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毓++王麗波++姚艷++葉建州
摘要: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疾病,難治病,是指皮膚黏膜由于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局限性水腫。通過綜合近年來文獻報道的中醫對該病的辨證分型、臨床用藥等方面內容,為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中醫辨治;綜述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7-0081-02
蕁麻疹,俗稱風團塊,屬中醫“癮疹”范疇。目前西醫學認為蕁麻疹病因復雜,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精神負擔,治療也比較棘手,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尤其是慢性蕁麻疹,西醫治療本病常選用抗組胺藥物,起初癥狀可控制,但長期治療效果不佳,而中醫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經整理分析,發現慢性蕁麻疹中醫辨治首要辨虛實。根據各代醫家經驗及對辨證的分型,現將其經驗總結歸納,將慢性蕁麻疹分為實證和虛證來綜述如下。
1實證
11風寒束表證《諸病原候論·風瘙身體癮疹候》有記載:“邪氣客于肌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癢疹”。證見:風團色白,遇風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淡苔白。高媛媛等[1]認為該型當以疏散風寒,調和營衛,常予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防風、黃芪、桂枝、炒白術、麻黃、白芍、生姜、大棗等),酌情加白鮮皮,海桐皮、刺蒺藜等祛風止癢之品。張作舟[2]治此證以疏散風寒,解表止癢為治療原則,方以麻黃湯基本方加入疏風合血藥物組成麻黃祛風湯(荊芥、麻黃、防風、桔梗、當歸、杏仁、白鮮皮、羌活、刺蒺藜)。
12風熱犯表證《諸病原候論》曰:“若赤軫者,由涼濕折于肌中之熱,熱結成赤軫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滅也”。本證多由稟賦不耐感受風寒之邪入里化熱而致。證見風團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得冷則減,可伴發熱惡寒,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陳濰等[3]治療風熱犯肺型慢性蕁麻疹治療以疏風清熱,予以消風散加減(牛蒡子、荊芥、防風、蟬蛻、苦參、蒼術、木通、生地黃、火麻仁)。唐定風[4]治療風熱型慢性蕁麻疹,治療以疏風散寒,自擬防風消疹湯(黃芪、地骨皮、牡丹皮、防風、桑白皮、赤芍、地黃、僵蠶、蟬蛻、甘草)。皮膚科泰斗趙炳南[5]治療風熱型慢性蕁麻疹常用荊防湯(防風、蟬衣、荊芥、薄荷、僵蠶、浮萍、牛蒡子、黃芩、金銀花、生地黃、生甘草)。
13胃腸濕熱證《瘍醫大全·斑疹門主論》曰:“胃與大腸之風熱亢已極,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怫郁皮毛腠理之間,輕則為疹”。該證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同時常常伴有惡心嘔吐,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治病求本,遂用健脾養胃藥物,使納谷旺盛,促進氣血生化來源,使脾健而濕邪自去。氣血之虛得補。蔡希[6]用健脾補益的方法治療慢性蕁麻疹,一個月后總有效率為479%,3個月后總有效率為818%。李振化[7]常使用燥濕消疹湯(川芎、當歸、荊芥、赤芍、地膚子、防風、黃柏、蒼術、木香、甘草)。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大便溏泄者加炒薏苡仁、澤瀉。
14肝郁血熱證《外科樞要·論赤白游風》云:“赤白游風,屬肺脾氣虛,腠理不秘,風熱相搏或寒閉腠理,內熱怫郁,或陰虛火動,外邪所乘;或肝火風熱,血熱”。提出了肺火妄動亦可引起本病,臨床常見風團鮮紅,發無定處,伴煩躁,易怒,目眩,胸悶,脅下不適,或伴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舌紅,口苦,治療宜選用疏肝解郁,涼血止癢。鄭衛琴[8]自擬疏肝涼血方(柴胡、當歸、苦參、白術、薄荷、生地、茯苓、丹皮、赤芍、紫草、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
15絡脈瘀阻證《素問·痹論》云:“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經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瘀血去,氣機暢,則諸證悉愈本證臨床常見:四肢出現瘙癢性,水腫性風團,時起時消,以夜幕多發,惡風,煩躁,眠差,唇干不欲飲。治療用活血行氣,祛風通絡。喬保均治療該證使用四逆散合桃核承氣湯化裁,藥用:枳實、柴胡、大黃、桃仁、白芍、桂枝、麻仁、芒硝、刺蒺藜、雞血藤、夜交藤,酌情加僵蠶、全蝎祛風通絡。張云平[9]以活血祛風湯(當歸、生地黃、雞血藤、丹參、防風、荊芥、神曲、浮萍、蟬衣、甘草)。
2虛證
