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克巖 Joonsung+Yoon


摘 要:在科技不斷進步的同時,也體現了人類再創造的潛力是永無止境的。然而我們在科技進步和升華的過程中總會去回顧歷史留給我們的驚世之作,那些在人類發展史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發明與創作,在今天依然讓我們值得思考和學習。在人類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研究中,創意的轉換與轉移是值得去討論研究的。本文通過對代表著西方文明的藝術品“八音盒”與西方的 “Remediation” 這一理論進行理論與實際案例的分析研究,以期能夠找到更多應用在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去的方法。
關鍵詞:媒體藝術 Remediation 八音盒 文化遺產
“八音盒”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洪流中,想必已經變成了多數人記憶中的物件了。八音盒又叫“自鳴琴”或“八音琴”,在美國稱之為:Music Box,在英國稱之為:Musical Box。它源于歐洲鐘表工匠的創意,其原理是類似于鐘表原理的自動演奏裝置,最早出現的八音盒雛形是14世紀時期西方教堂塔樓上的自動演奏組鐘。而在Wikipedia的 Article所能查詢到的歷史文獻中卻指出,八音盒的產生是源自于18世紀“鼻煙壺”(Snuff Boxes)的基礎上。在中國稱之為“八音盒”是因為中國古代對能奏出悅耳音樂的樂器的概括,而并非代表只有八個聲音,而且中國古代也經常用“八音”來指代音樂。八音盒由于在制作上要求技藝極為精湛,所以在18、19世紀的歐洲價格相當昂貴,僅在貴族間流傳,平庸百姓家中是無法見到的。
一、八音盒的價值
追溯到1796年,瑞士人安托·法布爾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圓筒型“八音盒”,八音盒非常之小巧,僅10厘米左右的高度。其實這是一只非常實用、奢華的純金圖章,圖章的底部內藏著個八音盒(圖1)。轉動圖章上部的環狀發條后圖章便開始演奏。安托·法布爾的發明是利用“圓筒裝置和調好旋律的金屬梳齒通過金屬片彈撥來演奏音樂的”。圍繞這個古老圖章發明的前世今生,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八音盒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智慧的結晶。任何一個時代對于科技和審美的極致追求都有著相同的愿望。小小圖章的設計不但顯露出發明者的精湛技藝,也彰顯了時代背景下發達的實用主義設計理念和人們藝術修養的高標準。八音盒的發展和流傳除了承載技藝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材料應用的探索研究,從而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一個小小的八音盒中所傳出的優美動聽的音樂,回響在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在世界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歷史長河中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從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直至1950年之前,八音盒的命運幾乎是銷聲匿跡般的慘淡。時至今日,八音盒再次流行于當代社會,并且成為些許有識之士的收藏珍品,無論何種形式的手工八音盒的收藏價值都極為不菲。為了不失去八音盒所特有的文化價值,也為了讓大家能夠銘記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的重要產物。通過收藏陳列展覽的方式讓更多人來了解八音盒的故事,同時也讓人們能夠源源不斷地將其傳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環節就是傳播和傳承下去。
二、Remediation理念與文化傳承
“Remediation”的中文直譯是: “補救”、“矯正”和“補習”,其詞性為名詞。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文章或者課題項目中會經常應用這個詞,其意思大多數是“補救”和“矯正”的意思。然而在新媒體藝術領域中“Remediation”是一種理論和觀念。其實這個邏輯很簡單,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種“修復”的方法論,如果我們將這一概念展開,那么你會發現在生活中好多事物隨著時代的變化、時代背景的轉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隨處可見被“Remediation”的現象。那么在“Remediation”的發展和進步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技藝或者技法的發展和人類社會思想觀念的進步。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概括它:Technique+Idea=Remediation。在這個公式里面我所強調的是“Technique”而不是“Technology”,也就是說我們強調的是技法和技藝的重要性,而不單單是科技的發展。在Remediation過程中的主要意圖是進行其事物形式上的和創造過程中的手段發生變化,但是其內涵和原始主題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西方新媒體藝術研究者Jay David Bolter和Richard Grusin兩位教授在其著作《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中通過1995年美國驚悚科幻電影《Strange Days》的內容,簡明地闡述了“Remediation”的一些思維邏輯。這部電影主要想表達的主題是:在未來科技的發展中,人類個體生活的體驗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裝置,在精神層面進行交換或者買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生活體驗通過儀器轉換為數據并存儲下來,作為存儲載體的媒介就是CD光盤(Compact Disc)。然后每個人都可再通過另一種輸入裝置將光盤里面的數據植入到自己的大腦并進行播放,從而達到一種體驗別人生活經歷的目的。這種前衛的主題內容在當時算是電影藝術作品中的先驅者之一了。與此同時,其著作中對于新媒體和新媒介領域,以及Remediation的邏輯特點的諸多概念界定,在媒體藝術領域中影響深遠。
