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
摘 要:東北秧歌,經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民族共同體的創建歷程,逐步形成了具有北方氣派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特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將 “秧歌”逐漸發展為酬神敬祖、自娛自樂的形態,并進一步演變成從一般的秧歌演唱、扮演戲曲人物到歌、舞、戲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東北秧歌是和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系,未經雕琢且具有濃郁鄉土氣息、民間風俗的地域文化藝術。
關鍵詞:東北秧歌 地方特色 民間藝術 發展傳承
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連同內蒙古東部地區,是歷史上被普遍稱為“關外”的廣大區域。其四季分明的氣象,地廣人稀的領域,物產豐富的地勢,眾多民族的故鄉,形成了這方水土文化風韻的多元化特征。歷史上不同階段的多民族遷徙繁衍,包容更迭和不同民間文化的碰撞互溶,造就了這里的人民有著寬廣的胸襟、堅韌的品格、沉穩的性情以及樂觀開朗的性格。經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民族共同體的創建歷程,逐步形成了具有北方氣派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特征。依自然地理、風物形態使然,其廣袤的文化歷史沉積彰顯出這一區域的別樣風情,間雜著游牧、漁獵、農耕、商貿、文娛等文化流變的交匯融通,在這充滿斑斕色彩的底蘊畫布上,留下了遷徙人群攜帶的人文氣息和民風習俗,極大地豐富了這片土地上留存和傳承久遠的民族民間舞蹈的多樣性光彩。關外,曾以多民族各居所在的區域性生存方式各得其所,尤以少數民族的長期繁衍生息為標志,形成關外濃厚的民族風情。“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習性和部族沖突的“你退我進”,朝代更迭的歷史變遷以及大規模的遷徙流動,交融不絕,互動頻繁。雖有筑長城并依山海關的防范堅守;又有頗具震懾意味“柳條邊”的封禁阻隔,然而,民眾的生存需求伴隨著民風互染及文化滲透的趨勢不可阻擋。綿延不絕的流民出關,必然擾動了各族群固有的民風習俗、文化形態,使得即便是被動的接受這種無法抗拒的潮流沖擊,實際上也隨著逐漸適應的普遍狀態,遼闊的大東北融入進了包括文化藝術、人文情愫以至于許多“漢家裝束邊關少……”的景觀,其中以來自關內的民間歌舞形式——秧歌最為普遍。
一、“東北秧歌”的前世今生
據考證,從明末清初開始,規模不等的河北、京津、山東半島乃至河南、安徽、山西等地民眾,陸續經陸路、水路從內地向關外移民。可以說“闖關東”的歷史景象是跨越百年的滄桑圖畫。移民的“載荷”之一民間歌舞——秧歌,傳播廣泛、久遠。
“秧歌”是一種在勞作的過程中,耕地插秧的一種勞動歌唱形式,是先民在勞作過程中表達祈愿,頌祝天地賜福的歌謠,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的風俗有關。然而,“秧歌”稱謂屬性已經在傳播到東北后其內涵發生變異。東北因氣候中的冰天雪地季節時長,“秧歌”在冬季是人們農閑“貓冬”時節亦或是新春正月里的一種自娛自樂為顯著標志的表演。從中可以凸顯地域和時節差異所形成的本質不同。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進程,以及各類受季節性制約的生產活動,逐漸出現了與生產活動相關聯的衍生活動形式,例如,各種祭祀、廟會,民間娛樂等。關于民間秧歌的表演形式有較為真切的記載。