21血虛風燥證《儒門親事·小二瘡皰丹熛癮疹舊蔽》云:“丹胎生血氣之屬,皆有蘊蓄濁惡熱毒之氣。有一、二歲而發者,有三,五至七,八歲而作者,有年老而發丹熛癮者”。表明了平素體虛或者久病體虛,以致氣血不足而發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伴心煩易怒,口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王朋軍[10]治療慢性蕁麻疹自始至終抓住了一個“血”字,本證治以養血祛風,使用四物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生地黃、川芎、當歸、赤芍、白芍、麻黃、連翹、防風、赤小豆、黃芪、杏仁、甘草)。陳煜華[11]陳訓軍[12]等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該型病癥,總有效率達886%以上。
22肺脾氣虛證《外科樞要·論赤白游風》云:“赤白游風,屬肺脾氣虛,腠理不密,風熱相搏,或寒閉腠理,內熱拂郁。”提出肺脾氣虛可引起本病,向鐘[13]從肺衛氣虛著眼,以玉屏風加味,取其健脾益氣,固表祛風,治療慢性蕁麻疹有明顯療效。方藥組成:生黃芪、白術、防風、荊芥、當歸、生地、丹皮、蟬蛻、僵蠶、烏梢蛇、茵陳、苦參、白鮮皮、黃連、甘草。陳寶義[14]治以健脾益氣養血為主,輔以祛風止癢。擬方以八珍湯加減(當歸、川芎、黃芪、黨參、茯苓、陳皮、白術、羌活、白芷、防風、地膚子、白鮮皮、葛根)。
23氣血虧虛證《素問·評熱論》曰:“邪氣所湊,其氣必虛。”人在正氣虛弱時,邪氣乘虛而入,導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亦可發生此病。禤國維[15]認為本證宜補氣血,益心脾。方用當歸飲子加減(生地黃、白芍、何首烏、刺蒺藜、夜交藤、當歸、防風、白術、烏梅、甘草、川芎)。黃鶯教授[16]認為久病必虛,治宜滋補肝腎,益氣養血,潤燥止癢。
24沖任不調證禤國維[15]認為沖任不調型慢性蕁麻疹,治宜調攝沖任,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方藥組成:牡丹皮、白芍、茯苓、夜交藤,當歸、白術、柴胡、梔子、甘草。唐偉東等[17]認為治宜調沖任,和氣血,臨床癥狀常見風團色鮮紅,癢感不是很嚴重,舌淡苔薄白,脈濡緩,方藥組成:(當歸、赤白芍、白蒺藜、生地、僵蠶、烏梢蛇、茯苓、首烏、蜂房、紫草、地龍、甘草、仙靈脾、巴戟、柴胡)。
3小結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其病因病機多端,長期治療具有一定的難度。西醫目前認為該病較復雜,病因多不詳,遠期治療效果不佳,相較中醫具有明顯優勢。治療慢性蕁麻疹首辨其病性,再辨其定位,唯有分清疾病病性及病位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患者諸證皆有不同,當整體審察、四診參合、辨證求本、以常達變,真正做到方從法出,發隨證立方可收獲良效。歷代一家多辨其虛實,多強調標本同治。中醫治療該病不僅遠期療效可觀,其治療方案比之西醫也更為多元。
參考文獻:
[1]高媛媛,李華,王澤輝,等黃鶯教授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經驗介紹[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1):3-5
[2]張大萍張作舟老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介紹[J].新中醫,2013,(7):200-201
[3]陳濰,李秀萍,黃雅麗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蕁麻疹164例[J].河北中醫,2009,(3):377-378
[4]穆迎濤,唐定書,薛曉東,等唐定書主任醫師治療風熱型蕁麻疹經驗[J].甘肅中醫,2010,(5):51
[5]高益民趙炳南獨特學術流派的初步研究—從編寫《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的體會談起[J].北京中醫藥,2009,(10):771-773
[6]蔡希健脾補益法治療慢性蕁麻疹[J].江西中醫藥,2005,(12):26
[7]張薇李振華教授自擬補氣消疹湯治療蕁麻疹[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03):161
[8]鄭衛琴老中醫周百川治療蕁麻疹經驗總結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7,18(2):32-33
[9]張云平活血祛風湯治療慢性蕁麻疹66例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4):243
[10]王朋軍當歸飲子治療慢性蕁麻疹79例[J].光明中醫,2006,(3):31
[11]陳煜華當歸飲子治療慢性蕁麻疹42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8,(9):55-66
[12]陳訓軍當歸飲子加味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3):49
[13]何鐘玉屏風散加味治療慢性蕁麻疹23例[J].山東中醫雜志,1996,(1):20
[14]齊金娜,劉虹陳寶義教授從肝脾論治小兒抽動障礙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60-61
[15]褟國維慢性蕁麻疹的中醫辨證治療(附93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1991,(5):260-261
[16]高媛媛,李華,王澤輝,等黃鶯教授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經驗介紹[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1):3-5
[17]唐偉東,孫國昭,鐘強,等慢性蕁麻疹中醫辨證施治體會[J].四川中醫,2005,(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