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君+張華通+吳剛+楊青煥+趙靜

“校企融合,產學研賽創一體化”是一種校企深度合作,通過教學、科研、生產、創業和高職技能競賽緊密結合,五位一體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最終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高職院校,我們需要培養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又能熟練操作的創新型技能人才,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性。現以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質量工程精品資源共享課《林下經濟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為例,探討“校企融合,產學研賽創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
一、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一門技術含量高、實踐性強、應用價值好的職業技能。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作為生物技術的重要分支,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近30年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已經成為生物學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研究技術和手段,逐漸滲透到生物學研究中的各個方面。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中,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快繁脫毒及無病毒苗木的培育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的,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所急需的技術、管理、服務人才。以此為原則,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林下經濟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教學團隊與企業深度合作,體現“教、學、研、創、賽”五位一體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基于崗位工作過程,教學團隊整合企業專家和行業骨干,以科學研究開展教學創新,以創新創業應用職業技能,以技能比賽強化實踐能力。該課程理論教學設計從課程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及國家職業標準和類專業培養目標分析入手,確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對課程內容進行選取和組合(課程內容見表一),而實踐教學設計則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先后與寶健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田園牧歌農林有限公司等簽訂了校企合作項目,以校內實訓、企業實訓、頂崗實習等形式實現教學目標,開展校企共建課程。
二、教學模式的構建
1.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為出發點,以實踐技術能力養成為落腳點,以工作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鑒定為依據,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參照,按工作過程設計學習情境,以實際工作任務構建教學內容及項目,以企業生產實踐的組培苗木為載體,將課程內容模塊化、項目化、堅持理論夠用,注重實踐的原則,強化對本專業就業崗位群所需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課程組培實踐教學選用植物品種時,注重緊跟生產、緊跟政策、緊跟苗木花卉的熱點,參與企業發展林下經濟所需的組培品種,選擇林下種植的林藥、林花模式中的植物為實踐對象。林藥中的鐵皮石斛、金線蓮,適合林間和林下種植的食用菊、微型月季等。隨著農林復合經營的蓬勃發展,組培快繁脫毒優勢日益明顯,在種苗市場上脫毒苗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教學中根據企業生產的需要,脫毒結合快繁,實踐出的材料能立刻用到了生產中,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如下表所示。
2.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都掌握,教學團隊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了講授法、案例法、情景法、討論法以及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對重要理論知識的教學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余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植物組織培養工廠化生產實例、組培生產的規模與生產計劃、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方案的制定等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對某些章節采用情景教學法將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通過老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在仿真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對于植物組織培養的發展前景等,本課程則采用了討論法,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培養思維表達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對于實踐操作,則多采用項目教學法,以項目帶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與創新能力。教師通過布置任務,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制定方案,討論并實施,學生從配制培養基到外植體誘導,從繼代培養到試管苗的生根,再到馴化移栽整一個的組培小型繁育工廠的設計項目,參與全部操作過程,學生在一個學期中可看到自己的實驗成果,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實現了教師指導和學生實訓、理論與實踐、做與學、教室和實訓室有機地結合。同時再與大學生創業項目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3.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的靈魂,是實現教學成果的關鍵。而“校企融合,產學研賽創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實現的根本就是教師有科研和企業生產實踐的能力。在本課程的教學團隊中,有長期從事組織培養技術和植物營養的博士、研究員,為學生們的理論學習、生產實踐甚至創業奠定強有力的基礎;還有長期在組培生產一線的、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取得了幾項國家專利,為本課程的任課教師及學生提供強大的科研技術指導;充分發揮了團隊各自的優勢,將產、學、研合為一起,努力將本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效果提高一個臺階。對于大多數教師,因教學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企業實踐。因此,高職院校應合理安排學校教師的上課時間,如將一學期的課程壓縮為幾周的模塊教學,其余時間將教師安排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在校園里學到生產一線的技能,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4.生產促進教學、高職技能大賽檢驗教學
普通教育有學科競賽,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高職院校舉辦技能比賽,以賽督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全面提升院校自身的實力,對加強自身的內涵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本課程在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生產企業的任務,參與企業交給的某個組培品種外植體誘導及培養的整個過程。實驗室全天對學生開放,多次的操作練習已經產生了一小批生產小能手,這些同學成為技能大賽的人才選拔的候選庫,通過遴選選拔參加高等職業植物組織培養技能大賽。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我院參加了兩屆廣東省高職組織培養技能大賽,獲得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的佳績,成績喜人,證明了“校企融合,產學研賽創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切實可行,行之有效。
三、總結
以《林下經濟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為載體,通過對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農林、生物專業在近3年的學生進行“校企融合,產學研賽創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探索,證明了這一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高職院校中教學與企業一線環境不一致的矛盾,滿足了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實踐需求,實現了校企的短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對接,對于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基金項目: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院級質量工程項目“《林下經濟植物組織培養》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2015zlgc-xj-jpkc01)”,主持人何旭君,趙靜。(第一作者:何旭君,通訊作者:趙靜)]
參考文獻:
[1] 宋揚.植物組織培養/高職高專教育“十二五”規劃建設教材[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
[2]孫軍利等.園藝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方案改革與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6(14):26-29.
[3] 宋娟娟.新型職業教育模式的建立與運用[J].職業, 2011(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