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晨曦之于一日的時光是最初的溫暖;笑容之于待哺的嬰孩是最初的爛漫;而對于古今師者,其諄諄追尋的“最初”又到底是什么呢?是精湛的教學技藝?是擁有淵博的知識體系,還是有著光輝的獲獎經歷、卓著的地位?
一開始,筆者按照哲學本源的方式思考,認為教育的最終對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生,所有都應為培養學生成為有生命力的人為終極目標,這才是教育的最初出發點。那么,這個出發點到底是什么呢?然后,筆者翻閱了大量教育專著,葉瀾教授的“生命教育觀”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她提到“課堂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生命經歷,是師與生生命的涌動和成長的論說,應喚醒許多教師和學生心中塵封已久的理想和追求?!边@個觀點一下子讓筆者有了醍醐灌頂的領悟,發現原來教學的原初應該是——對教學保有最虔誠的生命關懷。
這一教學觀的發現,為筆者的教育生涯開了一扇寶庫之門,讓筆者樂此不疲地吸收著這位教育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將其應用在教育實踐。下面,筆者結合葉瀾教師的“生命化課堂”,談一談在課堂教學上的一些實踐感悟。
(一)初入教壇,陷入教學困惑
踏入語文課堂教學之初,在對待教學的態度上,筆者一直處在創新教學形式和延續傳統的中界點。起初,以抱著顛覆傳統教學形式的方式去備課,發現最后一堂課的時間往往講不了多少知識點,反而造成了拖沓的局面,影響教學進度,效果也不好。后來,專心致力于聽有經驗的老教師的課,發現雖然教學方式有些單調,但往往一堂課設置合理,時間把控較好,教學內容也基本完成。故而筆者開始嚴重懷疑自己太過忠于標新立異的教學方式,但是又對傳統單調的教學形式不太感興趣,最后在迷茫中筆者陷入了“不知如何教”的矛盾。
(二)初識葉瀾,尋找教學突破
這時,筆者開始遍尋答案,想到了哲學本源的思維方式及葉瀾教授的生命教育論。哲學本源要求以實際需要為依據,回歸本質進行思考。于是筆者問了自己三個問題,學生為什么要學習?他們需要學習一些什么?我應該怎么教才能讓他們得以吸收?這三個問題的提出,讓筆者理清了思路。而葉瀾教授的生命教育觀更讓筆者對教學開始頓悟,發現其實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都是次要的,重要的在于學生這個群體,他們是一群具有生命活力、需通過吸收各種教育“養分”、形成完整精神價值體系、并能享受生命本身過程的群體。
對于具體的課堂教學,葉瀾教師在其專著中有一段特別精準的概括:“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具有自身特點的‘個體,其品質、認識、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相互聯系與配合,互相影響與制約,這就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教學過程就是這些‘生命體合成和發展的過程,在‘成就性動機維持下進行持久性學習活動,實現生命的次次超越,使學生個體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并使教師在駕馭新鮮而動人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也能得到自我發展、自我實現?!?/p>
(三)小試牛刀,覓到教學驚喜
認識是行動的指引,當筆者以此為理念開始重新著手備課時,頓時豁然開朗。同時,驚喜地發現,筆者的教學靈感源源不斷,經過幾次試課,學生明顯感覺對課程更有興趣。比如:對于經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講解,筆者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預設,他們從小到大學過很多散文,應該對其很熟悉,并且形成思維定式,認為無非一些很美的文章,就是讀一讀,教師講解分析一下。所以,針對預設,筆者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變被動接受的形式,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散文蘊藏的韻律之美,思想之美、詩性之美。同時,筆者還打破教學形式,想到看過的一個綜藝節目游戲,便是場景模擬體驗法,同時結合音樂、圖片、視頻,進行故事還原敘述、場景實地感悟、心境互換體驗三個環節,將傳統的導入、作家簡介、故事朗讀、文章分析全部融入其中,寓學于樂,沒想到學生對課堂躍躍欲試,爭相進行場景模擬朗讀及模擬表演,并進行想象力續寫,積極發表感言。雖然也許學生沒有太理解散文運用技法,但筆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們愛上了體驗之中朗讀優美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了朱自清當時的心境。
教師的使命不只是無私奉獻,更應該是學會將教學過程當成一種享受的生命體驗,只有真正在工作中體驗到了樂趣和價值,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師生都能帶著一種體驗成長的態度,將自己的生命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生命軌跡中,與他們攜手并肩成長,筆者相信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