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孝學 章學來
摘 要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使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改革現有的育人模式,貫徹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實施創新教育,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師資和學生,加快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 師資 學生 創新能力 實踐動手能力 國際視野
0引言
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高等教育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并引進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觀念和體制,但其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引導下,我國高等教育所建立的是單一的、過分強化專業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過窄、過專、過深的專業課程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日益暴露出弊端,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和視野較窄,實踐動手能力不足,創新能力差。
1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
在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過程中,廣大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應首先主動接受創新教育,開闊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使自身的能力不斷提高,以符合創新教育的需求。
1.1應建立新型教育理念
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重視過程學習和實踐活動,建立新型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大膽質疑與創新,深刻地了解創新教育的實質和內涵,積極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1.2要有“博”與“專”相統一的知識結構基礎
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熟悉理論創新的方法,并能有意識地引進移植到教學過程中去,才能對學生創新活動進行引導和啟發,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及科研活動。
1.3應勇于在教學改革中走新路
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創造有特色的、因才施教的教學模式,勇于探索和創新。
1.4培養自己獨特的個性品質
如自信、喜歡挑戰性工作,熱愛創造性學生,興趣廣泛,具有開放性等。
1.5應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中青年時期是實現創新突破的峰值年齡。因此,高校必須建立起有利于中青年優秀人才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的外部環境。鼓勵和支持他們在科技前沿領域和重大戰略方向上獨立進行創新研究與發展工作。學校和各級領導應注意發揮激勵機制的效應,激發中青年教師的創新熱情,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其拼搏奮進,盡早脫穎而出。
2高校人才培養的思考
2.1積極培養創新人才
一方面強化“創新”教育的觀念,為學生設計合理的知識結構從內容上說包括:比較寬厚的基礎知識,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主要學科和相鄰學科的前沿知識,必要的橫向學科知識和科學方法論知識,一般的文化和社會知識。并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必須突出“創新”。
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和辯證統一。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掌握足夠廣度和深度的知識是培養素質和提高能力的根基,目前高等學校學生對相鄰學科知識重視不夠,學校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引導工作,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加以改善。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的知識可以促進能力的增強,強的能力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取,其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學校的薄弱環節,開設有關創新方面的課程,建立各級創新協會,吸收有創新興趣的學生,定期舉辦校際創新比賽。
第三方面要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發展。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并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2.2積極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學生
一方面重視多途徑的實踐教學,抓住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創新能力,特別要重視本科生畢業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尤其是研究生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全面鍛煉和培養的重要環節,應強調所選課題的前沿性、方法的新穎性,結論的實效性。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渠道,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擴大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并不斷提高其層次。
2.3科研方面應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
與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聯臺、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區域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2.4積極培養具有廣闊視野的學生
一方面必須深化教學改革、拓寬專業口徑、開闊學生視野。首先是按照市場經濟發展和變化,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調整、改造、重組現有專業,增強專業適應性。其次是按照拓寬基礎,淡化專業意識、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綜合考慮調整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然后是要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另一方面改進現有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制度,拓展學生視野,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的創造性學習。使學生抱著批判、思考的態度學習,不盲目崇拜權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中與眾不同的疑問和與眾不同的觀念。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交流,改變過去“唯分數為準”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重視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新評價體系。
3結束語
在學生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教學團隊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科學教育、興趣教學為指導思想,打破傳統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體系,創建創新、實踐和國際視野培養三維并重的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倡導走出去,請進來的交流理念,鍛煉了一支創新能力較強的教學團隊,教學改革成果顯著,同時培養大量創新型有國際視野的復合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德剛.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報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405-412.
[2] 陳保輝,張寶剛.創造思維與技巧[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3-12.
[3] 高國富.知識經濟邊沿的中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