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福利 郭志靜
摘 要:通過對石河子大學中區校園景觀設計提升的教學實踐,從景觀設計理念、功能布局景觀、道路景觀設計策略三大設計要點進行分析,對軍墾文化內涵挖掘,結合場地的區域特點,以營造地域特色校園景觀為目標,設計理念融入軍墾文化,以石河子大學場地由戈壁變為綠洲的歷史文化為設計載體,以中區的景觀主軸以時間秩序,營造石河子大學中區 “宜教、宜學、宜游”的校園景觀空間,同時體現石河子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同時提升地域性景觀設計教學實踐能力。
關鍵詞:軍墾文化 大學景觀設計 景觀提升 教學實踐
一、文化校園景觀概述
多元文化校園景觀是指根據學校所具有的歷史、地域特色、文化等,在保護環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同時將其融于校園景觀文化再現過程。使校園內的景觀都能展示這校園的地域風貌,而局部景觀不是單一的外形堆砌而是由多方面因素所組成[1]。利用生態設計理念,合理利用地域資源與文化,使校園景觀建設朝著園林生態化的發展方向進行,并保留著校園傳統文化特色,體現以人為本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空間環境,論文擬從新疆石河子大學校園空間為研究對象,從軍墾文化視角切入,利用適宜干旱區、半干旱區的綠色景觀設計技術,提升具有軍墾地域文化特征校園空間環境。
二、軍墾文化概念及內涵
1.軍墾文化內涵及特征
軍墾文化是邊疆在進行軍事準備和生產建設的屯墾戍邊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新疆屯墾戍邊活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一直延續到現在,因此軍墾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強勁的發展生命力;軍墾文化獨有的“軍墾魂、包容性、進取心”文化內涵{1}。軍墾文化經過 16 個朝代一直傳承下來的精髓,是屯墾戍邊事業的靈魂所在。
2.軍墾文化內涵的當下城市景觀中的轉譯
石河子有濃厚的軍墾文化、西部文化、移民文化、詩歌文化,這些文化的相容,形成了石河子特有的城市文化。“軍墾第一犁”、“隔壁母親”、軍墾博物館、艾青詩歌館等都是石河子軍墾文化最美集中的體現。
如何根植于石河子城市軍墾文化的背景和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把夢想與生活、綠化與文化加以融合與整合,培育出石河子大學的綠地綠化景觀特色,使之成為城市及大學的形象,將是本次景觀設計課程實踐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石河子大學校園景觀現狀問題分析
1.石河子大學現狀區位分析
石河子大學地處新疆天山北麓的(農八師墾區、石河子市),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沙漠南緣,市域總面積460平方公里。石河子墾區原本是古老的游牧區,清乾隆年間,有小量兵屯開墾,以后召集民眾墾種,逐漸形成村落,后因戰亂,群眾大部分逃往它處,至解放前只有少量少數民族散居在此從事農牧業生產。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后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6師(后改為農八師)及25師(后改為農七師)一部到此開荒生產。石河子市是由軍人選址、軍人開墾、軍人設計、軍人建造,創造了“人進沙退”的世界奇跡。石河子市北部氣溫低南部高,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石河子城市綠化覆蓋率40%,綠地率32.3%,主要是榆樹和白蠟樹,以及海棠樹。現以農場為依托、以工業為主導、工農結合、城鄉結合、農工商一體化的軍墾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譽著稱于世{2}。(圖1)
2.石河子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現狀分析
