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榮蕾
摘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隨著社會的飛速進步,物質生活日益豐盛,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也隨之日益增強;信息時代,精神生活產品多渠道選擇極度便利,在此背景下,對于本來就處于競爭弱勢的文化演藝而言,觀眾們更趨于追求文化藝術品位更高的作品,社會認可度、觀眾歡迎度成為演藝作品創作的目標,是否具有精神效益、社會效益、市場效益、經濟效益也成為評判其是否是好作品的標準。
關鍵詞:雙效 演藝團體 作品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笨梢?,評價藝術作品的好壞在于其社會效益和精神效益的雙效統一。
一、“雙效統一”是文化演藝作品創作與生產的原則
《文心雕龍》:“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縱觀古今,文化藝術作品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中心的創作方向。演藝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觀者在心動中經受靈魂的洗禮,在美的感受中增強道德判斷力、端正價值觀、感悟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受大眾歡迎的演藝作品一定是具有社會效益的,這就要求作品在思想、精神、藝術上齊頭并進,演藝作品創作的重要方針就是要堅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一”,這也是作品應有的雙重屬性。
演藝作品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同時是具有商品屬性的,必須要正確理解“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科學內涵,深刻理解“社會效益是實現經濟效益的基礎”。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演藝作品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是一個良好的有機循環,它能刺激了文化演藝團體的積極性,能夠有效的使演藝團體演出作品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科學轉型。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的成果體現,但是在兩者發生沖突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這是文藝工作者歷史使命。
二、加強政策調控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第六十八章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中提出:“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更好發揮政府投入和各類基金作用,鼓勵內容和形式創新,支持文藝院團發展?!?/p>
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一系列演藝產業支持政策的出臺讓演藝團體看到了希望。2009年起國有院團相繼完成轉企改制,逐漸步入市場經濟,從編導到演員,從高枕無憂的鐵飯碗轉型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此條件下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傾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扶持院團打造雙效文藝演出精品。如:設立基金會贊助演藝團體打造精品、鼓勵各地區政府出資打造演藝作品、指導幫助演藝團體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建立周期性藝術作品評獎體系、依托文化扶貧計劃,因地制宜,鼓勵民族村寨及旅游景點以創新的形式客觀整合地域資源打造精品劇目。
三、對作品建立評價指標
建立評價指標是衡量和督促演藝作品雙效統一的前提,堅守演藝作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建立科學評價指標:
首先,以藝術規律導向規范、政治規范為硬性約束指標。
第二,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藝術創作的根本任務。
第三,把票房、收視率、發行量、利稅情況等量化數據為演藝作品的經濟效益指標。
第四,“文人之筆、勸善懲惡”,把道德取向、社會反響、公眾主流口碑、藝術觀賞性、知識性等為社會效益引導指標。
第五,創新是文藝作品的生命力,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鼓勵大膽創新,提高作品科學性、品牌價值。
四、注重人才培養、補齊人才“短板”,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
繁榮文藝、業與人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演藝團體最根本、最關鍵的工作。近年來藝術創作生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近年來隨著演藝團體吸引力下降,藝術人才待遇偏差,藝術單位急功近利,不注重培養自己的創作人才,造成大量藝術人才流失,屬于本土并真正有實力的編劇、導演、舞美設計等人才非常少,表演人才更是缺乏領軍人物,許多行當青黃不接,一些省級院團打造的一些大型參加賽作品從編導到舞美甚至主演多是從北京、上海臨時聘請,隨著比賽結束,臨聘人才離開,演藝作品雖能采用B角繼續演出,但作品的打磨提升步履艱難。