清朝初期,流人楊越之子楊賓,曾二度從江浙遠赴關外寧古塔探視其父母,沿途所見所聞以及寧古塔當地風物民俗豐富多樣,使其印象深刻,遂撰寫《柳邊記略》一書(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其中對于寧古塔秧歌有如下的記述:“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傘燈賣膏藥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合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乃已。”該書描述的是作者所見到的秧歌表演,雖然是當地秧歌早期的表現形態,但即使在當下依然能夠從流行于本區域諸多秧歌的扮演角色、所持道具中看到歷史遺存痕跡。顯然,普遍帶有農耕文明影響的這片土地上,“秧歌”自然就成為了大部分民間舞蹈所承載的文化特征。四季分明的東北,時至秋冬季節,當收獲滿倉、家什收藏之后,辛勞一年的民眾便進入到北方特有的“貓冬”模式。除常規以走親串門,狩獵漁獲,牌九連連,暖酒驅寒等方式歇息過冬,時已近臘月新春之際,“好事者輒扮秧歌…….”的一呼百應似乎自然而然地成為這方民眾的普遍選項。而“秧歌”的聲起音隨、舞媚姿容恰是農耕文明、農事忙閑背景下的顯著符號和民眾的歷史倩影。
二、“東北秧歌”的形態特征
由于東北各地區地理位置、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異,以及長期的文化交流和民俗交融,使得不同地區的民間舞蹈風格特點和動作形貌雖有秧歌的共性特征,又有因傳承路徑、匯集地融入程度差異所呈現的個性。東北秧歌是和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系,未經雕琢且具有濃郁鄉土氣息、民間風俗的地域文化藝術。一般認為,東北秧歌是在廣場、院落、廟會等地方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表演形式,是全民均可參與其中并由廣大群眾在民間的各類習俗活動中傳承下來的民間舞蹈。在這片遼闊的黑土地上,各民族交往相識、融合共處、互相借鑒,創造出了東北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文化,而東北秧歌是流傳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舞蹈形式,也是民眾最喜愛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濃郁的各地方特色。黑龍江原是各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從遠古至各朝代對不同族群的稱謂演變,乃至今天仍散居于此的滿、蒙、回、朝、鄂倫春、達斡爾、鄂溫克、錫伯、赫哲等民族,其“善歌舞”的民族習俗和多彩的民族歌舞,曾是塞外北疆的亮麗景觀;但黑龍江地區又是漢族遷徙至此較早并傳播漢文化比較廣泛的區域。秧歌傳入后,包括內蒙東部、吉林及遼寧等廣大區域里,經過與當地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相結合后,在城鎮鄉野落地生根并結出碩果。高蹺秧歌(鑼鼓高蹺、小鼓高蹺……)地秧歌(地蹦子、地出溜……),龍燈、獅子、旱船、竹馬、跑驢、老漢推車等秧歌的多樣形式,有如“補缺”般地與當地固有的民間藝術相結合,可謂異彩紛呈又不失其“一路走來”的原始風貌。其源自中原漢民族的自娛自樂歌舞形式——秧歌,得到了傳入地各民族群眾的歡迎并融入其中,在熙熙攘攘的秧歌熱鬧中,融入進許多民族風尚的元素,諸如滿族、蒙古族等聚集區,都有帶有鮮明本民族屬性的秧歌類型。黑龍江寧古塔、吉林中西部、遼寧撫順、本溪等,從史籍記載和文物考古乃至現存的秧歌形態考證,存在著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沉積在不同的區域,卻已然成為東北秧歌的地域性顯著文化標識。
三、“東北秧歌”的當下解讀
