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晟


2016年初夏,筆者先后觀看了廣州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廣美)、中國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國美)以及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央美)的畢業作品展。以下是筆者觀后感的分析。
一、繪畫技法
1.數據分析
據筆者現場統計油畫系作品,得出以下數據:廣美42件、國美57件、央美34件(系列作品也歸納為一件)。首先,論非架上繪畫作品的數量來說,廣美油畫系作品中有12件(占28.57%),是三所美院油畫系中非傳統架上作品最多的,而其他兩所美院的油畫系,均有2件(國美占3.51%,央美占5.88%)非架上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央美和國美的一些學生在架上油畫表現之余,也利用非架上媒介來表現自己的主體,使得作品更加豐富和耐看。其次,非具象作品所占的比重來看,廣美同樣也是處于第一位,有19件(占45.23%),而央美和國美分別有4件(占11.76%)和11件(占19.29%),見圖1。最后,畫面尺寸方面,國美是三所院校中是最大的,它的的大部分作品幾乎比廣美和央美的尺寸要大一倍。
圖1 非架上和非具象作品比例
2.個人感覺
在廣美的畢業展中,油畫作品的形式風格,多為平滑細膩到幾乎沒有筆觸,繪畫均為硬邊油畫,即擁有明確的邊緣線。而國美學生對于畫風的選擇更加多元,雖然在具象繪畫方面,國美并不比廣美細致,但國美學生也用自己的方法將這種粗糙轉變為縱情的撒歡。央美多為傳統具象寫實。這次畢業展中,雖然央美也不乏有《村婦》《鏡》《噴絲間》和《都將隕落》等預料之內的傳統寫實形式作品,但是央美也有《#65》《五點半的rainbow巴士》《噓》和《窺知》等“體制外”的非傳統具象作品。在作品的細膩程度上,央美介乎于國美和廣美之間。
3.分析與評價
在央美的畢業展中,筆者很難從作品中找到央美的特色、傾向和主旋律,其作品特點主題分散、畫風各異。反觀廣美,作品更加傾向于歐美的非具象、概念化風格。繪畫的柔和性和平整性與嶺南人細膩的性格不謀而合。然而它們風格太平整,平整到想讓人打破。造成廣美油畫過于平整的原因除了地域影響之外,還有教學傾向,學生對作品態度等。廣美的教師在教學時更加偏向于鉆研作品的意義內涵,以此讓作品豐滿,忽略了技法多樣性的研究教學。在強調表達清晰的情況下,勢必會使作品表現的形式趨向單一。
相比前兩者,位處江南水鄉的國美學生則是依水而習,既有西湖水的平靜,又有錢塘江水的波濤澎湃。國美所處的城市并不像廣美和央美那樣擁有優良的信息資源,而是位于既非一線城市、又非三線城市的杭州,距離經濟發達、信息順暢的上海不近不遠。但是這種環境和距離則恰到好處,使得國美學生能在保留國美積淀的特色技法之余,還能夠自由發揮自己所喜愛的技法和其他藝術形式予以伴隨。在材料運用和畫面張力把握上,國美的教師比其他兩所美院更加關注,因而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這些技法。在尺幅大小上,國美所強調的這種大尺幅繪畫,明顯更符合未來展覽的要求。
綜合這三家美院,論畫面活躍性來說國美當屬第一,其次為廣美與央美。雖然作品的表現技法在某些行內人看來無足輕重,但是筆者認為組成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元素是觀眾;觀眾在面對作品所感受到的第一點便是它最為表面的技法,也就是一個作品的外在的靈魂。若沒有人的觀看,作品還能稱之為作品嗎?
