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偉
“手中握著格桑花呀/美得讓我忘了摘下/你的真/帶著香……”在通往河南省新縣周河鄉的盤山路上,沿途格桑花一路絢爛,隨風搖曳。山勢起伏上下,如這婉轉輕盈的曲調。“格桑”在藏語里是“幸福”的意思,從新縣縣城驅車行駛半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這個正走在幸福路上的地方,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周河鄉。
“這是野生的油茶樹,每棵都有三四十年了。”在一人多高的油茶旁,新縣綠達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國勇如是介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蔥郁,幾乎沒有枯枝斷條,樹下難見雜生的灌木。看著這片規整的油茶林,不禁讓人感嘆管理的用心。熊國勇介紹說,就在一年多前,這片油茶山還處于撂荒的狀態。
荒山變寶山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其油酸及亞油酸含量均高于“油中之王”的橄欖油,早在2004年,中國油茶籽油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為“全球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新縣周河鄉境內有天然油茶林近10萬畝,素有“中原油茶第一鄉”的美譽。
“我眼睛不好,兒子出去打工了,山沒人管。”周河鄉周河村74歲的貧困戶周緒珍,和一個兒子過日子。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方便,加上眼睛受過傷,村里分的20畝茶山全荒著。周河鄉下轄11個行政村,其中有4個貧困村,貧困戶799戶。多年以來,占據天然資源優勢的周河鄉,因茶油種植分散、銷路不通等原因得不到發展,很多農戶的茶山基本上沒人管理。
現在,這些天然油茶都有了“大管家”。2016年3月,羚銳集團旗下公司信陽綠達山油茶資源發展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周河鄉油茶示范基地,將農戶的油茶園流轉到合作社,對低產油茶園實行綜合改造,統一管理,油茶籽集中收購。截至目前,合作社已與周河鄉近2800戶農戶簽訂了《茶園流轉協議》,流轉天然油茶園近6萬畝,其中貧困戶1.4萬畝。“改造后的茶油畝產由原來的7.5千克提高到15千克,戶年均增收1.2萬元。”熊國勇介紹說。
“茶山改造和日常管理優先雇傭貧困戶。”熊國勇補充道,合作社借鑒地方扶貧辦的做法,按照“一戶一檔”建立貧困戶檔案,開展入戶走訪,找準致貧原因,在尊重貧困戶意愿的基礎上,簽訂油茶籽收購合同,以每斤高于市場價2毛錢的價格收購。
“茶園變綠色工廠,茶農當產業工人。”對于合作社的脫貧模式和方向,羚銳集團董事長熊維政有著清醒的認識。羚銳集團現已建成年產5000噸精制山茶油生產線,同時計劃投資5億元分期建成年產3萬噸精制山茶油生產線、1億粒茶油軟膠囊生產線、3000噸茶皂素生產線、2萬噸飼料肥料生產線、20萬噸油脂儲備及河南省木本油檢驗中心等項目。
熊維政介紹說,接下來的三年里,羚銳集團將在全鄉建立11個油茶基地服務站,力爭在一至兩年時間流轉10萬畝油茶園,完成低產園改造6萬畝,把油茶產業發展成為全縣的富民產業;同時打造全鄉有機油茶種植、油茶花觀光、油茶文化三大新興產業,進一步鞏固“中原油茶第一鄉”品牌形象。把綠山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一條貧困戶穩定脫貧、產業長足發展、企業持續增效的幸福之路。
小基地,大項目
在位于新縣滸灣鄉的羚銳制藥中藥材示范基地,幾位農戶正忙著搬運水蛭苗。他們有的來自附近的村子,有的是從別的鄉趕過來學習的。路邊分隔開的地塊里,顛茄草、延胡索、丹參、白芷、白芍、杜仲、麥冬、射干、前胡……大田里少見的藥材,成片兒成片兒旺盛地長著。“這里培育的藥材苗子對全縣的貧困戶免費,對非貧困戶收取一定的費用。”旁邊的信陽羚銳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汪大宏介紹說,農戶來基地學習種植技術后,可以回去種植。新縣地處亞熱帶北部的大別山腹地,屬于江淮分水、南北交界地帶,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是發展中藥材產業的理想環境。
種植戶種植藥材之后,公司設定保底回收價,統一進行回收,如果市場價高于保底價時,按市場價回收;如果市場價低于保底價,則按保底價回收。2016年顛茄草(干品)以每公斤高于保底價4元的市場價收購,農戶每畝毛收益可達3600元。