二人轉作為東北秧歌的衍生藝術品種,近些年來曾火遍南北,特別是某些從業藝人的“絕活”表演如手絹技巧、即興器樂演奏等。誠然,某些二人轉的表演也有為迎合低級趣味而行低俗賣弄風騷之嫌。業界也曾有倡導“綠色二人轉”的呼聲響起。但來自于民間的傳統藝術形式,如何予以藝術的呈現,即反映藝人的真才實學又不失傳統的韻味風情,主要以尺寸的“拿捏”見格調高低,最終還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為追求,實際上仍然是傳統的東北秧歌的“歌舞并重”且“聲情并茂”的表演吸引人們的觀賞需求。事實說明,東北秧歌的多樣性表現形式,在當下仍然是藝術百花園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并能夠在諸如小場所、大廣場,各類傳媒甚至藝術舞臺上,煥發出別樣風采的傳統藝術形式,更是人民群眾期待的傳統民間藝術百花園中能夠勃發新枝的“奇葩”。
被廣泛譽為“東北秧歌”標志性民間舞蹈的“遼南高蹺秧歌”,是流傳于遼寧營口、海城、鞍山等地區的高蹺秧歌。它以潑辣火爆、詼諧幽默、情趣交融、技巧連連等特色著稱。我國著名舞蹈家明輝先生,根據所掌握的大量素材和其本人數十年的藝術經歷,為高蹺之鄉的海城牌樓鎮秧歌隊重新創編“海城秧歌”。在他與當地秧歌藝人共同切磋商議后,以煥然一新面貌推出精彩紛呈的高蹺秧歌節目。擯棄了以往大場的單調反復和下小場的冗長以及某些帶有不健康挑逗意味的段落,采用三段體形式推出歡快熱烈的“前大場”;各顯風韻的“下清場”;生龍活虎的“后大場”的結構方式。該節目的表演以“架象”的排山倒海之勢出場,開始了“海城秧歌”的登臺亮相,其紅火的氣氛驟然而生。“過街樓”鼓樂響處,一對對“上下裝”舞者魚貫而出,隊形變換出“二龍吐須”、“龍擺尾”、“卷白菜心”、“編蒜辮”、“四面斗”等場景。鼓聲頓息響起柔婉清麗的嗩吶,二人場的幽默逗趣和纏綿示愛交相演繹,柔美的慢板在高蹺上呈現出極盡媚浪、俏麗的美感,反串上裝呂鐘谷的表演被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譽為“高蹺上的梅蘭芳”。鑼鼓嗩吶齊鳴,隨著頭蹺、二蹺的幾番叫鼓亮相和揮鞭引領,后大場的熱鬧氣氛再度掀起,隊形變化中先后推出“單飛人”、“雙飛人”、“疊羅漢”等造型,以及單人踩蹺的地面跟頭技巧,直至再次復現“架象”的宏大場面結束。該節目曾數度在全國民間花會表演中出彩,并走出國門參加在國際民間藝術節上演出,參加過央視舉辦的CCTV電視舞蹈大賽奪得榮譽,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廣泛好評。這一將傳統的秧歌技藝以現代審美的創建性表現形式,保持傳統植入新容,是推陳出新的有益實踐。著名編導初培林創作的歌舞詩《大遼西》,將流傳于遼西高蹺秧歌“大搧大舞”的基本元素進行挖掘,巧妙地將“搧舞”的舞蹈動律貫穿全劇,以地域特征鮮明的各民族舞蹈營造了祥和、共融的質樸民風,該歌舞詩的高潮恰恰以滿臺的大高蹺齊舞揮灑,大搧大舞的氣勢伴隨以騰轉挪移、上下翻飛的紅火場面鋪滿舞臺,體現了作品“淳樸熱土地,風情大遼西”的主題,其以傳統民間舞蹈秧歌元素所創作的舞臺藝術作品取得成功。同時,仍可見證大眾傳媒對于東北秧歌的青睞,1997央視春晚小品《紅高粱模特隊》中舞蹈家王曉燕的表演,雖短暫但富于精彩靚點,“小辣椒”所演繹東北秧歌的濃郁風情勁吹東北風的豪邁。
結語
綜上,我們樂見民間歌舞藝術的再度輝煌,她曾以傳承悠久的歷史風貌贏得人民的喜愛,那么她仍將會以當代的審美需求引領東北秧歌在當下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使這一具有地域性色彩的民間藝術在創新和推廣的氛圍中,煥發出新的適應時代的靚麗姿容。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
[2]《民族民間舞蹈研究》北方秧歌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出版 內刊,1986.
[3]遼寧舞蹈五十年(畫冊).遼寧省舞蹈家協會出版(內刊),1998.
[4]李微.東北二人轉史 [M].長春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