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煒
在河南有一位這樣的企業家,他在少年時代即胸懷遠大理想,整個青、壯年時期,他通過艱苦奮斗,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創造出驚人的財富。他始終堅持“創造價值,服務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矢志不渝,初心不改,以一顆博大的愛心,一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書寫出一片“為富者大仁”的扶貧情懷。
他,就是連續三年蟬聯河南省首富的“中國豬倌”秦英林。
少年壯志戰貧困
秦英林的家鄉在河南省內鄉縣馬山口鎮河西村。60年代的中國農村普遍貧困,河西村自然也不例外。秦家7個孩子,幾畝薄地,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農民一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八十年代,秦英林已上高中,他勸說父母拿出積蓄養豬,結果由于遭遇了疫病導致大部分豬死亡,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賠上了老本。吃了虧的秦英林不僅不放棄,反而“一根筋”的認定了養豬脫貧致富這條路。1985年,他主動放棄了保送上大學學習化學專業的機會,考進河南農業大學,主攻畜牧專業。1992年,秦英林辭去公職回到家鄉,和妻子一起壘起豬圈,從22頭豬起步,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第一個十年,秦英林歷盡酸甜苦辣,他咬牙堅持,第二個十年,他的牧原集團生豬出欄量突破100萬頭,晉身行業龍頭行列。2009年,秦英林還被請進中南海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建言獻策,被溫總理親切地稱為“學士豬倌”。
秦英林致富了,心里一天也沒忘記過鄉親們。2009年,河南小麥收獲季節遭遇陰雨連綿,麥子在地里發了芽,農民一年的辛勞眼見著要打水漂。就在政府為難、農民陷入絕望時,秦英林面對公司其他高管的遲疑與反對,毅然做出決定:“我們按照好小麥的價格,向農民敞開收購!”他說,“農民最窮最苦,企業家整天講社會責任,現在他們有難,我們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牧原以好小麥的價格收購了農民賣不出去的6.96萬噸芽麥,使6個縣(市)32個鄉鎮近150萬農民“受災不受損”。收芽麥總計花費3個多億,而2008年底牧原的總資產才3.5億,這使牧原不僅掏空了腰包,還背上了沉重的銀行貸款,甚至面臨破產的可能。秦英林在董事會上堅定陳詞:“如果公司破產了,我死了,請你們在我的墓碑上寫下‘秦英林因收芽麥而死!”
秦英林最初扶貧是從生他養他的村子開始的。河西村地少人多,人均僅3分地。村主任張國甫告訴記者:“我們村從前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不是一般的窮啊!”
秦英林不僅自己養豬致富,還號召大家一塊兒養豬。三十年下來,河西村300多戶,有200多戶都是養豬專業戶,其他幾十戶雖不直接養豬,也多半從事和養豬相關的生產活動。對于養殖戶,牧原以優惠價格提供種豬,還全程免費提供養殖、防疫技術指導。村子里還有200多名勞力直接去牧原上班掙工資。張國甫告訴記者,目前,該村平均每戶年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家產上千萬的有5戶,上百萬的有100多戶,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這天上地下的差別全因有了秦英林啊!
村民的腰包鼓了,可村集體經濟還是空白,2014年,秦英林拿出2800萬元,加上村里部分貸款,在河西村建起一排商鋪。商鋪每年收入的70多萬元租金全部歸村里。張國甫說,到2017年,村里即可還清貸款,從2018年起,村里就可以給村民們分紅了。按照秦英林要求,村里每年將拿出50萬元專款用于幫扶貧困戶。
村里原有11戶貧困戶,其中有2戶有勞力的去年被特招進牧原上班,已經脫貧。剩下的9戶都屬于年老殘疾無勞力類,對此,村里規定80歲以上老人,每月補助300元,平時患病,可根據情況補貼1000-2000元。2018年,全部脫貧不成問題。
記者離開時,走在河西村巷道間,只見夕陽燦燦,炊煙裊裊,有收工歸來的青壯勞力熱絡地相互招呼,有老媼老翁在聊天逗樂,有放學歸來的孩童追逐打鬧,加上雞鳴狗吠,頗為熱鬧……
當下,北方一些村莊勞力外流,蕭條衰敗,淪為空心村,已成為社會共同憂慮,引起中央高度重視,而河西村卻呈現出人氣鼎盛、生機勃勃的局面,這一切,都發軔于三十多年前那個叫秦英林的少年最初的夢想。
培養一個孩子,脫貧一個家庭
當年,秦英林參加高考通過自身努力改變了命運,所以對“知識改變命運”,有特別深刻的理解。扶貧先扶智,教育要先行,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母校河西小學。他下定決心,要讓河西小學的孩子們享受到高品質教育,絕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2006年,秦英林在河西小學設立牧原教育基金,幫助其建設校舍,美化校園,完善各項教學設施。2008年起,秦英林又拿出專項資金給河西小學所有教師每月發放1000元補貼,年底還拿出真金白銀表彰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了教師愛崗敬業的熱情,也徹底扭轉了長期以來優秀師資持續外流的局面。
