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霞
摘 要:本文運用懷疑論美學的思想對莫扎特的作品311《D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進行分析,從想象思維的角度分析作品個性思維的各種線條形態和規律。通過作品的思維分析,淺談這種美學思想在鋼琴演奏上的實際應用和對現實社會所帶來的價值。
關鍵詞:鋼琴演奏 智慧 想象思維 個性思維
一、“提問”的智慧思維表現
莫扎特作品(K311)在1777年11月創作于曼海姆,又稱為曼海姆奏鳴曲。莫扎特為什么要寫這部作品呢?是怎么寫出來的呢?往往人們在彈莫扎特的作品時沒有經過這樣的思考,沒有經過這樣的“自我提問”,這是懷疑論美學中的借鑒性的方法。這首奏鳴曲(K311)據測也是莫扎特在曼海姆逗留時寫下的一部社會生活的縮影。正如他在信中所說:“一句話,就像我愛曼海姆,曼海姆也愛我。”
二、“虛擬”是絕對精神的智慧思維表現
莫扎特為什么會創造這個作品,它怎么會產生的?
這一句(1-2小節)主要主題怎么會出來的,要知道它是怎么出來,才能理解它。如果不知道怎樣彈出來的就是瞎彈,盲目地彈。音樂到底有什么價值,音樂到底是什么,歸根到底就是虛擬,就是想象,這也是懷疑論美學的借鑒性方法之一。
三、“個性”是具體精神的智慧思維表現
莫扎特在寫這些作品時就是虛擬童心,在虛擬一種境界。用什么方法去虛擬呢,就是要強調個性來虛擬,在這個作品中顯現出了莫扎特個性的各種形態。
1.個性構成的自然線條
這種西方人的個性特顯在他們人群之間的關系是沒有虛偽的,在彈的過程中,對每個聲音都不能依附其他的聲音,尊重每個音的個性,那么什么是個性呢?就是同一性,彈的過程中就要突出它的獨立個性,從而構成了旋律的自然線條規律。
2.個性的自然線條的形態
這部(K311)D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是一首4/4拍精神抖擻的快板奏鳴曲式,分呈現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三個部分組成。樂章的內容始終保持住純樂的性格,有一種寬宏的胸懷,而又不時透露出心事重重。下面根據這樣的幾種個性類型進行思維分析。
(1)單純直率的個性線條形態
主要主題:(1-7)
在這一樂章中的主要主題中就首先出現的這種音型,具有接近意大利風格的序曲,似乎是一個管弦樂合奏。主題基本上是用一種精巧而富有精神的筆法去強調一個豐滿而嚴實的結構,感情的召喚更加率直,給人的突出感覺是創新精神很強。
(2)機靈的個性線條形態
連接、插句(7-11)
第7小節開始就有p的性質感覺。右手第三拍顫音升f2至第8小節第一拍前半拍升c2音是一弧線,顫音保持靈活。第8小節中的八分音符與八分休止符的相隔彈奏要直接坦率而機靈的問話,觸鍵靈巧顫音的后面緊接是有休止符相隔的八分音符的彈奏,體現了小孩天真機靈的個性。在第10小節里的第三拍第一個十六分音符升f至第11小節d1是一弧線,連接到一個十六分音符音階式的跑動,由機靈活潑個性過渡到真摯坦誠的個性旋律線條形態。
(3)坦誠的個性線條形態
連接、過門①(11-16)
11小節的右手是(legato)性質,十六分音符音階式運指要快速而均勻,虛擬著坦誠地對活潑可愛的小孩真摯問話一樣的形態感覺。13小節就要注意每一個音的速度和力度要十分均勻,給人一種坦誠交流的喜悅。15小節中的右手四個音一組的十六分音符更是要彈得誠懇,突出右手的語言的真實性。16小節中的左右手第一、二拍的和弦音節奏感和動力性很強,顯現出坦誠的語言神態。
輕快的主要主題之后就夾著這段經過句,即屬調承接副主題。
(4)溫婉自然的個性線條形態
副主題Ⅰ(16-24)
副主題交織著半音階的進行,然后進入更長的尾聲音型重復,音樂同樣具有輕快的情調。
16小節的第四拍起副主題進入,是以p的性質出現,副主題對于音樂內容的起承轉合極有分寸。17小節左手第一拍第一個a音至第20小節最后一個a音是一弧線,同樣有p的性質,使表情都表現得恰切自然。20小節右手第三拍后半拍起的升c2、d2、升d2均是跳音,引申出再一次的旋律表情。21小節左手第一拍第一個a音至第23小節第一拍a音是一弧線,呈現著旋律的自然線條中溫婉個性態度。23小節的右手第一、二拍的附點音符要注意節拍重音,以升g的四分音符顫音為過渡走進而熱情個性的旋律中。
(5)熱情的個性線條的形態
連接、過門②(24-28)
24小節至25小節左右手均是f的性質,右手是(legato)性質,顯現熱情奔放的個性特點。26小節左右手旋律線條互為倒置,散發出個性的光彩。27小節右手跨度越低音聲部聲音清晰、干凈,似乎是一種對唱。整個線條都呈示出旋律中自由奔放的熱情個性形態。
(6)自信的個性線條形態
副主題Ⅱ(28-37)
28小節左右手第二拍起是p的性質,構成了一條自然的旋律線。29小節右手第一拍第一個升f2至第二拍最后一個升g2是一弧線,升g2音是頓音,隱伏著旋律個性中踏實的一面,第四拍第一個升g2至30小節第一拍的前半拍e2音就是一弧線。30小節左右手第二拍起是f的性質。在31小節中左手“阿爾貝堤”低音運用樸素的和聲伴奏型。32小節左右手第二拍起是p的性質,到34小節左右手第二拍起是f的性質。旋律線條來回自由,向著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36小節的右手第一個十六分音符a1音至37小節第一拍四分音符a1是一弧線,在彈奏時就是要虛擬著這個朝氣蓬勃充滿自信的小孩。37小節左右手第四拍上的休止符須十分地準確,是語言陳述間隙,在疑問的思考中進入38小節的六度音彈奏,左右手的第一拍起均是p的性質。39小節的第一拍二分音符的fp性質接上第三拍的四分音符的情緒回落,以四分休止符的收束,突顯現出旋律中踏實自信的個性線條。展開部在樂章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展開部中的第一、二均以特殊的音型加以展開,主要展開副主題,經過八分音符的音群,有相當大膽的不協和的和弦及獨特的半音階進行。
