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平素
摘 要:當前無為縣林苗兩用林發展勢頭較好,也存在苗木同質化程度較高、未做到適地適樹、水土流失嚴重、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該文在栽培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主要樹種或上層喬木選擇、栽培密度控制、水保設施修建及整形修剪等生產性建議。
關鍵詞:林苗兩用林;栽培現狀;建議;無為縣
中圖分類號 S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113-02
無為縣地處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8′48″~118°21′00″、北緯30°56′21″~31°30′21″,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地貌類型分為西部低山丘陵區和東部平原區,國土面積20.22萬hm2。為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年平均氣溫15.8℃、降水量1200mm左右、無霜期為242d、年日照時數為2035h。全縣林業用地39266hm2,其中有林地30600hm2,活立木蓄積193.1萬m3,森林覆蓋率14.18%。地帶性植被為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因人為活動影響,原生植被已不復存在。西部丘陵崗地植被以人工林為主,主要樹種有馬尾松、國外松、毛竹、楓香等,東部平原主要是以楊樹為主的農田防護林。
1 栽培現狀
2009年完成林改后,無為縣林權流轉勢頭旺盛,但林業生產固有的生產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而不穩等特點,嚴重打壓了造林主體實現可持續經營、達到增綠增效目標的信心,而林苗兩用林造林模式較好地解決了林業生產長期投入大與短期見效慢難題,2012年以來發展迅速,占同期造林總面積的20%(表1)。
2 存在問題
2.1 水保措施缺失,水土流失嚴重 據統計,2012—2016年無為縣林苗兩用林水災受損面積累計950hm2,其中通道兩側、村莊四旁、平原灘地3種類型林苗兩用林受損200hm2,主要是極端氣候等不可抗因素、泄洪潰堤造成澇災;而丘陵山地因水災造成750hm2新造林地不同程度受損,則與整地方式不當、水土保持措施缺失有直接關聯,受損情形表現為:暴雨沖刷造成苗木倒伏、缺棵斷壟、損毀林道作業道、土壤重度侵蝕等,水土肥流失嚴重[3],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外,還淤塞水庫塘壩,引發社區矛盾。
2.2 生產方式落后,同質化程度高 2010—2012年省內外各類苗木達到銷售量和價格高峰,受市場拉動及森林增長工程等政策刺激,無為縣苗木花卉面積急速擴張,林苗兩用林也于同期作為新型栽培模式應運而生。由于無為縣苗木花卉業起步較晚,投資主體主要是沒有苗木花卉經營經驗的農戶、造林大戶、企業,經營目標不明,盲目發展一哄而上,苗木類型同質化,生產方式落后,品種低端,規格單一,缺乏特色[4]。
2.3 選地選種不當,不能適地適樹 按造林地域調查,無為縣林苗兩用林均不同程度存在選地選種不當、不能適地適樹現象,以丘陵山地林苗兩用林為最,平原灘地林苗兩用林次之。由于常綠喬木、大規格苗木或生長期移植、長途運輸等一般都須帶土球,丘陵山地大量栽植的香樟、桂花、廣玉蘭、女貞及混交的紅葉石楠球、茶花、杜鵑、檵木等苗木,常因土壤質地導致無法起球或土球易松散,造成滯銷;我國澇害以黃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最為嚴重,占全國受災面積3/4以上,無為縣沿江平原灘地林苗兩用林栽植的廣玉蘭、欒樹、石楠等樹種,在多雨年份和雨量集中的月份常出現大面積漬害、澇害甚至成片死亡,損失嚴重。
2.4 經營管理粗放,偏離兩用目的 幼林撫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保證林用、苗用林木質量的關鍵技術措施。按樹種搭配情況調查,除經濟林混交綠化樹種類型管理較細致外,用材林混交綠化樹種等其他3種類型普遍存在重栽輕管、管理粗放現象。一是土壤管理跟不上,缺水缺肥、雜草叢生,幼樹早衰;二是樹型培養不及時,對林苗兩用林特點與一般造林的差異缺乏認識,忽視幼樹整形修剪,導致主干高度、冠幅、冠形達不到林苗兩用要求;三是幼林郁閉后移植不及時,密度過大、苗木纖弱,既難以成林出材,又不易出圃綠化。
3 發展建議
3.1 明確經營方向,選好主要樹種 發展林苗兩用林,必須以增加森林為主要目標,堅持以造林為主、兼顧培育苗木的原則,其經營方向應是以用材林作為經濟效益的基本保障,以綠化苗木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在丘陵山地林地上,主要樹種或上層喬木,應立足鄉土樹種,如黃連木、楓香、烏桕、樸樹、楸樹、櫟類等,加密栽培,林苗兩用;或帶狀混交含笑、杜鵑等花灌木,復合經營。廣玉蘭、女貞、桂花、紫薇等樹種主要用途是綠化而非用材,其純林及混交花灌木模式本質上是苗圃而非嚴格意義上的林苗兩用林,只適合在通道兩側、村莊四旁等非林地上造林,不宜在林業用地上廣泛種植[5]。
3.2 把握技術規程,做到適地適樹 林苗兩用林中喬木林樹種造林株數不得大于《安徽省造林技術規程》規定的最大初植密度的3倍,灌木林造林株數不得大于《安徽省造林技術規程》規定的最大初植密度的4倍,營造的苗木最大胸徑不得超過15cm,且不得栽植截冠苗。堅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營造與天然植被保護相結合,在坡地上整地造林,應當采取修建保水保土設施、保留次生植被帶、開展立體復合經營等措施。全墾整地僅適用于坡度在15°以內的造林地,且需在造林地塊邊緣與農田之間,在山頂、山腰和山腳部位保留15~20m寬次生植被帶,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適地適樹是植樹造林的一項基本原則,直接決定造林成敗與否和生態、經濟效益的大小。應優先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地勢相對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宜林荒山荒地荒灘,根據耐水耐旱等生態學特性,選好造林樹種。
3.3 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林分質量 無為縣林苗兩用林格局已基本定型,面積擴展空間有限。當前主要任務是提升現有林分質量:一是加強撫育管理,特別是整形修剪,培育良好樹型,做到主干通直、枝下高合理、冠形飽滿;二是對密度過大的郁閉林分分期移苗出圃,或用于市場銷售,或用于新造林地,實現林苗兩用目標。
4 結語
一直以來,在綠化市場上,培育周期短的灌木從品種到數量并不缺乏,缺的都是大規格喬木,高大喬木需求旺盛,價格優勢明顯。但傳統的大苗培育,大多在苗圃地開展,存在圃地資源有限、市場需求波動大、投資風險大等諸多制約因素。采用林苗兩用林新型造林模式,既可培育大規格苗木擇機銷售,又能郁閉成林增加森林,是合理保護利用林地資源,實現林地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經營方向。當前,無為縣林苗兩用林發展勢頭較好,今后應立足鄉土樹種,注重撫育管理,努力提高苗木和林分質量,做到增綠增效。
參考文獻
[1]何舜平.對林苗一體化新型造林綠化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林業資源管理,2010,3:6-9.
[2]柴茂林.用林苗一體化的思路來建設大規格苗木生產基地[C]//浙江省第二屆林業科技周科教與林業產業論文集.2010:179-183.
[3]黃成標,梁宏溫.不同林地水土流失規律及其對林木生長的影響——以不同整地馬尾松幼林地為例[J].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9,1:46-51.
[4]駱文堅,孔偉麗.浙江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10,30(2):77-81.
[5]曹仕波.全椒縣林苗兩用林建設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7):176-17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