截至目前,牧原已累計資助河西小學200多萬元。隨著牧原教育基金的持續投入,學校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穩居全鎮前列,2016年河西小學綜合成績、學生總數均位居全鎮第1名。同時,河西小學年可招收學生數量從早年的100余名攀升到800余名,成為馬山口鎮有名的窗口小學,連年被評為內鄉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學校。
內鄉縣第一高中也是秦英林的母校。2014年起秦英林開始資助這所中學,連續三年分別捐資200萬元、230萬元、320萬元,隨著資金投入節節攀升,該校教學質量一路高歌猛進,2016年有6人考取北大、清華,創下該縣史上最好高考成績,晉階南陽市一流名校。
秦英林關注的不僅是母校,馬山口鎮老莊小學在牧原教育基金會持續資助下成功“逆襲”的故事更加讓人震撼。過去,老莊小學綜合成績在鎮上年年倒數墊底,2012年,老莊小學牧原教育基金設立,當年,該小學整體成績即由全鎮第18名上升到第11名,2013年上升到第7名,2014年后其教學成績穩居全鎮前三名,并一度取得全鎮第一的碩果。
如今,曾經灰頭土臉的老莊小學也成為了鎮小學中的“明星校”,這讓秦英林備受鼓舞,更堅定了他教育扶貧的決心。
“培養一名優秀學生,就能徹底脫貧一個家庭,播種一份希望,成就一個未來,繁榮整個社會。對教育事業的資助和支持要規范化和常態化,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教育積極性,才能幫助更多的貧困生獲得教育機會。”秦英林對如何持續支撐內鄉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考慮得愈發深遠,2015年12月,內鄉縣牧原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作為發起人,秦英林個人捐資500萬元作為原始基金。次年,又捐贈1000萬元。內鄉縣也明確提出“打造內鄉教育高地”的宏偉目標,強調要把教育打造成品牌,要通過教育發展拉動“三產”,拉動服務,拉動相關產業,拉動脫貧。
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2016年,內鄉縣政府與北京師范大學簽訂區域教育合作項目協議,約定共同努力完成“3321計劃”,即三年內培育打造30所名校、30位名校長、200位名師、100位名班主任。同時,開展“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教育發展戰略咨詢、北師大附校對接合作等八個項目。
本次合作將向北師大提供不少于1000萬元的開展工作所需經費,同時依托牧原教育基金會全額支付“內鄉好老師”獎金。日前,第一筆費用334萬元已支付完畢,其中內鄉縣政府出資100萬元,牧原教育基金會出資234萬元。
2013-2016年,秦英林累計向南陽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660萬元。2016年8月23日,牧原集團向南陽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200萬元,用于對包含6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在內的貧困生資助。8月25日,牧原再度向該基金會捐資161萬元,全面惠及南陽區域12個縣,湖北省鐘祥等區域的570名貧困大學生。
自2008年以來,牧原已經連續捐資697.4萬元,資助全國各地2341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以教育扶貧的方式為眾多貧困家庭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牧原產業扶貧模式:兩個全覆蓋
2016年12月24日,內鄉縣王店鎮均張村貧困戶張振俠領到了800元“入股分紅”金。和他一樣在當年8月加入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的首批1735戶貧困戶這次共領到第一筆“入股分紅”金138.8萬元。該社每季度給貧困戶分紅一次,每次800元,全年共計3200元。同時,牧原集團無償將養豬場豬舍屋頂及空地交給政府建設光伏發電設施,發電收入歸貧困戶,戶均年收入3000元。兩項算下來,貧困戶一年收入可達6200元。這就是牧原針對內鄉縣貧困戶養殖+光伏的“兩個全覆蓋”扶貧模式。
張振俠一家三口,妻子癡呆,自己遭遇車禍留下殘疾,多年貧困,曾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在代表貧困戶發言時動情地說:“過去貧困,讓人笑話,今天拿到分紅,心里踏實。感謝政府,感謝銀行,感謝牧原,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秦英林提出要讓更多貧困戶走向富裕,并且走得有價值、有意義、有自信。公司以生豬養殖產業為載體,發展養殖扶貧事業。
牧原公司與內鄉縣政府、南陽市人行、國開行和信用社一道,在實踐中探索出的“政府+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的“5+”扶貧模式,即:
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政府組織下組成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取得扶貧貸款后將資金委托合作社統一管理,合作社按照牧原的標準與要求建設規模化生豬養殖體系及輔助設施,牧原向合作社租賃資產從事生豬養殖并支付租金,合作社收到租金后支付貸款本息并向社員分配收益,貧困戶社員分得的收益可確保其脫貧。該模式僅內鄉縣就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3020戶。