(7)質樸的個性線條形態
展開部第一段(40-47)
呈示部Coda的華麗動機第38小節的展開,音樂布局端正緊湊,又滲透絲絲入扣的人性溫馨。音與音之間的彈奏都樸實地下鍵,彈出最本質的個性情感。41小節fp 的性質使得音樂極富親近感覺,娓娓動聽。43小節是f的性質,并且左手的對答喃喃傾訴般,感人極深。44小節右手是p的性質,在彈奏時要注意前面f與后面p指尖的動態控制。
(8)踏實的個性線條形態
展開部第二段(48-57)
48小節第二段,彈奏時要求有圓滑順暢的線條,顯露著小孩天真活潑的一面。49小節左手二分音符八度音就給人以非常穩定的感覺。52小節左手第一拍第一個十六分音符g音至53小節第四拍最后一個d1音是一弧線。中間聲部四分音符要有明晰的意識感。53小節右手上聲部二分音符旋律音必須勾畫出來,明顯的表達出一個踏實的小孩。從54小節p的性質到56小節左右手第一、二拍上的二分音符均是f的性質再轉到57小節左右手第一、二拍是p的性質,意境怡人之至。
(9)溫馨典雅的個性線條形態
展開部第三段(58-66)
第三段樂段以G大調突然開始屬于第二副主題的展開
58小節第三段,以G大調突然開始,是屬于第二副主題的展開。左右手第一拍同時的四分休止符是提供了一種最高貴的呼吸感,左右手第二拍起是f的性質,左手仍然是(legato)性質,59小節右手第二拍最后一個升f2音是頓音。60小節到62小節再到64小節強弱性質的情感變化使音樂形象的語言更清晰可見。在這一展開的主題音樂里充滿了親切的情感,就是虛擬著小孩傾向溫馨典雅的家的一種個性線條。
(10)機智俏皮的個性線條形態
展開部第四段(66-78)
66小節第四段,右手是(legato)性質,連續不斷地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動要能清晰地感到琴聲的顆粒感。71小節右手第三、四拍起應留心隱伏的旋律音,并突然般地彈奏出來,左手第二拍后半拍起的八分音符可以是斷奏加強彈出。74小節左手的音程伴奏音程具有一份濃淡合度的暖意,同時也顯現了靈敏和機智。第四樂段是一段較長的過門進入再現部時意外的先出現了副主題,省略了主要主題。主要主題反而是在副主題的部分結束之后,再以類似副主題的形式出現。78小節開始就是再現部,最后的Coda部分以呈示部結尾的六度音程的特殊音型來結束本樂章。所有呈示部的個性線條形態同樣適用于再現部來虛擬著這種個性來彈奏。
四、這種智慧思維對社會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
通過莫扎特K311作品的第一樂章的思維分析,對作品的里里外外都提出疑問而進行解剖,勾畫出了10種不同類型的個性線條形態,從而可以運用這些個性的形象作為虛擬的材料來對作品進行彈奏。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啟示:我們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問自己為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彈鋼琴?它要解決什么問題?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就其精神和魅力而言,已遠遠超越了他那個時代的局限,在我們的時代,沒有一位習琴者和鋼琴家不彈奏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幾個世紀以來,演奏家們都在極力挖掘莫扎特音樂中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因為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無論是力度的變化,傳情的歌唱性,還是演奏的技巧,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研究,只有對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音樂本身深入挖掘,對其音樂內涵加深體驗,對每個音符所包含的意義透徹感悟,才能真正實現對其作品的理解融會貫通。
現在很多人彈鋼琴不知道為什么,只知道是彈,彈出什么樣的鋼琴就沒有思考過。從本文的分析得出,彈琴就是虛擬一種境界。虛擬莫扎特就虛擬一種智慧,就是要虛擬莫扎特的風格,通過他的作品展現出無限絢麗多姿的色彩變化,以演奏者最大的真摯感情去表現莫扎特音樂的精神本質,把演奏音樂的一切方法——技術、感情、氣質、直覺、信念及對音樂的高度敏感等方面的因素合為一體,表達出莫扎特音樂的優雅意境和精神風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和表現出莫扎特作品中的演奏風格。
自然就是偉大的智慧,智慧以“存疑”作啟動的張力,以“否定”作工具化的構成,以“想象”作為自己的直接結果。奧秘就在人體指上,從源頭上掌握它的價值,研究性地彈琴。
參考文獻:
[1]鄭興三.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2]鄭興三.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風格[J].廈門大學學報,1993.
[3]顏翔林.懷疑論美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朱貽淵.價值論美學論稿[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6]Alfrecl Brendle,俞星譯,朱雅芳校譯.給莫扎特演奏者的幾點建議[M].鋼琴藝術,2006(6).
作者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