三、Wintergatan樂隊中的“八音盒”
時至當代,在多元融合的藝術形式和媒體藝術作品豐富的今天。媒體藝術創作作品的諸多思維邏輯上都展現出了Remediation觀念的重要特點。舉例來說,在瑞典, “八音盒”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方式就被藝術家們進行了革命性的Remediation改造。通過這些被重新打造的“八音盒”進行的藝術表演,又一次將“八音盒”古樸的藝術魅力以及其附有傳奇性的歷史文化背景展現給了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重溫了它的故事。
“Wintergatan”是來自瑞典的一個樂隊組合,這個樂隊的特色在于大部分用于音樂創作的樂器都是改造后的。樂器經過改造后并沒有失去自身的奏樂本質,卻融入了很多古樸和現代的元素,耐人思考和尋味。如圖2中創作者Martin Molin正在用手工改造后的外形類似于吉他,卻要像演奏小提琴一樣的姿勢進行演奏的電聲琴進行演奏,他給這把琴命名為Modulin。這把琴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發音系統,它融合了傳統樂器的發音效果,又結合了現代科技的效果器,同時配合自己創作的演奏技巧進行演奏。在創作者Molin的工作室你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形式的發音器,其中以“八音盒”原理進行演奏的手工樂器很多。圖3中的“Marble Machine”(鋼珠機器),是2014年秋天,Martin Molin跟樂隊的成員一起去荷蘭一家機械樂器博物館參觀時,得到靈感后制作而成的。
這個龐然大物是Martin Molin歷時14個月的時間手工制作完成的,看上去有些笨重,但其實是一件相當全能的樂器。它能發出鼓、鈸、顫音琴和貝斯的聲音,還能隨時改變音調。它可以替代一個完整的樂隊進行演奏?!癕arble Machine”的基本操作都是靠上頂部的一些控制桿進行配合的,其中主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簡單的操作手段,就是手不停地轉動著側面的一個齒輪。這有點類似于“八音盒”中上發條的原理。Martin Molin創作了這個機器并利用其進行演奏的視頻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達到近四千萬。在創作前期Martin Molin以為只需要兩個月就能完工,沒想到工程如此龐大,足足花了他一年多的時間。他本來也以為只需要500顆鋼珠就好,沒想到最后派上用場的是2000顆。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從一個好奇的音樂人變成了一名可以使用多種工具的勤奮的工匠。
這件樂器的主體有若干個大大小小的齒輪,Martin Molin會先在電腦里用3D軟件計算好各種齒輪的尺寸大小甚至是轉速。所有零部件的設計圖紙和尺寸數據都要求完美準確,否則就不能夠精準實現演奏功能。齒輪的設計也和“八音盒”里面的工作原理相似,所有的設計環節都非??简災托摹菲魃嫌行虻卦O計了32條回路管道,也就是2000個鋼珠的軌道,確保鋼珠準確掉落在顫音琴等發聲部位,再以流暢的運動速度掉落到回收后臺裝置里,整個過程可以說完美無瑕。一年多的時間里Martin Molin要打磨3000多個零部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正所謂只有心懷工匠的精神才能做出如此“神器”。 是用一個脫掉華麗裝飾的“八音盒”來形容Marble Machine,是非常形象的。Martin Molin的創作潛移默化地延續了Remediation的邏輯思維模式,將久遠而即將逝去的文化遺產進行了轉換。用嶄新的形象重新塑造了“八音盒”的魅力,也可以稱之為“八音盒”的進化杰作。這個樂器最終的作用是為了滿足音樂創作和演奏的要求。在演奏方面需要獨特的技巧和演奏方法,可以進行獨奏或者作為配樂。從音效的角度來說更可謂是別具一格,由于其材質和演奏技法以及自身的聲音輸出系統都比較特殊。彈奏出來的樂曲自然有著不同尋常的質樸和音色,在與樂器同名的曲子《Marble Machine》演奏過程中,可以全程聽到金屬球在機器內部滾動、滑落和敲打的聲音,還可聽到不同材質的齒輪互相摩擦的聲音夾雜在現代效果器所輸出的音色當中。沉浸在其音樂中,你既有一種與大自然對話的感受,又能體會到讓你充滿激情的城市生活中律動的節奏。
四、創新——觀念的轉換和轉移
從創新理念的角度講,樂器《Marble Machine》的誕生就是一種融合形理念的創新形式。Remediation在“八音盒”的藝術上實踐了轉換(Transfer)后的效果,不難看出Remediation的思維方法,在藝術創作中是開發創意和拓展藝術領域的重要的邏輯思維模式。我們可以嘗試將其系統的“移植”到文化遺產的傳播和保護研究領域中去,通過Remediation的理論研究來探索新的傳播與傳承保護手段和方式,從而達到創新的性的改善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巍.太平天國風琴衙考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2).
[2]蔣克巖,Joonsung Yoon.新媒體時代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藝術研究[J],2016(4).
[3]Jay David Bolter,Richard Grusin.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M].The MIT Pre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2000.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韓國崇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