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林
摘 要:根據潛山縣耕地利用現狀,針對中低產田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全縣的布局情況,提出不同的改良措施,為全面提高地力等級,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中低產田;利用現狀;障礙因素;改良措施;潛山縣
中圖分類號 S156.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75-02
1 概況
潛山縣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皖河上游,總面積1686.03km2,耕地總面積32850hm2,山場面積87330hm2,水面面積6130hm2。全縣轄11個鎮5個鄉1個綜合經濟開發區,185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58.41萬人。土壤類型主要包括水稻土、黃棕壤、紅壤、石灰土、潮土、紫色土和棕壤7個土類、13個亞類、42個土屬、80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面積17477.66hm2,占土壤面積53.204%。中低產田面積19068.21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8.1%。
2 中低產田利用現狀及問題
潛山縣中低產田既有水田,也有旱地,妨礙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其形成大多是由于水、肥、氣、熱4因素間發生矛盾的結果,也是在一定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全縣耕地中低產田面積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勻,干旱和季節性澇害頻繁,農業灌溉水資源浪費嚴重,水利設施相對薄弱,抗災能力較差,易旱易澇。(2)在地勢低洼的圩畈平原、沿河兩岸壩邊和山丘沖壟下部,因局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造成常年或季節性漬澇的土壤或由于季節性洪水泛濫及局部地形低洼,排水不良,以及土質黏重,耕作制度不當引起滯水潛育現象的土壤。這種土壤土體中還原性物質明顯積累,水氣熱不協調,肥力通常不低,但有效養分貧乏,禾苗生長差,發棵遲,無效分蘗多,產量不高。(3)由于地形、水文等條件以及肥料的不合理施用的影響,潛山縣的耕地土壤呈現酸性化趨勢。(4)土層淺和耕作層淺。這些都不利于作物的根系發育,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的提高。(5)土壤表層質地黏重,耕地有機質含量較低,質地黏重,物理性狀差,濕時黏,干時硬,適耕期短,管理不便,產量不高。(6)土壤淀漿板結,插秧困難,不利作物扎根,作物活棵分蘗慢,肥勁短促,易脫肥早衰,在地勢稍高的崗地和沖塝上,受雨水沖刷而引起側滲、水漂、黏粒淋失,出現淀漿現象。(7)耕地質地偏砂或耕層下有沙層,漏水漏肥。(8)土壤養分不合理。潛山縣土壤中除鐵、錳、鈣、鎂、硫等元素含量較高外,其它元素含量都不高,其中磷較缺乏,鉀、鋅嚴重缺乏,已成為全縣農作物增產增收的主要限制因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重用輕養、用養失調,化肥施用量大,有機肥、微肥施用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3 中低產田的分布及類型
中低產田在全縣所有鄉鎮均有分布,只是類型不同,數量不等。中低產田類型主要有干旱灌溉型、漬澇潛育型、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
3.1 干旱灌溉型 面積6845.51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0.8%。主要分布在潛山縣北部和西部地區的山地地區,土壤多為山地黃棕壤,灌溉條件相對較差,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該類型中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塔畈、官莊、黃柏、五廟、水吼、龍潭、天柱山等鄉鎮。
3.2 漬澇潛育型 面積1784.61hm2,占總耕地面積的5.4%。主要分布在潛山縣東南部地區,此地區多為河流沖積平原、崗地和丘陵,潛育型水稻土大量分布。由于所處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漬澇危害,地下水位上升與地表水相連,土壤長期處在持水條件下發生潛育化,土壤質地一般較為黏重。該類型的中低產田具體分布在潛山縣的王河、黃泥、油壩等鄉鎮,在潛山縣北部和西部山地溝谷低洼地區也有零星分布。
3.3 坡地梯改型 面積1422.50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4%。坡地梯改型中低產田零星分布在潛山縣北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耕層土壤由于受到侵蝕,耕層較薄,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
3.4 瘠薄培肥型 面積9015.59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7.5%。為潛山縣主要中低產田類型,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多分布于塝田,離村莊較遠,耕作管理水平較低,有機肥源不足,土壤黏重結構差,土壤瘦瘠,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
4 改造中低戶田主要措施
改造中低產田,提高糧食產量,必須因級施策,分級治理,使地力提高一個等級。
4.1 5級地改良成4級地 首先加強排灌工程配套,達到灌排兼顧,根除旱澇威脅;其次,深耕深翻,改善土體的構型與質地,加厚耕層,熟化土壤;再者,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潛山縣5級耕地面積2332.35hm2,如果改良成4級地,每年可增產糧食0.35萬t。
4.2 4級地改良成3級地 4級地在全縣均有分布。要使4級地轉變為3級地,首先應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灌排工程配套,達到大、小、毛渠相通,并要做好分段截流工作;其次,對質地偏黏的土壤,積極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擴大綠肥種植面積,并有計劃地進行深耕深翻,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養分含量和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潛山縣現有4級地面積6767.1hm2,如果改良成3級地,每年可增產糧食1.02萬t。
4.3 3級地改良成2級地 3級地在潛山縣耕地面積最大,在全縣范圍都有分布,灌溉、排澇能力一般,土壤養分含量水平中等。要使3級地轉變成2級地,首先,做到溝河相通,能灌能排,充分發揮水利資源優勢,提高工程效益,擴大旱澇保收面積;其次,推廣秸稈還田腐熟,增施有機肥,爭取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全面推廣稻田秸稈還田腐熟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潛山縣現有3級耕地面積9986.4hm2,如果改良全部成為2級地,每年可增產糧食1.5萬t。通過中低產田改良,將現有的19068.21hm2中低產田分別提高1個級別,每年可增產糧食2.87萬t。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