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怡
摘 要:情感表達,在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的情感表達,是基于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本身出發的,帶有鮮明的特征與要求。而民族聲樂藝術中各種情感的表達,最終目的都在于傳播。如何借助現代傳媒路徑,促進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傳播,是當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承發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即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的情感表達特征與要求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推動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發展的傳播路徑。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藝術 情感表達 傳播路徑 分析
在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情感表達歷來都被分外看重。貫穿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情感表達,可謂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靈魂,缺乏情感表達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將失去其重要意義。演唱者的情感表達能力,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所著重培養的,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情感表現在千百年來的發展中,積淀了豐富的層次性與多樣性,帶有其獨有的特征與要求。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作為我國藝術寶庫中的明珠,其傳承情況關系著我國傳統藝術的完整性。在分析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情感表達,不斷提高其藝術情感表達能力,實現對當前社會文化需求滿足的同時,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傳承問題也已經成為社會性問題。面對開放性與多元化的新時期,如何采取有效傳播路徑,使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在傳播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長久持續地傳承下去,是我們在關注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情感表達之外,必須同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情感表達特征與要求
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是以各民族群眾為基礎的,其表達的也是群眾的思想與感情,因此才彰顯著強烈個性與特色。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在情感流露中散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人與環境的多種關系中,情感作為其中一種自然反應,是因外界事物而引起的各種心理感受與狀態。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家來說,內在情感的表達是否到位是民族聲樂演唱的精髓。在以往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研究和討論中,一直都強調以情動人是民族聲樂藝術的主要功能表現。其研究多著重聲樂演唱藝術中如何表達情感,而很少對民族聲樂藝術情感表達本身的類型與特征進行探究。整體來說,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情感表達,主要分為三級,即“初級”、“二級”和“三級”。與我國傳統器樂藝術類似,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也具有明顯的二度創作特征,而其二次創作特征則主要融入在音樂的情感表現過程中,這也是民族聲樂藝術看重情感表達的原因。
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初級情感表達,即指比較直觀的基礎的情感表達。一般來說,“喜”、“怒”、“哀”、“樂”這四種人之常情,也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情感表達中比較普遍的情感類型。在表現形式上都有特定性,是該類情感類型的共性,且這種共性適用于大多數情況。當其與某種特定的旋律與節奏型對應起來時,便能在藝術表現效果上實現“情動于中而形于色”。這也是為什么,上述幾種最基本的人類情感特征,被納入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情感表達的“初級表達形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對這種類型的情感表達,往往屬于自發和直觀的,歌唱者的情感表達載體相對日常生活中語言表達,其組成部分也是基本語匯。不過這種情感表達形態,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很多聽眾來說,是最容易被接受和領會的。該種情感表達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最為直接的情感表達,因其比較真實,所以在藝術感染力上也是最強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作為扎根民族土壤的藝術,本身就要求表演者融入真實的情感,要求演唱者尊重民族聲樂本身最初的情感體驗。
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二級情感表達,主要指歌唱者在情感狀態的實現上通過更深層次的挖掘來實現,如通過聲音、表情動作形態等進行傳達,而非僅僅利用“形于色”的外在表現來表達情感。二級情感表達,在很多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曲目中都有比較典型的體現。如在《江姐》中,演唱者在對“山雨欲來風滿樓”選段進行演唱時,雖然該選段的歌詞比較簡潔、旋律比較舒緩、伴唱也比較悠長柔美,但一種不安的情緒卻隱藏在其中,這就需要演唱者通過二級情感表達來實現這一選段的情感內涵,對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隱藏情感內涵加以表達。相比初級情感表達,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的二級情感表達對演唱者的要求更好,除了在技術操控水平上要求更高,同時對演唱者藝術修養要求很高,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中做到收放自如,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真實地表現在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所要求表達出來的內在情感,使民族聲樂演唱感染力更強。
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的三級情感表達,則主要是聲音之外的民族、地域等文化色彩比較濃厚的情感表達。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作為傳統藝術,與民族傳統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緊密相關。從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演唱環境來說,我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總共聚集著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民族地緣、血緣關系可謂是根深蒂固的,即便在今天這樣的現代社會。很多民族聲樂演唱作品不管內容、曲調,還是演唱場景,都呈現出十分濃厚的民間色彩。幾乎所有的民族聲樂演唱作品,都保留著民間骨干旋律與節奏性格,這也是彰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重要身份特征。其作品內容也多表現我國各個民族真實面貌,具有鮮明的民俗特征。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這種民俗特征,可能與某地區特殊演唱環境有關,或者與其特別信仰、儀式等文化傳統有關,帶有獨特的感情基調。在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情感表達中,該種情感表現需要對文化色彩的情感認同和表現進行傳遞,這也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情感表達的最高要求,但卻往往被忽略,需要提高對該種情感表達的關注。
