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
婷婷是一名工作多年的女性,可是她沒有一位知心朋友,許多人都不愿意與她過多來往。娟娟則是一位剛剛步入社會不久的學生,來到新單位不過半月,就與同事混得挺熟悉,整天面帶微笑,無論與年齡大的老前輩,還是與師哥師姐都相處融洽,人見人愛。為什么兩人的人際關系相差如此之大呢?心理醫生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主要有以幾個方面。
文化背景主要包括語言、教育程度、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差異等。這些因素均可造成交往障礙。語言不通的異國移民無法很快在新環境中廣交朋友,便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社會背景主要包括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方面。懸殊的社會背景差異,必然影響人際間的交往。
思想觀念主要包括認知、情緒、行為方式等方面。有關研究表明,交往雙方在空間上的接近性、行為特征和態度等方面的相似性、需要和期望等方面的互補性以及出眾的能力和儀表等因素,可以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個性特征受歡迎的人,心理學上稱為“人緣兒”。據國外研究表明,“人緣兒”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聆聽重于表達,尊重別人的隱私,不過分謙虛,犯錯誤時勇于承認及坦誠道歉,不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借口,不過分討好別人,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時間。不受歡迎的人,其阻礙人際吸引的個性特征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過于功利、過于依賴,以及妒忌心強、自卑、偏激、退縮、內向、不合群等。
人際交往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只有將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改善人際關系。這學問包括人際交往所必須遵循的規范、禮儀、風俗、習慣,還包括溝通的技巧及談話藝術等。例如,人際稱呼要適當,登門拜訪要有禮貌,喜慶節日要致意,談話態度要誠懇,玩笑和幽默要掌握分寸,等。
從心理學角度看,改善人際關系的關鍵,首先在于學會換位思考。一是把自己當別人,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榮辱,不因自己情緒的變化而影響人際關系;二是把別人當自己,一個人只有設身處地進行角色互換,才能善解人意;三是把別人當別人,即尊重別人,不干涉對方的隱私,做到內外有別、男女有別,不冒犯對方的個人空間;四是把自己當自己,這意味著在自知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揚長避短,更成熟地與別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