地,并結合當地優越的地理、氣候、環境等條件,以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技術為核心示范生產有機稻米,通過試驗示范和效益分析,總結出配套關鍵技術,為今后江門地區大面積生產有機水稻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有機稻米;稻鴨共作;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42-03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由環境污染、農藥濫用、添加劑超標等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正日益顯現。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了每個家庭關注的重心,是公眾最不放心的“日常衛生安全”問題。人們對安全性高、無污染、品質好的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使有機稻米的生產進入一個漸趨旺盛的時期[1]。稻田減肥減藥是國家現代農業發展行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綠色、生態的稻作模式及管理體系受到了高度關注[2]。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技術正是國家對生態農業發展非常重視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典范,稻鴨共作是利用鴨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為鴨提供勞作、生活、休息的場所以及充足的水、豐富的食物,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稻鴨共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投入,增加稻米的安全性和內在品質,同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所以,稻鴨共作技術是一項種養復合、生態型的綜合農業技術[3]。為摸索出適合川島鎮的有機稻米生產技術和產業化運作模式,2016年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在臺山下川島建立20hm2有機稻米生產示范基地,以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技術為核心,通過試驗示范和效益分析,總結出配套的關鍵技術,并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增產、增收,為今后江門地區大面積生產有機水稻提供科學依據。
1 示范區概況
示范地點位于臺山市川島鎮下川島,下川島面積98.6km2,人口1.68萬。下川島的支柱產業是旅游業和海洋產業,工業較少,特別是化學類工業幾乎沒有,污染源極少,空氣、水等環境資源優秀,為發展有機稻種植提供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條件。目前,川島的種植業主要以水稻為主,耕地面積約1273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980hm2,年總種植面積1949hm2,稻谷總產1.08萬t,約5550kg/hm2。川島現有的水稻品種,多以優質稻為主,米質方面較優良,但產量普遍不高,土地產值低下,若按常規方式種植,價格優勢不明顯,市場競爭力不大,綜合種植效益難以保證,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因此,川島有必要依托自身天然地理、氣候、環境等優勢,針對目前的生產現狀和國內外對安全性高、無污染、品質好的有機稻米的巨大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品種結構和種植模式,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增加市場競爭力,實現水稻產業化轉型。
2016年,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在臺山市下川島建立20hm2有機稻米生產示范基地,選用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象牙香占為示范品種,結合川島鎮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利用稻鴨共作技術生產有機稻米,總結配套關鍵技術,實行良種、良法一起推,以示范基地為基礎,輻射帶動整個下川島,成立有機農產品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逐漸發展形成下川島稻鴨共作生態農業基地。
2 示范效果
2.1 經濟效益 稻鴨共作生產有機稻谷與常規種稻方式相比,種子、耕作、灌溉等費用成本相差不多(見表1),主要差異在肥料、農藥及養鴨方面的投入。稻鴨共作區不使用化肥,僅施用有機肥料,有機肥料成本較高,一般施用有機雞糞肥7500kg/hm2左右,支出約為3750元/hm2,比常規種稻化肥支出多1500元/hm2;稻鴨共作區不使用農藥,只在田塊安裝殺蟲燈,成本比常規種稻的農藥支出省625元/hm2;加上養鴨投入5100元/hm2,稻鴨共作的總投入成本為13670元/hm2。稻鴨共作生產象牙香占稻谷產量為5250kg/hm2(見表2),比常規種稻的產量稍低225kg/hm2左右。由于不施化肥、農藥,稻鴨共作生產出的稻谷安全性和內在品質更高,是常規種植稻谷價格的2~3倍,而且產品供不應求,主要用作高檔稻米的加工銷售。以每公斤有機稻谷8元計,產值42000元/hm2,比常規種植稻谷(谷價為3.2元/kg)產值高24480元/hm2,加上鴨子的產值,稻鴨共作總產值可達49200元/hm2,除去投入的總成本,稻鴨共作生產可獲得純收益35530元/hm2,是常規種稻效益的3倍以上。