二、推動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傳播路徑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在大眾傳媒中的角色也隨之變化,在具體的演唱技術和情感表達等方面也開始有所轉變。雖然從現代傳播學視角來說,這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進步,但從某種程度上看也可以說是一種淡化。在現代傳媒環境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傳播如何與“原生”文化根脈保持恰當的關系,在情感表達、藝術技術等方面保持獨有特征,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承正在面臨的問題。民族聲樂演唱技術應有效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探索新的傳播路徑。
1.對新聞發布會的造勢功能加以利用,增強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影響力
新聞發布會,是現代傳播領域中一種重要傳播途徑。通過新聞發布會,可對信息進行集中和有意識的傳播,具有很強的造勢功能,且時效性較強。在信息傳播中,因時間、人員、媒體等比較集中,新聞發布會在信息傳播中具有較強的主導性,能夠使信息在公眾中迅速擴散,在社會中很容易形成強烈的轟動效應。從本質上來說,新聞發布會就是一個信息傳播樞紐,對新聞發布會這一信息載體加以利用,可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宣傳力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提高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活力。比如,在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特征的展示方面,可對具有濃厚特色和鮮明主題的新聞發布會進行借助,通過新聞發布會這一傳播樞紐真實地向大眾傳遞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創作特點、演唱技術與情感表達特征等基本情況,從而抓住老百姓的心,促進百姓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認同感的進一步增強,進而提升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受關注度。因此,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應加強對新聞發布機構的構建,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強烈效應,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影響力的增強。
2.對大眾傳媒強大傳播功能積極利用,為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創造良好傳播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的傳播功能是大眾所公認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應充分重視大眾傳媒的傳播功能,積極利用這一功能,為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創造良好傳播環境。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應確定大眾傳媒的主要傳播渠道地位,通過大眾傳媒推動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可以持續地進入大眾視野中。在傳播方式的選擇上,民族聲樂藝術應從自身特性出發,對不同的媒介進行選擇,加大利用被大眾認可的媒介形式,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精髓進行全面地展示,促進廣大媒體興趣與百姓熱情的激發。也可對多種媒體綜合利用,對覆蓋大眾的全方位的民族聲樂藝術傳播網絡進行構筑,以促進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廣泛傳播,從而真正地保護與發揚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統。
3.加強對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承發展的重視,走多元發展之路
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特征。豐富的語言特征,強烈的情感表達等,都是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區別于現代演唱藝術的最大特征。在發展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過程中,必須對這些特色民族文化和精神較好地傳承,保護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統資源。各大院校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專業,應重視民族音樂素材的采集和研究,將原汁原味的民歌、戲曲納入考試范圍,對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情感表達等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加強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承發展重視的同時,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應打開視野,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演唱藝術精華進行吸收,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空間的進一步完善,從而使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自身發展出現的瓶頸問題得到解決。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可對世界范圍內人們的審美共性問題進行研究,保持自身個性的同時,走多元發展之路,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能夠走向世界,真正踐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時代及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感悟去發展民族聲樂演唱藝術。
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情感表達有其自身獨特特征與要求,這也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整體特征的縮影。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應積極利用現代媒體等傳播載體,通過有效的傳播路徑,將優良傳統與先進文化有效結合和保存下來,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濤.情感表現和審美想象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探討[J].音樂時空,2015,(22):75-76.
[2]陳曄,劉雅旭.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與現代化的中國民族聲樂涵義[J].黃河之聲,2014,(18):17-18.
[3]楊丹萍.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現分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4(11):103-104.
[4]張夢馨.淺談聲樂表演藝術中的情感表達[J].品牌月刊, 2015(3):33-34.
[5]于倩倩.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88-89.
[6]劉粉仙.淺析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音樂時空, 2015,(22):31-31
[7]方明.“花兒”的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基于傳播學的視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12.
[8]羅娜.淺論關于民族聲樂發展的幾點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5):73-74.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