“除道地藥材外,基地引進外地的藥材試種,成功后向當地農戶推廣。”羚銳集團董事長熊維政說。大別山區是天然的中藥材寶庫,境內有各類道地藥材2000余種,該地處于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境內動植物呈現很強的多樣性。羚銳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管、產、學、研相結合,向種植戶提供種苗,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協議回收藥材,同時吸納當地農民到藥材基地務工掙錢,幫帶農民增收脫貧。
目前,羚銳中藥材在信陽市的推廣種植面積達到3097畝,輻射帶動781戶貧困戶增收。通過種植顛茄草、出租土地、參與合作社生產勞動等方式,貧困戶每戶每年可獲得經濟收入3000元以上。根據已簽約和意向簽約的種植戶情況,預計2019年前種植面積達到一萬畝,每個農戶每年將從中獲得7000元以上的經濟收入。
中藥種植僅是羚銳產業扶貧的一方面。據了解,羚銳集團的戰略投資重點始終沒有離開老區,一系列重點項目的實施拉動了當地城建、物流、旅游、種植、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延伸了產業鏈條,先后帶動上萬人就業脫貧。羚銳制藥的包裝車間如果采用全自動化包裝線,僅需幾十名包裝工人,但為了緩解當地就業壓力,增加生產成本,在各個生產環節盡可能使用人工,僅包裝車間安置500余人就業。2009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到羚銳集團調研時,對羚銳集團“一人進廠、全家脫貧”的扶貧效益,給予了“羚銳是一個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的高度評價。
感恩之心常在
“企業成立之初得到了社會的支持,企業發展壯大了,要以感恩情懷回報社會,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談到一路走來的扶貧路,羚銳集團董事長熊維政如是說道。
1988年依靠扶貧貸款起家的羚銳,自始至終沒有忘記回饋扶貧。2008年1月,河南省羚銳老區扶貧幫困基金會成立,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建立了常態化的扶貧幫困機制。以此為專業平臺開展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愛老敬老、扶殘助殘等公益活動,向社會累計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捐資建設羚銳希望小學,到長期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兵團農墾十三師紅星四場,再到連續近十年參與以“情系西藏·關愛阿里”為主題的愛心捐助活動,羚銳集團的公益步伐已從老區走向邊區、民族地區和更多的貧困地區。1998年洪災、2008年南方雪災、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后,羚銳集團第一時間組織捐款贈物,及時將救援物資運送到受災地區。
2016年,羚銳集團高管、黨員和團員帶頭捐助新縣殘聯價值20余萬元的藥品,為新縣400余戶貧困家庭殘疾人送去關愛。河南省羚銳老區扶貧幫困基金會捐助近40萬元幫扶定點扶貧的熊灣村3個貧困戶修繕、修建房屋。羚銳集團鼓勵員工參與“醫療救助”公益保險項目,關愛新縣孤貧兒童;“扶貧日”期間,組織開展為貧困鄉親送“溫暖包裹”“愛心包裹”等活動。
同年5月,羚銳制藥聯合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等啟動實施了“青年之聲·點亮未來·守護健康”愛心萬里行活動,行程16445公里,歷時3個月,為11個省份的留守兒童地區、貧困山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百余個行政村的63所留守兒童學校送去了1000多萬元的愛心物資。
教育方面,羚銳集團連續10多年向考上大學的貧寒學子捐贈助學金,1000余名學子得到資助,累計資助金額114余萬元。2016年羚銳集團成立羚銳關工委,將辦公室設在基金會辦公室,并聯合新縣關工委、婦聯資助120名孤貧兒童,為他們提供價值10萬元的助學金和學習用品。
因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成績突出,羚銳制藥先后獲得了“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集團董事長熊維政獲評“中國扶貧開發典型人物”。
“也是基于這樣一種感恩之心,今年我們入股了中證焦桐扶貧產業基金。”談到公司接下來的扶貧舉措,熊維政如是說,“羚銳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和證監會的扶貧政策,希望民營資本能為扶貧做出貢獻。”據了解,中證焦桐扶貧產業基金是第一支由來自貧困地區的上市公司發起設立的基金,將面向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老區之情,做好企業回饋社會,這是我的扶貧理念。”熊維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