二、作品內涵
1.數據統計
在作品的內涵上,盡管有少數作品內涵難以分析,筆者依然將作品的內涵切入角度分為社會現實、哲學邏輯和文學人際三個大類進行歸類分析。“社會現實”主題是較為直接反映當今世界所發生的時事和現象;“哲學邏輯”主題是對于世界抽象的規則認識;“文學人際”主題是傾向于情感的抒發和對于人際問題的探討。三大類分別在這三所美術院校進行排名(某些作品擁有多個切入角度,因此會重復計數),見圖2。由圖2可知:央美最多為社會現實類作品占58.82%(包括“社會現實+文學人際”)、國美最多為文學人際類作品占68.42%(包括“哲學邏輯+文學人際”和“社會現實+文學人際”)而廣美排名最多為哲學邏輯的作品占40.47%(包括哲學邏輯+文學人際)。而在排名第二多的作品當中:央美為文學人際占47.05%、國美為社會現實29.82%、廣美為文學人性占30.95%。由此可見除國美外,其他兩所美院數量排第二內涵角度的與第一實際差距不大。
2.個人感覺
在這三大學院的畢業展中,除去央美之外,國美與廣美無論形式與主題選材上都讓觀者感受到各自的一個潛在規律,或者說是兩者的作品都擁有自己各自的特點。與之相比,央美的特點就比較難發現。
先看看國美,國美文化的西湖情節在畢業展上尤為凸顯,《西湖時空》《水之印記》和《湖中凈月》等一批湖文化的作品紛紛表達著自己的西湖情懷,順帶一提的是這一類作品并非我們猜想的那樣是直觀的風景寫生,而是抽象的概念繪畫。而且在文化民俗上也有較好的了解和運用,例如,綜合材料《塔》系列作品無不向觀者暗喻著《白蛇傳》里的雷峰塔,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作品《湖中凈月》系列,是在探討在暫態的經驗與涌動的現實之間、在物質與概念之間畫家的位置和性質的哲學邏輯性問題。在一些作品中,也可看出國美學生的生活模式,如《幸福的失聯》、《關于夜晚和失眠世界系列》等。
關于選材前衛的廣美在形式上走向極端分化,一種是極為傳統的具象繪畫,例如《說道》與《憩》等,但其中也有大膽的嘗試,如《說道》打破了繪畫時空的停止性而使用了類似長時間曝光的方式表現人的運動。而另一種極端則為極度抽象表現,其中《域》與《線與塊面構成系列》運用了西方現代藝術時期的公式化構成主義,而《地球是空心的》等一系列象征主義形式主義作品無不反映著20世紀的影子。
相對于前兩者,央美則較為分散多樣。其中《車站》《嘆息》和《我》這類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是央美的常態。但是在社會行動中誕生的《往返在聲波和光波之間》、波瀾壯闊的《氵也》、充滿著佛教“空無”文化的《無限》和人文主義的《花鏡月》等意像和綜合材料作品也讓人眼前一亮。在《交叉的視線》中,可以看到央美學生對生活中極為細致的關注與感悟。央美的作品的場景常為靜謐氣氛,最為典型的即作品《夜》,在這一點上,央美與廣美極為類似。
3.分析與評價
內涵的切入角度便是包裹在畫面外衣下實在的靈魂,由它便可以區分一幅畫是升華為藝術品,還是淪為工藝品。
在國美,更多的作品凸顯著它特有的文學藝術性的傾向,如《來自神話的意像》體現的是作者對于西方神話的直觀感受的總和,而更有甚者如《荒誕》那樣,在反常的場景中,表達的是作者年輕狂傲和對于世俗社會的批判。這些說明了,國美學生相較于其他兩所院校他們對課外書籍的閱讀是充分且多樣化的。在杭州這種作為以旅游業發達的非一線城市,飄蕩著一種“小資”的情調,這在《關于夜晚和失眠世界系列》《小世界》《大植物系列》等那些反映畫者生活元素的繪畫,在廣美與央美的作品中從未出現。而且在輔助敘述的介紹文本上,筆者認為國美是做得最到位的,雖然有少數人有賣弄術語,不好好說話之嫌,但是文本介紹的平均字數都高過廣美和央美。作為與社會積極溝通的當代藝術中,筆者認為文本也是一個作者和觀眾交流的渠道,