目前,該模式已在南陽市社旗縣、安陽市滑縣、安徽潁上縣等多個貧困縣開始復制實施。
牧原集團乘風而進,陸續在全國2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5個省級貧困縣投資發展,目前累計投資金額超過5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近萬個。
內鄉縣余關鄉黃楝村曾經是貧困村。牧原集團于2009年在該村投資建設了30萬頭規模的養殖場,吸納貧困戶進場就業,帶動該村及周邊貧困村民近百人,戶年均增收5萬元。同時,牧原又出資數百萬元扶持該村建設新農村社區,全村集中居住,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務。目前,該村已成為我國首批“最美鄉村”,河南首批“最美鄉村”。當地農民為感謝牧原公司,把社區命名為“牧原興盛社區”。
牧原式“花樣扶貧”
多年來,秦英林以扶貧為己任,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可謂“花樣百出”。
一是基金扶貧。2017年3月,在中國證監會的政策指導下,由牧原集團主導,并聯合部分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創新扶貧方式,設立中證焦桐扶貧產業基金。注冊資本2億元,基金規模不超過50億元,首期擬為20億元,該基金擬投向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專注于投資貧困地區企業以及能為貧困縣提供產業協同的企業,通過產業引導和龍頭企業發展帶動扶貧,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中證焦桐已與內鄉縣、鎮平縣、桐柏縣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并對各貧困縣的10余家企業進行了走訪和盡職調查,下一步將整合多方資源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二是合同種植扶貧。牧原集團與南陽想念食品合作,與貧困戶簽訂小麥高價收購合同。牧原集團提供種子、肥料和保險等資源,“想念”向農戶提供收割服務,解決貧困戶糧食銷售價格上不去的問題。現已帶動20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輻射小麥種植10000畝,戶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三是高效農業扶貧。牧原集團投資4200多萬元,引進以色列先進技術,建設現代化蔬菜溫室大棚,出資金購買種苗、肥料等生產物資,聘請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對貧困戶實行包棚生產,大棚獲得收入實行五五分成。貧困戶可在沒有任何經營風險的情況下實現脫貧致富,現已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0余戶,每戶年增收1.5萬元。
四是就業扶貧。牧原集團在貧困縣投資建場,招聘員工時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對貧困戶沒有學歷、年齡要求,只要有一定勞力都接收。勞力較好的經免費培訓將其轉化為現代養豬技術工人,勞力弱的安排在門衛、衛生員等公益崗位上,集團尤其歡迎貧困戶家的大學畢業生,對他們開啟免面試綠色通道。這些貧困戶的子女入職后每年可增收5-7萬元,實現“一人工作全家脫貧”。此方式僅在內鄉縣就帶動500戶貧困戶增收。
記者走訪了內鄉縣瑞東鎮董堂村貧困戶董景顏。今年40歲的董景顏和妻子都屬于一級殘疾,家中還有個兩歲幼女,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牧原集團接收他為場區衛生員,平時就負責維護場區衛生,試用期月工資3000元,轉正后還有提升空間,并享有五險一金和節假日福利。考慮到其妻需要照顧,公司免費提供單間讓他把妻子接來同住。董景顏對當下狀態十分滿意,“很輕松就把錢掙了。這么大的公司,有保障,以后就是我的靠山了!我現在正攢錢呢,準備把家里的房子收拾一下,也把日子過到人前去。”
五是對口幫扶。牧原集團在內鄉縣對口幫扶樊崗村、馬溝村兩個貧困村。兩個村莊的貧困戶已經全部加入聚愛合作社,通過金融扶貧實現脫貧。同時,公司優先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自愿到公司上班。并且,公司為方便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將馬溝小學周邊的土路硬化為水泥路,還為學生購買生活、學習用品,給貧困戶家庭的學生提供助學金。目前,兩村無一學生因貧輟學。
在一次電視演講中,秦英林說“讓企業強大發展、基業長青的DNA就是企業責任、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他還說,“財富的積累聚合社會八方資源,財富不屬于個人,也不屬于企業,而是屬于社會。”
多年來,秦英林及牧原集團用于扶貧的捐資累計達1.1億元,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他關于責任和財富的理念。人們堅信,有秦英林和他率領的牧原集團的助力攻堅,牧原所覆蓋的全國12個省31個市67個縣的1000多個村的脫貧致富工作定將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