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朱訓泳
摘 要:為了促進黃顙魚規?;B殖,2013年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聯合六合區漁政監督大隊、浦口區水產技術指導站、江寧區水產技術指導站等單位共同實施了“黃顙魚大規格苗種規?;嘤夹g研究與示范”項目。該文簡述了黃顙魚大規格苗種規?;嘤椖康膶嵤┏尚В偨Y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主要保障措施。
關鍵詞:黃顙魚;規模化培育;成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 S9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134-02
為了促進黃顙魚規模化養殖,2013年7月,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聯合六合區漁政監督大隊、浦口區水產技術指導站、江寧區水產技術指導站、南京現代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及溧水區漁業技術推廣站共同實施了“黃顙魚大規格苗種規?;嘤夹g研究與示范”項目,該項目為江蘇省三新工程項目,項目編號:D2013-2-1。通過3年的項目研究示范,完成了黃顙魚大規格苗種培育、夏花苗種培育、開口餌料培養等技術研究,建立了二級苗種場27.6hm2,繁苗7122萬尾;培育夏花5113.8萬尾,夏花培育成活率達79.1%;完成了黃顙魚大規格苗種規?;嘤夹g操作規程,培訓420人次。
1 項目實施情況
1.1 提升了規?;泵缒芰?項目組連續開展全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通過精子保存技術、微孔增氧及網片孵化等技術的應用,解決了在常規繁殖方式中需要大量殺雄取精、雌雄不發育不同步、孵化增氧效果不佳及繁苗效率低等問題,大大提高了規?;泵缒芰?。項目實施以來,繁苗量逐年提高,2013年4260萬尾、2014年4680萬尾、2015年繁苗量達7122萬尾,完成了項目的指標任務。
1.2 建立了黃顙魚二級苗種場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善各區示范苗種場育苗設施條件,培訓技術操作人員,建立了4個黃顙魚二級苗種培育場,為完成項目的育苗任務提供了保障。至2015年,在項目區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規范化黃顙魚二級苗種場27.6hm2,其中六合區馬鞍8.1hm2、六合區龍袍7.4hm2、溧水區陳家圩3.3hm2、江寧區湖熟8.8hm2。
1.3 示范推廣了黃顙魚苗種培育技術 項目組在生產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一個方法、兩種模式、四項技術”的黃顙魚苗種繁育技術模式,并成功加以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項目區黃顙魚苗種規?;绯苫盥始靶б?。2015年,項目區共培育黃顙魚夏花5113.8萬尾,平均成活率達79.1%,其中江寧周崗1215.5萬尾,成活率80.4%;六合馬鞍1579.3萬尾,成活率84.6%;江寧祿口1572.7萬尾,成活率78.5%;溧水晶橋746.3萬尾;成活率69.1%。
2 項目實施成效
2.1 提高了黃顙魚規?;泵缒芰?本次示范項目通過黃顙魚精子保存方法的應用研究,大量減少黃顙魚雄魚的使用量,降低了勞動強度,有效提升繁苗效率,大大提升了黃顙魚規?;敝衬芰?。在項目研究過程中,開展黃顙魚繁苗生產試驗,篩選出一種應用效果較好的精子保存液。通過應用研究表明,在規模繁殖生產中,應用本項技術,可將單尾雄魚配組繁殖的雌魚數量提高到500尾,單組繁苗量達45.2萬尾,有效提升黃顙魚雄魚使用及規模化繁苗的效率,從而大大提高了黃顙魚規?;泵缒芰?。
2.2 突破了黃顙魚規?;s交育苗技術 在開展雜交育苗技術研究過程中,使用瓦氏黃顙魚作為父本,本地普通黃顙魚作為母本,應用人工授精的繁殖方式進行規?;敝橙〉昧顺晒?。生產試驗表明,黃顙魚♀×瓦氏黃顙魚♂的雜交繁殖不存在技術障礙,通過對比分析,表明本項雜交繁殖的最適雌雄數量為500~600∶1。經規模化生產試驗,結果表明,用125kg普通黃顙魚雌魚與瓦氏黃顙魚雄魚3尾雜交配組,繁殖出雜交水花苗共116.8萬尾,平均受精率達75%,出苗率達85%。
