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企業已經取代其他跨國企業成為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2017年4月至5月,上海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對上海美國商會的426家會員企業進行了關于中國商業環境的調查,結果匯總為《2017年中國商業報告》。
調查顯示,在華美國企業2016年的利潤和營業收入普遍回升,增長幅度接近于2015年經濟發展放緩前的水平。與此同時,它們仍然面臨著諸多舊有和新生的挑戰,對于未來5年中國商業環境的樂觀程度與以往基本持平。
具體來看,受訪企業中2016年實現盈利的比例上升至76.9%,制造業企業中盈利比例更是高達83%。
通過與全球其他市場收入增長率對比,有一半的受訪企業發現,在中國市場實現的增長率更高,有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在中國的增長率“顯著高于”全球增長率。在居民收入增加、中產(原文如此。編者注)階層擴大的背景下,近四分之一的零售企業表示,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率超出全球增長率的10%以上。
美國企業2017年最突出的挑戰,仍然是經營成本上升——有93%的受訪企業認為成本上升是業績提升的障礙。緊隨其后的挑戰,是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82%)和人才匱乏(78%)。
與往年相似的是,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美國企業認為,中國企業的優勢在于“能更迅速地利用和適應社交媒體和其他線上平臺”。而且中國企業無需向海外總部匯報和獲得批準,大幅縮短了決策周期。
可以認為,中國本土企業已經取代其他跨國企業,成為美國企業眼中,中國市場上主要的競爭對手。
對零售業來說,則存在著一個行業性挑戰:78%的零售業受訪者將政府體系行政效率不足視為“嚴重阻礙”。
本次調查還請受訪美國企業預估了未來三至五年內,中國市場最有可能給本行業帶來利好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消費增長、城市化和科技媒體電信領域的創新。
過去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減少了駐華高管的數量,這反映出美國企業正在積極適應“新常態”,繼續推行人才本土化。與此同時,超過60%的企業計劃在2017年內增聘員工。
投資目的地方面,上海以外的首選投資地中,位列第一的是北京(27.2%)。其他最受歡迎城市包括蘇州(27%,特別受到制造業企業青睞)、成都(23%)、廣州(17%)和深圳(17%)。
最具投資吸引力的非一線城市,則依次是蘇州、成都、杭州、重慶和武漢。
(本文基于上海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2017年7月共同發布的《2017年中國商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