補齊人才短板是打造雙效作品的基礎,首要任務是要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在現有基礎上著力培養文化演藝團體人才隊伍,培養德藝雙馨、業務精深的編導隊伍、演藝人才,培養重藝術、懂市場、擅經營的院團管理人才,培養一批藝術研究、文藝批評人才以用于對作品的研究、批評,為作品提升打磨提供智力支撐;其次,注重文藝人才德育學習,培養文藝人才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及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堅定編劇走進生活、貼近人民的藝術創作態度;最后,增強演藝團體入職的吸引力,提高藝術人才的待遇,建立合理的報酬機制,有效的獎勵機制、尊重文藝人才的個性和特點,培養人才志存高遠,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作、創新,為優秀文藝人才提供平臺,建立合理人才評價機制、公平的職稱評定機制,給文藝人才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和成長環境,為吸引外來文藝人才和更好的培養本土文藝人才的同時防止人才流失、留住文藝人才營造良好的氛圍。
五、藝術節模式成為新創作品的推介舞臺、經典作品打磨提升的推手
舉辦藝術節不僅能為新創作的作品提供推介平臺,提高演藝團體創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增強地方人民的凝聚力,拉動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在建設地方文化的基礎上成為展示地方形象的平臺。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至今已經成功的舉辦了18屆,其大批極具國際性、經典性、創新性的藝術作品在獲得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效益,成為我國藝術產業化的典型案例。藝術節在提高作品藝術品質的同時為激活市場,藝術節期間同時舉行“演出交易會”、“投創會”,藝術與產業結合,培育藝術市場,引進眾籌等演藝項目的融資新模式。
此外,上海國際藝術節加大扶持創新的力度,打造“項目孵化平臺” “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在全國遴選藝術家參與創作,在培育青年藝術家成長成熟的同時,也提升了藝術產業的發展水平。第十七屆藝術節上,扶青計劃成功推出了14部委約作品,100多場邀約演出,鼓勵創新推進作品出精品、出高峰,現了雙效統一的藝術節模式。
六、產業化發展推進文化演藝作品的打造
1.院團經營產業化運作、創作主體商業化模式
在北美洲、歐洲等國家,發展比較好的院團大多是產業化、民營化性質的演藝團體,他們主要是靠基金會、演藝票房、企業投資等形式生存及發展。以美國的百老匯歌劇為例:百老匯歌劇已經成為紐約的文化產業支柱之一,歌劇劇院組織架構=經營商+制作商+節目經紀商,產業化的運行模式創造了其融入藝術品質與大眾品味于一體優秀的作品,創作了《悲慘世界》、《獅子王》、《歌劇魅影》、《茶花女》、《貓》等等一批耳熟能詳的精品力作。在傳承自身文化藝術的同時,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及系列品牌產品,在獲得了不小的社會效益同時也獲得了頗豐的經濟收益。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推進文化演藝作品商業化。嘗試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征集劇本,組織專家團隊對參與投標的劇本進行評審,然后購買,不拘于院團編劇和本省創作中心及政府組織撰寫。
2.與旅游業相結合的大型實景演出作品創新創作
近年來與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演藝產品頗受關注,成為實現雙效統一的成功案例,如廣西的《印象·劉三姐》、云南的《印象·麗江》等?!队∠蟆⑷恪肥俏覈谝徊看笮蜕剿畬嵕把莩?,以創新的形式贏了市場,有效地整合了地區資源,在表現地區民俗文化的同時,也實現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獲得了較好的雙效,以山、水、人文為背景融入地方文化、民族特色藝術。從2004年-2013年,《印象·劉三姐》演出近4500場,繳納各項稅費近2億元,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七、避免出現的問題
在文藝演藝團體打造雙效作品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演藝團體要避免盲目求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作品最重要的是“精”,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有數量沒質量是對藝術資源的浪費,克服浮躁,潛心打造。
第二,避免千篇一律、抄襲模仿。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避免照葫蘆畫瓢,沒有創新的藝術作品和演出形式將不被市場所接受。自2004年我國第一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獲得雙效后,實景演出呈現出暴發式的增長。抄襲模仿嚴重,全國實景演出超過300余臺,真正實現盈利的只約占9%,大多因為盲目跟風建造,缺乏科學的論證、生拉硬靠、違背了發展規律,浪費資源的同時破壞性建造,導致經營慘淡甚至虧損。
第三“十年磨一戲”缺乏打磨、跟進。戲劇扎根于經典,經典作品有著自身魅力和市場基礎,俗話說:“十年磨一戲”,精品大戲,需要經過不斷打磨,對于經典大戲的打磨要與時俱進,不斷精益求精,切勿參加完某藝術節比賽后就置之于不顧,此舉實屬浪費經典。
第四,避免市場定位出問題、市場分析與定位不準確,避免個人主義,避免官僚主義,避免為了迎合某種低俗審美而降低藝術標準,避免認為大投入就會出精品的錯誤觀念。
第五,避免政府投出大于產出,市場產業化迷茫。一些為了去評獎的劇目,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結果是外聘編導、主演,一旦評獎結束也極少演出,因為不接地氣,劇目公演時也只能政府采購或捆綁送票,這就無法談其社會效益了,沒有市場何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最后,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的問題上發生偏差,演藝團體要堅定優秀的文藝作品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一雙效統一的原則。
作者單位: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