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虎 胡金梅 王培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改變和體制的變革,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適應不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科技化、綠色農業發展需求,為此宿州市農業科學院積極探索服務于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新途徑,為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字: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產業聯合體;宿州市農科院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149-02
1 引言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已初具規模,各具特色,科研能力、研究水平等綜合素質明顯增強,研究范圍和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著力解決本地區農業生產和發展中的重大農業技術問題,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貢獻。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改變和體制的變革,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和農業科研的復雜性,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安徽省為例,目前16個地市中,有12個市建有農業科學院(所),從隸屬關系看,隸屬市政府只有1家(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其余11家均隸屬于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從行政級別看,正縣級建制2家(宿州、阜陽),副縣級建制8家,正科級建制2家;從財政保障看,財政全額撥款的有7家,差額撥款的有5家;從綜合實力看(人才隊伍、科研成果、基礎條件、項目經費、科技服務,以及對外合作交流等),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
眾所周知,農業科研不同于工業等產品的開發生產。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在服務地方農業發展等方面尚有一定局限,科學技術力量和學科設置不能完全滿足本地區乃至生態區域內的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有十分強烈的技術指導需求,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也有非常廣泛的發展前景,但科技成果轉化后的使用者大部分為農民,受農業傳統性經營模式束縛,農業生產規模比較小,農業比較效益不高,缺乏一定的實際購買力,所以農民購買農業科技轉化成果的原動力不足。與此同時,農業科研一般周期比較長,受農業自然災害等天氣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導致農業直接經濟效益低下,農業投資回報率偏低,農業科技轉化成果保密性、可防控性難以把握等特點。為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科技化、綠色農業發展需求,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從大的農業生產中的特點和農業科學技術研究規律看,農業科研院所未來發展目標定位應是服務農業農村經濟,服務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自身研究成果和人才密集等獨特優勢,自覺肩負起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服務的任務,堅持在農業農村一線試驗示范,在農村基層搞好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探索地市級農業科學院所下一步改革和發展發揮探路者的作用。
2 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在科技發展中作出了顯著貢獻
宿州市農業科學院是本市重點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的試驗、示范、選育和集成、農業新技術研發、推廣等工作。作為宿州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農業技術支撐和服務的中堅力量,積極投入到服務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在科技興農中貢獻作出了積極。農業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科技貢獻等綜合水平在全省市級農科院所中位居前列。2011年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小麥、玉米、大豆、蔬菜4個農作物國家級綜合試驗站,同時被安徽省農委確定為小麥、玉米和蔬菜3個綜合試驗站及1個小麥崗位專家,是安徽省擁有國家級農作物試驗站數量最多的市級農業科學院所;2012年建立院士工作站;近幾年,先后承辦“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攻關示范技術現場會”、“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現場會”等國家級和省級會議,農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李家洋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小麥首席科學家肖世和、玉米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大豆首席科學家韓天富和部分小麥、玉米、大豆和蔬菜崗位專家以及黃淮海地區農科院(所)負責人曾與會指導。全院擁有固定試驗基地80hm2,日光溫室大棚6000m2。先后選育出國審、省審小麥、玉米、大豆、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50余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0.27億hm2,創社會效益300多億元;育成蔬菜新品種19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7萬hm2,創社會效益10多億元。
3 探索宿州市農業科學院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3.1 與宿州市現代農業“四大支柱”產業建設相結合 宿州市農業科學院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試驗、示范和集成、農業新技術開發、推廣等工作,特別要在小麥、玉米、大豆、蔬菜等大宗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發方面,應充分發揮優勢,圍繞宿州市現代農業“四大支柱”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開展農業科技攻關,積極開拓畜牧產業和林木產業的技術,拓寬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在農業技術上給予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確保農業實踐中的技術保障。立足宿州市農業資源開發總體規劃,開展農業實踐技術攻關,依托院自主研發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轉化。
3.2 與宿州市現代農業“一區多園”建設任務相結合 結合宿州市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特別是埇橋區高標準農業示范基地、符離集燒雞產業基地、埇橋區帝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埇橋區八張設施蔬菜及蒿溝中藥材基地、開發區城鄉統籌試驗基地、埇橋區順河林木產業基地、碭山縣標準化水果產業基地、碭山縣薛樓林木產業基地、蕭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蕭縣熙可城鄉統籌試驗基地、靈璧縣三河糧食產業示范基地、泗縣大路口山芋產業基地等12大基地建設需求,緊緊圍繞宿州市現代農業“兩區”核心示范區總體規劃要求,加快建設農業科學技術領先、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示范、培訓、科研、推廣于一體的宿州市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和55.6hm2現代農業科技研發基地;在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基礎上,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著力解決宿州市現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前沿的技術問題,確保現代農業生產新技術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農業科技支撐。
3.3 與宿州市現代農業“八大支撐體系”建設任務相結合 圍繞宿州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依靠各類現代農業資源,搭建加快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實踐平臺,形成以政府為引導、農民增收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經營為主體、院校為依托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體系,加速現代農業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和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新突破。突出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各科所特色學科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根據院學科和國家級、省級試驗站農業科研任務和實際需要,進一步增強各科所的全局合作觀念,強化農業團隊協作意識,形成小麥、玉米、大豆、蔬菜大宗農作物為主題的現代農業科研聯合力量,加快育出成果的步伐,并始終保持與國家級、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相關高等農業院校、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建立長期的體系合作關系,合力提高宿州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3.4 與宿州市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建設相結合 宿州市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由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主體構成,主要采取“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合作社”的聯合運行模式。宿州市農業科學院作為宿州市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農業科技體系的成員單位,尤其在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研發、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對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組織的定向指導與服務。同時作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農民教育培訓服務體系的成員單位,應對區域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范圍內的家庭農場、職業農民和農業企業家等組織主體進行現代農業技術教育培訓,并對現代農業教育培訓內容設計和培訓方式進行優化創新,加強對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和幫扶。
3.5 與培養宿州市現代農業新型農民相結合 發展宿州市現代農業,必須有一支懂技術、有文化、會管理、精經營的宿州市新型現代農民隊伍,為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保障。宿州市農業科學院應充分結合自身農業科技研發優勢,調動各方面現代農業科技人才、資源等有利條件,主動承擔教育培訓宿州市現代農業新型農民的相應職責和使命,靈活采取集中辦班、現代農業咨詢服務,中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等立體培訓模式,運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傳播交流平臺,開展上規模、有層次、有質量的現代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從思想觀念和行為動作上進行引領示范,促使區域內農民養成想科技、學科技、用科技、傳科技的良好氛圍,提高其綜合素質。同時,改革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內部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鼓勵那些有意向、懂技術、了民情、會指導,勇于開拓、善于經營的農業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和途徑直接進入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一線,從事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特色產業的開發,為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零距離的面對面服務。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