(1)地域景觀特色。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石河子大學的發展,校園景觀形成了北區(建設最早)、中區、南區、東區等四區的校園形態格局,綠化景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特征。北區的樹高林密,林蔭庇人,空間尺度親切;中區空間尺度大,林草嬌嫩,仍處成長期,景觀風貌尚未定型;東區建設成長期,呈典型的此生建設風貌特征。
(2)大學校園景觀文化是大學內涵的整體表現,校園景觀文化凝聚了大學的發展歷史,展現了大學文化內涵風貌,是大學校園景觀的靈魂{3}。石河子大學中區現狀校園景觀沒有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景觀規劃缺少文化氛圍、重形式、輕功能、人性化設計不足、校園景觀品質差等景觀問題,缺少文化特色,不能很好的展現石河子大學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大學建校以來在數十年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沉淀并凝聚的文化底蘊。例如中區的世紀之星廣場,只是簡單的幾何圖案和硬質鋪裝,大學的文化氛圍及活動空間品質低,缺少文化展示空間。
3.石河子大學中區校園景觀功能現狀分析
大學校園交通流線是大學環境的主體要素之一,景觀區域劃分與連接都是有道路來完成,石河子大學中區道路南北方向主要由文昌路和會澤北路、會澤南路三條主干道,東西道路主要有外國語學院北路,圖書館北路和圖書館南路三條道路,這幾條主要道路將石河子大學中區劃分為各個不同的校園景觀區域,主要有辦公區、教學區、休閑綠地、學生住宿區等。
(1)主干道道路現狀分析。石河子大學中區主干道現狀良好,很好地將大學劃分為各個功能分區,使大學交通比較流暢,布局相對來說挺合理,夏天道路兩邊的行道樹綠樹成蔭,使行人感受到綠無盡頭的縱深感,景觀效果較好,改造方案中將保留原有主干道路布局及植物綠化。
(2)景觀主軸道路現狀分析。石河子大學中區景觀主軸主要是各功能區域與之間的交通紐帶是人流量最大,使用最頻繁的交通路線,中區景觀主軸硬質鋪裝破損嚴重,形式單一,空間尺度過大(圖2),影響整體的校園景觀品質。改造設計中要加強對這種現狀改造進行合理的布局設計。
4.石河子大學中區綠化景觀現狀分析
石河子大學中區景觀設計中地被植物、灌木、喬木之間的比例沒有做到科學性的搭配,如道路兩側、學校入口處、教學樓下等地方,喬木種植過于密集,并且樹的品種單一,容易使人產生單調與疲倦的視覺感受(圖3)。石河子大學中區綠地覆蓋率比較高,但顏色上感覺到強烈的單一性,缺少花卉和一些帶有色彩的植物。這樣就會造成夏天一片綠綠蔥蔥的景象,秋天一片黃金,在季節變化上顏色過于單一。
總體評價道路綠量足,林蔭效果強烈,但整體的綠化層次與色彩相對單一,缺乏精彩的節點景觀。大部分的道路都以種植市樹白蠟作行道樹,但市花月季和榆葉梅的普及種植力度不足,職務多樣性體現較差,總體景觀缺乏地域特色。校園道路景觀設施配套不全,接頭綠地配置不足,又以對行人安全的關注有待提升。常綠樹種的引用和植栽缺乏總體設計,冬季道路景觀相對較差。
四、多元文化視角下的石河子大學中區校園景觀提升策略
1.景觀營造提升原則
(1)綠化造景法則。植物選擇要堅持適地選擇原則、地域特色原則、多樣型原則與城市風格相協調原則掌握好地域特性與植物的生態習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品種,栽植前生態環境的預測,樹種之間的搭配以及后期的管理養護都直接關系到樹木的存活。
(2)因材適宜的原則。根據城市及綠地的不同性質發揮植物綜合作用根據城市性質和綠地類型確定綠化的主要功能,使做到有明確的目的性,因地制宜;不同性質的城市選擇不同的樹種,體現不同的綠化功能與景觀感受。
2.景觀提升整體策略
石河子大學中區校園景觀改造中的整齊設計思路是以中區中軸線為時間軸,以原始耕犁圖案作為圖書館前面廣場鋪裝造型貫穿圖書館和整個校區,而圖書館北路以南造型采用龜裂形的道路鋪裝和植被種植,整體景觀均呈現出龜裂狀(圖4)。,圖書館北面景觀則呈現出耕田狀,外國語學院以北則采用大面積綠色鋪裝,整體寓意同一把鑰匙不僅打開了整個沙漠,也打開了文化、知識之門,使石河子由沙漠逐漸變為綠洲。力求營造具有地域特色、歷史特點、文化特色等校園景觀的石河子大學(圖5)。
3.功能布局景觀策略