這也與央美學子重視社會參與的主張形成區別。評論家尹吉男先生把中央美術的風格稱為“近距離”,因為他們都是近距離觀察著生活。雖然央美和國美同樣都關注生活周邊,但是相比國美央美,他們的眼光顯然走出校園、走出北京城區。《蜻蜓——自閉癥孩童的世界》是在作者對于自閉癥進行了細致的采訪調查后孕育而出;而《窺知》則是,對于現在的射線式安檢的新的解讀;《#65》更是對于恐怖主義肆虐下,中國偏激輿論對新疆人民的形象和尊嚴傷害的直面討論;也有人回歸探討生命最為本質的問題——《輪回》,從生命的誕生到自己孕育新生命,再到自己生命的枯竭,以一種女性的視角來看待人生意義,在廣美的《一個混雜的,男性的,女性的,觀看視角的場景》也找到相似的女權向題材。
廣美在題材的選擇上,充分地響應了沈少民的“這里沒有問題?”的“扣問題”態度。在《游樂生產》系列中,作者通過游樂園的元素來探討被表面華麗所掩蓋的骯臟現實,批判了當代社會中過度以人為中心的價值模式?!稑穲@》用拉康哲學體系中的“大他者”言說模式,探討過度憑借經驗觀察對象的問題;《潛意識的羅格斯》更是直接運用希臘早期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規則學說去面對未來的隨機的人生。這些畫無一不展現著廣美教師的教學指向——對于世界運行和人生的哲學探討。
三、靈感起源
1.數據統計
和平年代下,人們的需求在物質富裕滿足之后便是精神追求。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相比以前更加復雜,他們作品的出發點也會更加傾向復雜的內心。在統計完內涵之余,筆者也對畢業生的創作出發點產生好奇,筆者從作品的反映和文本釋義上進行觀察,在央美作品中從內心為出發點占總作品數量的50.00%、國美為52.63%、廣美為47.61%,三所院校均有一半的作品是從內心出發的。
2.分析與評價
上述的數據顯示了這種傾向并非是某一所美術學院所特有,而是三所美院共同的大趨。隨著信息交互媒介的迅猛發展,那種足不出戶觀天下的愿景正在實現。但是我們在景觀社會下被分割打散,在觀察世界的視角可以被個人隨意定制和引導后,便產生了一個群居性動物本能深處的孤獨感。加之美術行業有可以避世的特殊性質,以及教師的引導,這種孤獨感則會在藝術生群體中得以維持,甚至膨脹。在這種趨勢下,美術生的靈感的來源將會逐漸轉向內心。
四、總結
社會、哲學、文學分別成為了央美、廣美、國美這三所美術學院的代表。盡管央美的形式過于眼花繚亂。但依然有一些學生并未追趕潮流,面對近乎文字游戲的概念和符號的旋渦,仍然用自己最為樸實的繪畫語言描寫社會上最為真切的變遷。廣美學子,在處于日趨頻繁化的國際交流網中,主動選擇對外溝通,盡管這樣會丟失自我本土特色的風險,但是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向觀眾展現了當代藝術中的新趨勢和新觀點。并且這種主動尋找當今藝術中、社會中問題的探究態度是在其他兩所院校的畢業作品中絕不常見。而國美的作品則是最能體現出一個大學生他本身特有的青春與活力。相比前兩者高瞻遠矚的作品,國美學生將視野聚焦在自己周邊的生活元素上。但是他們也具有冒險精神,在材料運用和畫面張力上大膽探索,表現得游刃有余,靜中顯動,展現了一個當代青年所應具備的輕狂和浪漫。
即便每所學校的畢業展上都反映出自己的某些不完美的地方,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缺陷也代表者中國當代藝術的多樣性。不同的學院以自己的教育傾向將學子們最為純真的藝術靈感進行打磨,從而讓他們的作品更加的熠熠生輝。當然,我們在感嘆著總體的多樣性的時候,同時也要關注各個院校作為個體面對多樣化下的包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