2.3 創新了一種黃顙魚工廠化育苗技術 通過研究不同的放養密度、餌料轉換、投餌量及環境因子對魚苗生長及成活的影響,充分發揮室內育苗餌料及環境條件可控的優勢,解決了黃顙魚苗初期開口率不高、適口餌料不足及室外培育的病蟲害難控制的問題,提出了一種采用鹵蟲與中華鱉高蛋白粉料結合喂食的工廠化育苗方法。
2.4 創建了溫室培育黃顙魚一齡魚種技術模式 通過項目實施,建立一種溫室培育黃顙魚一齡魚種的技術模式,即將池塘培育的黃顙魚秋片放養至溫室養殖池,開展一齡魚種培育試驗,通過設置簡易微孔增氧及水流動組合裝置,創造良好的水環境條件,并通過天然的溫室效應提高水溫,延長苗種的攝食時間,提升苗種出池規格,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果。
3 項目實施措施
3.1 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制定項目實施方案 為了按時完成三新工程項目,該項目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由項目負責人負責項目協調、責任落實、資金調撥、項目進度監管等,確保項目暢通執行。項目實施小組由項目組成員及各個項目實施點技術負責人組成,是項目實施的主體,負責項目的計劃、組織、落實以及材料總結。項目實施小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和技術路線;分解項目工作,制定崗位職責,落實實施責任人;配備技術研究人員,確定子項目研究內容和具體落實;掌控項目實施節點和關鍵點,組織技術難點攻關;收集相關資料,組織交流培訓,信息發布和總結驗收。
3.2 聯合高校,增強科技團隊研發能力,解決技術難題 為了增強科技團隊研發能力,確保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實施小組與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開展技術合作,建立南京大學教學實踐基地及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其科研設施與人才資源,充實與完善黃顙魚雜交育苗、生物餌料開發及水質調控等方面研究內容,及時解決技術難題。另外,該項目還與信陽農學院、泰州牧校開展合作,充分利用其優質的應用技術型人才資源,聯合開展了黃顙魚苗種繁殖、培育等項目技術研究,并取得較好的合作效果。
3.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黃顙魚良種生產供應體系 項目實施強化了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進一步完善黃顙魚良種繁育場設備,改造池塘、配備增氧等設施,增加室內繁苗孵化池及相關設施,實現年繁苗能力達到0.7億尾,滿足了項目對苗種的需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及完善黃顙魚二級苗種場27.6hm2,通過提供黃顙魚優質雜交苗、組織培訓、現成指導及發放技術材料等方式,提交提升了各苗種場的優質苗種生產供應能力,使苗種場的苗種平均培育成活率達70%,形成了規范化、規?;狞S顙魚良種生產供應體系。
3.4 加強技術培訓,提升養殖水平 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對水產養殖戶的技術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交流會等方式,普及黃顙魚養殖技術。項目期間,共舉辦黃顙魚養殖技術培訓班5期,培訓總人數達420余人次。會議講解了黃顙魚養殖的投餌、病害防治、水質調控及混養模式等方面和內容,現場積極交流,解決了多項技術問題,效果顯著,得到了養殖戶的一致好評。
3.5 抓好技術指導,強化項目管理 在黃顙魚苗種放養、培育、及成魚養殖各關鍵節點,專家組深入示范基地現場,對養殖戶進行指導,通過深入交流,解難答疑,確保黃顙魚培育及養殖的成效。3年來,在項目區放養和收獲兩個關鍵時期,項目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現場考查、指導,檢查塘口檔案,強化項目管理。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