大學校園功能對于大學的環境與其它景觀類型相比要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4}。景觀功能布局決定了景觀規劃的合理性和使用性,任何一個好的景觀規劃設計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對所規劃空間區域的功能布局具有明確性、合理性、多元性。每個功能區域既有獨立性又有聯系性。
(1) 南門入口中心廣場文化展示區。主入口廣場是宏觀展現校園文化的最主要景觀節點,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校園景觀不僅在微觀上要體現出所具有的文化性,在宏觀上同樣要展現多元文化視角下校園文化所具有的地域特性、歷史性、文化性等{5}。
大學南門主入口廣場以軍墾犁為原型,因為石河子市是軍人選址,軍人開墾、軍人建造的典范,而石河子大學發展也是軍墾之城開拓發展的縮影。廣場整體如同一把耕犁,同時隱喻為一把開啟智慧與文化的鑰匙,象征著開拓進取的軍墾文化,不僅開墾地域荒漠,使荒漠變為綠洲,更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知識之門,文化之門,體現石河子大學服務地方的綜合作用(圖6-7)。
(2)主軸核心景觀區。校園景觀中心廣場是綜合展現校園文化核心區,是地域文化展示平臺。改造方案中重點考慮了新視角下多元文化的特點,該區域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原有景觀結構布局,在原有基礎上予以景觀改造設計。在布局上仍然遵循相對對稱的原則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圖書館北面區域改變了原有的半圓形,以梯田狀造型,臺階之間種植各種景觀植被,體現了從大門處的沙漠龜裂狀變為耕田的一種演變,地域文化時間軸的核心。圓形廣場采用紅色鋪裝,隱喻紅色軍墾文化精神在新時期依然具有生命力。
(3)特色種植體驗區。特色種植體驗區是改造方案中最具有特色的區域之一,該區位于南區逸夫實驗樓南面區域。特色種植區的植物種植方式以“楔形”為主,將不同的果樹以不規則區域進行種植。規劃后不但可以展示北疆地區所特有的鄉土植物,采摘后的果品作為對外交流的校園特色紀念品贈送。特色種植體驗區,更好的進行農業科研實驗提供了場所,同時為師生營造了農耕文明下的休閑體現空間(圖8)。
處理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植物生長發育時一個生命周期的過程,欲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既加快景觀的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五、結論
石河子大學中校區校園景觀改造案例,通過對石河子地貌元素,軍墾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大學校園文化元素的整合,采用適宜的改造方式,很好的展示了石河子大學中區校園景觀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當地特色風情的多元文化校園景觀,在創建有形校園的同時,營造無形的空間氛圍。地域景觀教學實踐,以營造豐富多樣的園林空間,創造優雅的學習、生活環境為目標。地域文化決定了景觀設計的特色,但只要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當地文化脈絡與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深入地挖掘地域景觀的人文內涵{6},營造出真正具有鮮明特色的多元化下的校園文化景觀。
注釋:
{1}雍會.兵團黨校學報[J].兵團黨校學報,2015(5):61.
{2}張官祿.校園文化論[M].北京: 中國商業出版社,2014(7):89.
{3}龔飛,李軒.大學校園環境景觀化設計理念初探[J].西安:景觀設計學,2014(9):30.
{4}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J].太原:山西建筑,2007 (18): 76.
{5}咼智強.景觀設計概論[M].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80.,
{6}江芳.高校校園文化景觀設計[J].天津:技術與市場( 園林工程),2013(4):70.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