2.2 除草效果 稻鴨共作除草效果最為明顯,示范區攔網內所有田埂田間光滑,無雜草生長。這主要是鴨子喜食雜草,不僅包括雜草植株還包括籽實、地下塊莖、根莖。加上鴨群不停地在稻田里運動,形成特有的渾水現象,也是抑制大部分雜草種子萌發的重要原因。
2.3 除蟲效果 鴨子對水稻苗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葉蟬均有較好的控制作用。對于中后期上部害蟲如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采用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方法進行綜合防治。示范區從移栽到收獲均未使用農藥,僅有少量稻縱卷葉螟,而常規種稻方式要施藥2~3次。
2.4 防病效果 鴨子通過捕食灰飛虱等害蟲,減少了病害的傳毒媒介,抑制了大部分病原物的生長。同時由于鴨子的不斷活動,對稻田有中耕松土和改善土壤通透性的效果,剌激了水稻生長,提高了抗逆性。同時,鴨群的不斷活動使水稻基部的枯葉很快脫落,稻田的通風透光性大大增強,因而,紋枯病等得到很好的控制。
2.5 施肥效果 鴨子的排泄物可作有機肥料,有效地補充水稻生長期間對養分的需求,利用率高,肥效顯著,是稻田土壤肥力的重要的補充。據研究,1只鴨子排泄在稻田的糞便可提供50m2水稻所需的氮、磷、鉀用量[4],因此,鴨的糞便具有增肥土壤、改善土壤地力的效應。但稻鴨共作中鴨糞不能完全滿足水稻全生育期的肥料營養需求,因此還需施入其它有機肥料。
3 關鍵配套技術
3.1 選擇優質品種 試驗示范所選用的品種象牙香占是臺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優質常規稻品種,產量約5400~5700kg/hm2,米質達國標和省標優質2級,食味品質82分。象牙香占米粒屬細長型,晶瑩錫透,口感好,生津返甜,并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是用于加工優質高檔大米的優良品種,可作為江門地區有機稻生產的首選品種。
3.2 田塊選擇 生產田塊應選擇符合有機稻米生產要求,遠離市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地勢較為平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且周圍無污染的地塊。本研究示范地點位于臺山市川島鎮下川島,島內工業較少,特別是化學類工業幾乎沒有,污染源極少,空氣、水質等環境資源優秀,為生產綠色有機大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條件。
3.3 水稻的栽植密度 稻鴨共作田水稻的栽植密度既要考慮水稻高產的需要,又要考慮該栽植密度是否適宜鴨子的活動。一般利用機插秧,行距30cm,株距20cm,基本苗約80萬/hm2。這樣的株行距,不僅有利于水稻的高產,也有利于鴨群在株行間穿行,發揮稻鴨共作最佳效果。
3.4 鴨子投放技術 在鴨子投放入田前圍好圍網、搭好鴨棚、架好頻振殺蟲燈,待秧苗移栽回青后即可投放鴨苗,投放300只/hm2鴨苗較為宜。稻鴨共作田插秧后始終保持水層,既有利于水稻生長,也有利于鴨子活動。鴨苗放入稻田后,以自由采食為主,適當飼喂為輔。水稻抽穗揚花時,鴨完成稻鴨共作的田間作業任務,要及時從稻田里收回鴨子,以免對稻穗造成危害,一般鴨子在稻田活動時間為60~70d。
3.5 水漿管理 鴨子放入稻田之前,以3~5cm的淺水為宜,放鴨后稻田始終保持水層,不將渾水排出,防止稻鴨共作形成的渾水養分流失,隨著鴨子的成長水層可逐漸加深,一般保持水層深度≥6cm。如果排水曬田可采用“輪班制”,逐一擱曬,將鴨趕到有水層的稻田。保持淺水對鴨在田間開展各項作業極為有利。
3.6 合理施肥技術 在移栽前一次性施足基肥,以腐熟、長效的有機肥為主,確保不施化學肥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稻米生產。可根據田塊地力水平施用有機雞糞肥5000~10000kg/hm2。追肥以鴨子排泄物還田肥土,基本可以滿足水稻生長發育所需的養份。
3.7 病蟲害防治 就水稻的苗期害蟲、植株中下部害蟲而言,鴨子均有較好的控制效果。但后期三化螟卵塊產于植株葉片中上部,稻縱卷葉螟主要在葉片中上部危害,而此時植株已較高,鴨子作用削弱,可采用頻振殺蟲燈進行物理方法誘殺,建議田間每1hm2安裝1只殺蟲燈。同時利用防蟲網等辦法進行綜合防蟲防鼠。
參考文獻
[1]曹其會.2012年池州市貴池區有機水稻種植技術集成研究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30-31,35.
[2]劉欣,王強盛,許國春,等.稻鴨共作農作系統的生態效應與技術模式[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9):90-96.
[3]胡繼芳.稻鴨共作綠色稻米生產技術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7):17-18.
[4]章家恩,趙美玉,陳進,等.稻鴨共作方式對土壤肥力因素的影響[J].生態環境,2004(4):65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